德行:藏在《资治通鉴》里的人生风水

发布时间:2025-11-17 18:59  浏览量:4

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中,《资治通鉴》记录着无数人的兴衰成败,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即便历经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回溯到公元 626 年,那是一个风云激荡、局势波谲云诡的时期。唐王朝初立,天下尚未完全平定,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彼时,身为秦王的李世民,在为李唐江山四处征战、立下赫赫战功之后,却陷入了一个极为艰难的境地。他的父兄 —— 唐高祖李渊和太子李建成,出于对他日益增长的威望和权力的忌惮,对他不断排挤打压;朝堂之上的诸多朝臣,在这场权力争斗中,也大多持观望态度,不敢轻易站队。

面对这样内外交困的局面,李世民没有像一般人那样,陷入对外部环境的抱怨和指责之中,而是选择静下心来,向内探寻自身的力量。他冷静而细致地分析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多年的征战,让他在军中积累了极高的威望,麾下的将士们对他忠心耿耿;他心系百姓,在战争中尽可能减少对百姓的伤害,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因而深得民心;同时,他广纳贤才,身边聚集了如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一大批有识之士,这些人都是他的智囊团,为他出谋划策。

李世民这种向内求的智慧,犹如一盏明灯,在绝境的黑暗中,为他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帮助他找到了破局的关键所在。在现代职场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比如项目陷入僵局、业绩难以突破、人际关系紧张等等。那些能够突破瓶颈,实现自我提升和事业发展的人,往往就像李世民一样,懂得把精力从对外界的抱怨上收回来,转而放在自我反思上。他们会思考:我的专业能力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在与同事、领导的沟通方式上是否需要优化改进?现有的工作方法是否可以更加高效?内省并非是自我否定,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我认知和成长方式,它就像是在困境中为我们指引方向的罗盘,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迈出改变命运的第一步。

翻开《资治通鉴》,另一个故事同样令人深思。韩信,这位西汉开国功臣、杰出的军事家,在他早年的生活中,也曾遭遇过常人难以忍受的屈辱。

韩信年轻时,家境贫寒,生活困苦。他虽有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在当时却无人赏识,还常常遭受周围人的歧视和冷遇。有一天,在淮阴的集市上,一个屠夫公然挑衅韩信,他嘲笑道:“你虽然长得高大,还喜欢带着刀剑,但我看你内心就是个胆小鬼。你要是有胆量,就用剑刺我;要是不敢,就从我的胯下钻过去。” 韩信看着眼前这个嚣张的屠夫,心中怒火中烧,但他很快就冷静了下来。他深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时冲动,与屠夫发生冲突,自己不但占不到便宜,还可能会惹上更大的麻烦。于是,他强忍着内心的屈辱,在众人的哄笑和围观之下,俯下身子,从屠夫的胯下爬了过去。

这一事件,史称 “胯下之辱”,成为了韩信人生中的一个巨大挫折。然而,韩信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自暴自弃。相反,他把这次屈辱当作是一次磨砺自己的机会,从此更加潜心地研究兵法,密切地观察时局的变化。在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子里,韩信默默地积蓄着力量,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数年的蛰伏,让他从一个被人轻视、嘲笑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位 “国士无双” 的名将。

韩信的经历告诉我们,命运的逆转,从来都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必然过程。就如同寒冬中的种子,在黑暗的泥土里,它看似沉寂无声,没有任何动静,但实际上,它正在努力地向下扎根,吸收养分,积蓄着破土而出的力量。等到春天来临,它便会冲破土壤的束缚,茁壮成长。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在抱怨机会不来,命运不公的时候,却白白荒废了提升自己的黄金时间?真正的强者,懂得把外界的冷眼和嘲笑转化为自己内功修炼的强大动力。他们能够在沉默中坚守,在困境中砥砺前行,耐心地等待着破茧成蝶的那一刻。

范仲淹,这位北宋时期的杰出人物,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更是将德行操守演绎到极致的一生 。

范仲淹出生于公元 989 年,然而,命运似乎在他年幼时就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他仅仅两岁的时候,父亲不幸离世,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母亲陈氏,这位坚强的女性,既要承受失去丈夫的悲痛,又要肩负起抚养幼子的重任。为了给范仲淹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母亲无奈之下改嫁他人 。

在成长的过程中,范仲淹深切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但这些困境并没有磨灭他的意志,反而成为了他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他自幼便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勤奋与好学,对知识的渴望如同干涸的土地渴望甘霖。在应天书院求学的那段日子里,范仲淹过着极为清苦的生活。他每天晚上都会煮好一锅粥,等粥冷却凝固后,用刀将其划成四块,这便是他一天的食物。到了第二天,他就着咸菜,将这四块粥分两餐吃下,如此艰苦的生活,他却甘之如饴 。

在应天书院,范仲淹常常夜以继日地刻苦攻读,每当困倦袭来,他就用冷水洗脸,让自己保持清醒,继续投入到学习中。他的同窗好友看到他生活如此艰苦,心中十分不忍,便时常送来一些食物。然而,范仲淹却婉言谢绝了这些好意,他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他深知,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自己,才能培养出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坚定的意志 。

范仲淹不仅在学业上勤奋努力,在品德修养方面更是严格要求自己。他心怀天下,始终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中。早年的贫困生活,让他对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有着深刻的了解和同情,也让他立志要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奋斗。这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崇高情怀,贯穿了他的一生。

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范仲淹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成功踏上了仕途。从此,他开始在政治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抱负,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为官期间,范仲淹始终秉持着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原则,他敢于直言进谏,不畏权贵,多次因为弹劾朝中的贪官污吏和不良现象而被贬官。但他从未因此而退缩,每到一处任职,他都尽心尽力地为当地百姓谋福祉,兴修水利、整顿吏治、减轻赋税,赢得了百姓的衷心爱戴和赞誉 。

范仲淹最为人称道的,便是他主持的 “庆历新政”。当时,北宋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国内政治腐败,官僚机构臃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外部则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威胁,边疆战事不断。范仲淹深知,若不进行改革,国家将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于是,他挺身而出,向宋仁宗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内容,旨在整顿吏治、选拔人才、加强边防、发展经济 。

然而,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庆历新政” 触动了许多权贵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在重重压力之下,新政仅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宣告失败,范仲淹也再次被贬官。但他并没有因为改革的失败而灰心丧气,他依然心系国家和人民,在被贬的地方继续为百姓做实事,践行着自己的人生理想 。

范仲淹的德行,不仅体现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还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他为人正直、善良,对待家人、朋友和下属都真诚友善,关怀备至。他乐善好施,经常用自己的俸禄接济贫困的百姓和学子,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他还在家乡设立了义庄,购置田地,用来赡养族中贫困的人,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和教育机会 。

范仲淹的一生,是充满坎坷与挫折的一生,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德行操守,以天下为己任,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德行,什么是真正的担当。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出身和环境并不能决定他的命运,真正决定命运的,是他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追求。无论我们身处何种困境,只要我们坚守德行,心怀天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

与范仲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春秋时期晋国的智襄子,他的故事则是一个因有才无德而导致悲剧结局的深刻警示 。

智襄子,名瑶,是晋国智氏家族的首领,也是晋国的执政大臣。他拥有着出众的才能,在当时的晋国可谓是风光无限。据史书记载,智襄子高大帅气,身材魁梧,有着令人瞩目的外在形象;他精于骑射,武艺高强,在战场上能够冲锋陷阵,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才艺双全,对各种技艺都有涉猎,具备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他能写善辩,言辞犀利,在外交和政治场合中能够应对自如,展现出卓越的口才和智慧;他还坚毅果敢,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从不退缩,敢于做出决策并付诸行动 。

然而,智襄子却有着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缺乏仁义厚道的德行。他为人傲慢自大,目中无人,总是仗着自己的才能和权势,肆意欺凌他人。在与其他家族的交往中,他常常表现出一副盛气凌人的姿态,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使得他与其他家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

有一次,智襄子与韩康子、魏桓子在蓝台举行宴会。在宴会上,智襄子竟然故意戏弄韩康子,还侮辱他的家臣段规。这种公然的挑衅行为,让韩康子和段规感到无比愤怒和屈辱,但由于智襄子的势力强大,他们只能暂时隐忍下来。事后,智襄子的家臣智国劝他要小心谨慎,防备韩康子和魏桓子的报复,以免招来灾祸。然而,智襄子却狂妄地说:“生死灾祸都由我决定,谁敢造次?” 他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

智襄子的贪婪和霸道更是变本加厉。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强行向韩、魏、赵三家索要土地。韩康子和魏桓子虽然心中不满,但出于对智襄子的畏惧,他们被迫割让了土地。然而,当智襄子向赵襄子索要土地时,却遭到了赵襄子的坚决拒绝。赵襄子深知,一旦答应了智襄子的无理要求,自己的家族将会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 。

智襄子见赵襄子不肯屈服,便恼羞成怒,立即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氏。在战争初期,智襄子率领的联军凭借着强大的兵力,占据了上风,将赵襄子围困在了晋阳城中。智襄子为了尽快攻克晋阳,竟然想出了引晋水灌城的残忍计策。一时间,晋阳城内洪水泛滥,百姓们流离失所,生活苦不堪言 。

在这危急关头,赵襄子并没有坐以待毙,他派人暗中联络韩康子和魏桓子,向他们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赵襄子指出,智襄子的野心是无止境的,一旦灭掉了赵氏,下一个遭殃的很可能就是韩、魏两家。韩康子和魏桓子原本就对智襄子的霸道和贪婪心怀不满,再加上赵襄子的劝说,他们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处境危险。于是,韩、魏、赵三家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智襄子 。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韩康子和魏桓子按照事先的约定,突然倒戈,与赵襄子里应外合,对智襄子的军队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智襄子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一直视为盟友的韩、魏两家竟然会背叛自己。在三家的联合攻击下,智襄子的军队瞬间陷入了混乱,他本人也在混战中被杀。曾经不可一世的智氏家族,就这样被韩、魏、赵三家联手灭族,从历史的舞台上彻底消失了 。

智襄子的悲剧,深刻地揭示了有才无德的危害。他虽然拥有着出众的才能,但由于缺乏德行的约束,他的才能反而成为了他走向毁灭的助推器。他的傲慢、贪婪和霸道,让他失去了人心,也失去了盟友。最终,他只能自食恶果,落得个身死族灭的悲惨下场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智襄子的评价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这句话深刻地阐述了才与德之间的关系。才能是德行的凭借,它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德行则是才能的统帅,它决定了一个人才能的运用方向。如果一个人只有才能而没有德行,那么他的才能就可能会被用来作恶,给他人和社会带来危害 。

在现代社会中,智襄子的故事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能看到一些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技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这些人中的一部分,却因为缺乏品德修养,在成功之后变得骄傲自满、自私自利,甚至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他们或许能在一时之间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和表面上的风光,但从长远来看,他们的行为最终会损害自己的声誉和人际关系,给自己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

德行,是人生最稳固的基石。一个人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正如古人所说:“德不孤,必有邻。”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吸引志同道合的人,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而那些有才无德的人,即便一时得志,也难以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地位和成就,最终往往会陷入众叛亲离的困境 。

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仿佛置身于一场永不停歇的马拉松比赛中,被时间的洪流推着向前,很少有机会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和行为。然而,《资治通鉴》中古人 “吾日三省吾身” 的智慧,在今天依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每天晚上,当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忙碌,躺在床上准备休息时,不妨给自己留出一点时间,进行一次简单而深刻的反思。问问自己:今天我有哪些收获?是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还是在与人交往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又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工作上的困难,还是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对于这些问题,我应该如何改进?是调整自己的方法,还是改变自己的态度?

反思并不是要我们一味地苛责自己,陷入自我否定的泥沼,而是通过对一天经历的复盘,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精进。就像唐太宗李世民,他以自己为镜子,时刻反思自己的治国理政之道。他深知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道理,因此常常思考自己的政策是否符合百姓的利益,自己的行为是否为臣民做出了表率。正是这种不断反思的精神,使得他开创了 “贞观之治” 的盛世局面,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像李世民一样,把反思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中。比如,当我们在工作中犯了错误时,不要急于找借口推卸责任,而是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错误再次发生。当我们与家人、朋友发生矛盾时,不要一味地指责对方,而是反思自己在沟通方式和态度上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包容对方 。

司马光花费 19 年的时间,呕心沥血编纂《资治通鉴》,从 1362 年的漫长历史中探寻兴衰成败的规律。他发现,那些能够成就大业的人,无一不是从修炼内心开始的。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常常被外界的喧嚣和诱惑所吸引,过多地关注物质的追求和外在的表现,而忽略了内在修养的提升。然而,真正能够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的,恰恰是我们的内在修养。

提升内在修养,首先要读好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与古今中外的智者进行对话,汲取他们的智慧和经验。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智慧的种子,它会在我们的心田里生根发芽,不断滋养我们的灵魂。无论是哲学、历史、文学还是科学类的书籍,都能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思维能力和审美水平 。

交良友也是提升内在修养的重要途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优秀的人交往,我们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和感染,不断激励自己向上。良友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他们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都会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

此外,学习新技能、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也是提升内在修养的有效方式。当我们学习一门新技能时,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能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运动等,则能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

范仲淹,他出身贫寒,生活困苦,但他并没有被困境所打倒,而是在贫寒中依然坚持修德。他勤奋好学,心怀天下,始终将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中。正是这种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内在修养,让他在面对人生的挫折和磨难时,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态度,最终成就了非凡的人生 。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困难,如何在这些诱惑和困难面前坚守自己的品格,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考验。

面对诱惑时能坚守原则,是德行修炼的重要部分。《资治通鉴》中,杨震 “四知拒金” 的故事流传千年,至今仍被人们传颂。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为了感谢他的举荐之恩,在夜里怀揣十斤黄金前来相赠。王密以为夜深人静,无人知晓,便对杨震说:“暮夜无知者。” 然而,杨震却义正言辞地回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他坚决拒绝了王密的贿赂,展现出了清正廉洁的高尚品格 。

在现代社会,诱惑无处不在。金钱、权力、名誉等各种诱惑时刻考验着我们的意志和品格。有些人在诱惑面前迷失了自我,为了追求一时的利益,不惜违背道德和法律,最终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而那些能够坚守原则的人,他们不为诱惑所动,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和底线,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

面对困难时能坚持不懈,也是德行的体现。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是选择退缩和放弃,还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坚持不懈地努力,这不仅决定了我们能否克服困难,还反映了我们的品格和意志 。

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他的诗词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困难的不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坚韧和执着 。

面对成功时能保持谦逊,同样是德行修炼的关键。“满招损,谦受益”,当我们取得成功时,很容易陷入骄傲自满的情绪中,从而失去前进的动力。而那些能够保持谦逊的人,他们深知成功来之不易,懂得感恩和珍惜,始终保持着一颗学习和进取的心 。

人生就像一场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然而,真正决定我们人生走向的,不是这些挫折和困难本身,而是我们看待它们的心态。

《资治通鉴》中的那些仁人志士,无一不是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把每一次挫折都看作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把每一次批评都当作是进步的阶梯。这种积极向上的成长心态,让他们在困境中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定,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 。

韩信,在他的早年生活中,遭受了 “胯下之辱” 这样的奇耻大辱。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一辈子都无法释怀的伤痛,甚至会因此一蹶不振。然而,韩信并没有被这次挫折打倒,他把 “胯下之辱” 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更加刻苦地学习兵法,磨练自己的意志。最终,他成为了西汉开国功臣、杰出的军事家,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赫赫战功 。

把挫折当作进步的阶梯,需要我们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当我们遇到挫折时,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不要自怨自艾,而是要从挫折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同时,我们也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

保持成长心态,还需要我们在顺境中不骄不躁。当我们取得一定的成绩时,不要沾沾自喜,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只有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

《资治通鉴》跨越千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决定命运的,不是外在的环境、偶然的机遇,而是内在的德行。当我们学会像李世民那样内省,像韩信那样积淀,像范仲淹那样修德,我们就在为自己营造最好的 “风水”。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与其求神问卜、寻找外在的 “风水宝地”,不如回归内心,修炼德行。因为,你若德行高尚,自带光芒,命运自会青睐;你若内心丰盈,步履坚定,人生自有坦途。愿我们都能从《资治通鉴》的智慧中汲取力量,以德行作舟,以修养为帆,在人生的长河中,驶出属于自己的好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