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静王会喜欢林黛玉的什么 || 寒林品红楼之小评文7
发布时间:2025-11-18 01:05 浏览量:5
【 寒林品红楼之小评文7】
##引言: 尽管北静王在书中的文字描写很少,却是理解《红楼梦》小说创作动机的关键之一。北静王是真贤王还是伪君子?这是一个大命题。若设定北静王是个伪君子,会存在两种虚伪模式的争论:谋权或谋感情。这两个观点,没有对错之分,差别在于理解曹雪芹写小说的动机不同。坚持北静王引导贾宝玉一起反叛而谋权的立场,《红楼梦》是一部以反清为主题、且用诗意勾勒出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长篇挽歌;坚持北静王为了虚名而谋感情的立场,《红楼梦》是一部用苍凉和诗意点亮封建末世人性觉醒的启蒙之作。
因书中主人公贾宝玉的命运是情僧,本人支持后者,故有下文。
##正文##
书中登场男性地位最高的北静王,其笔墨极为稀少,他会喜欢从未谋面的林黛玉吗?这是一个主观推测话题。分析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两个相关话题:一是薛宝钗是否爱贾宝玉;二是贾宝玉与北静王之间的友谊。
宝玉与黛玉二人相爱,有明确描写,毫无争议。宝钗对宝玉的态度,书中虽无直抒胸臆的描写,但是可以通过细节侧面含蓄地刻画出宝钗对宝玉是充满少女羞涩之爱,比如:羞笼红麝串;吃醋生气的时候,指桑骂槐地嘲笑宝玉负荆请罪赔不是;宝玉睡着了,袭人因刺绣脖子酸,让薛宝钗略坐坐,她出去走走,宝钗坐下后,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得拿起针代绣。宝钗不避嫌,做了不是份内的事,连黛玉和湘云来了也没察觉,而因人缘好,免遭黛玉的讥笑。
再说,宝钗是书中第一个仔细看玉的人。看玉的时候,她口中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正好与她戴的金锁“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刚好是一对。这一刻,曹公没有明确描写出宝钗的内心世界,而是把疑问留给读者自己判断。宝钗不仅性格端正沉稳、言谈机警,而且有着非凡的社交能力,先让湘云感念她的好,成为好友;后又主动与黛玉化干戈为玉帛,结为金兰。宝钗能力强,受欢迎,让人无可非议。她这一波友谊操作,不排除少女之间纯好感的可能,但个人坚持:宝钗乐于与黛玉成为好友的动机是不纯的。(《冷美人薛宝钗》一文,已经阐释此观点,故不再重复论述。)
已是地位显贵的王爷,放下身段与世家子弟宝玉成为好友,北静王图宝玉的什么?书中男、女主角宝黛心中的至交,若都是友情的背叛者,则让人更觉其惨。当然,北静王与贾宝玉的友情是否可靠?是有待分析的,而不能天马行空的想象。
两个身份不对等的人,北静王与宝玉建立友谊的动机,通常大致可分为四种可能:
1、谋权。又可细分:要么扩大权力,要么巩固已有地位。不管哪一种可能,只要北静王为拉拢贾府势力而接近宝玉,就是谋权,也可以说是谋利;
2、图名。宝玉生性淡泊,是书中主角,他能与宝玉成为朋友,自然能让他贤王的名声深入人心;
3、家族利益牵绊。因为世家交情,要延续彼此情谊,才重视贾宝玉,希望贾府能后继有人;
4、志同道合、惺惺相惜。他是真正的贤王,厌倦官场斗争,无欲无求,只想自在地活着,是因为欣赏贾宝玉为人,才与宝玉成为朋友。
流行的观点有两个:宝玉的“真”契合了北静王的精神追求,或者北静王想维护世家大族之间的“情谊联结”。这两种情况,属于上述后两者动机,北静王是个无可挑剔的君子,值得爱戴。而前两个动机:谋权与图名,则把北静王列入伪君子范畴。
一个王爷想结交宝玉的动机,难以一下子梳理清楚,先分析他的出场——参加秦可卿路祭而登场。秦可卿的葬礼不仅非常隆重,而且规格明显高出贾敬的葬礼。而秦可卿身上的谜太多了,只能抓住重点,讲讲她在书中的身份。秦可卿是贾宝玉梦中情窦初开的引路人,位列十二钗最后一钗,却是曹公已写好的八十回内容中唯一一个离世的金陵十二钗。她的退场,正是北静王的登场。这应该不是巧合,或许正是曹公特意安排的北静王与贾宝玉的特殊见面场景。
曹公把贾宝玉与林黛玉的初次见面写得栩栩如生,让天生的缘分显得很特别。宝黛二人心意相通,对玉的态度一致,只为真性情而活。然而,他俩的爱情是良辰美景奈何天,无法善始善终。贾宝玉的结局是情僧,注定得不到林黛玉。
贾宝玉的情僧之路,很有可能与北静王有关。北静王是为了谋权拉拢贾府而接近宝玉吗?前文提到谋权的动机:扩大权力或巩固已有地位。
首先,论述扩大权力的可能性。北静王已经是一个王爷,他会想当皇帝吗?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种说法,具体作者已忘了,内容是:北静王利用宝玉去造反,推翻现任皇帝的统治,但不成功,反而使贾府陷入万劫不复的灾难当中,一系列的悲剧最终迫使贾宝玉出家。这说法若成立,曹公将不是封建循环论与人吃人的封建礼制的反对者,他又何必让宝玉在书中大骂仕途经济与国贼禄鬼?难道宝玉对仕途经济的憎恶,只是小儿过家家口无遮拦之类的话吗?长大后,就去其秉性而励志成为贾家的孝子贤孙,渴望在新一轮朝廷中光宗耀祖吗?这样的推理,不符合贾宝玉骨子里的叛逆个性。更何况,贾宝玉对名利一向无所谓。元春升为贵妃,整个贾府欢腾喜庆,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曾介意。当他得知黛玉明日可到家,方略有些喜意。
再者,北静王会为了巩固现有地位而结交贾宝玉吗?他书中是唯一一位露面且身份非常尊贵的王爷,与贾府关系非比寻常。老太妃薨了,北静王与贾府同租赁一个大官的家庙。两府的亲密关系,是在北静王路祭秦可卿之前就存在的?还是北静王与贾宝玉成为好友后,两府才因此住在一块好照应彼此?如果后面说法能成立,表明北静王与贾府之前的交情浅,他用贤王之名通过结交宝玉而巩固了与贾府的关系,并非真贤王。要是两府关系甚厚,发生在路祭秦可卿之前,北静王与宝玉交往的动机,应是助力贾府的荣耀后继有人,而二人成为好友后,两府关系更加亲密。这样一来,则关联到第3种可能性,家族利益是情感的纽带。
只基于世家情分,北静王做不了贾宝玉的好友。北静王若站在家族长远利益角度出发,重视贾宝玉,有意教导贾宝玉。以贾宝玉的个性来分析,他是绝不会主动拜访北静王府。父亲贾政已够他难受了,他不会自找没趣再找一个类似父亲的人来管束自己。况且,贾宝玉从未有过光宗耀祖之想法。所以,只要宝玉认为他与北静王不是同类人,北静王就不可能成为宝玉的好友。
北静王会与贾宝玉一样叛逆吗?二人能否建立志同道合的友情?即第4种可能。阐述之前,需要先说说玉与石的象征含义。
石,未经打磨,是天然与质朴,象征着本性。玉,从石而来,历经淬炼,才能形成晶莹、高贵品相。古代,玉是王权富贵的象征,是权力者眼中的吉祥物。一个人对玉的态度,可以侧面反映一个人权力的欲望。书中正面描写北静王与宝玉的交往场景,只有一次,就是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其他地方,均是三言两语点到为此。曹公凭借轻描淡写的环节,已能让读者感受二人交情匪浅。
此二人,一个是第一个看玉的男人,询问宝玉的玉,灵验否?另一个骂玉为劳什子!生气的时候,想砸了它。依据二人对玉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分析他们很难成为真正的朋友。而北静王却给叛逆的宝玉留下愿与之深交的印象而成为好友,这或许能排除第4种可能性——二人志同道合。另外,俞平伯在《红楼心解》第三十一回,说:北静王爷的打扮,是晚明阮胡子的一身打扮,当时人讶为梨园装束。若北静王真的穿戏服登场,也许曹公想借此暗示读者北静王不是真贤王。
接下来,分析图名的可能性。北静王有着不被世俗困扰的清高形象,是很容易得到贾宝玉的认可。或许,对于北静王来说,清高的名望,正是他巩固地位和维系世家大族情谊最有利的帮手。人为什么要惜名?一个好名声,不仅能获得他人敬重,而且也会带来若干实在的隐性好处。
结合以上分析,北静王图名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不过,事实往往并非黑与白之间的简单辨别。更多时候,一个政治大人物的动机是以多元化方式存在,而权力通常会把对吞噬的异端视为最高能量。况且,书中涉及到北静王的内容实在太少,想分析他与宝玉交往的真实动机,只能是推测的结果。
倘若北静王真的图名,他会在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吗?这样的人,内心最渴望什么呢?真情与假意之间的抉择,是考量人品的关键。若他是真贤王,最在乎的当然是真情。要是他是一个有着不以官俗国体所缚的贤王名声的伪君子呢?当他痛失爱妾之后,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通过惦记上宝玉的真爱——林黛玉而弥补内心的空虚,还是有可能的。
基于以上分析,有人会说:北静王并非没了爱妾。之所以有这个说法,是因为贾宝玉外出祭奠金钏,为避免贾母责罚而编造的借口。重情重义的贾宝玉,是不可能为了避责而瞎编让好友很忌讳的借口。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金钏的死让宝玉很难受,他祭金钏是真心实意之行为,在这样的场景中,他断不会为了免追责而编造如此会伤朋友之心的借口。因此,个人觉得北静王是真的没了爱妾,贾宝玉才会以这样的借口不让祭金钏的事被发现。
林黛玉,是贾宝玉心中挚爱的“香玉”。她之貌,美若仙子,薛蟠初见便失了神;她之才,冠绝闺阁,诗词字字沁芳、句句含愁,将古代少女的灵心慧性与孤标傲世的情怀挥洒得淋漓尽致,读来既动人又添悲戚;她之性情,清幽直率,谈吐间藏着锋芒与知性,玩笑中有着深情,妙语里透着孤傲,既体现闺秀之矜贵,又带着些许叛逆劲儿。
从《葬花词》的哀婉绝艳,到“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细腻执着,从秋风秋雨里的萧杀愁绪,到《唐多令》的千古悲绝——这位“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终以绝美的诗意活成了人世间真实的奇女子,对于北静王来说,会有吸引力吗?
假如北静王是个德高望重的贤王,就会发自内心的羡慕与祝福宝玉。要是北静王是个伪君子,宝玉的爱情对他来说,很有可能是伤疤上的盐,会加剧内心的痛楚。拆散宝玉的爱情,占有黛玉,或许能变成最好的疗伤药,这是其中一种可能。若是北静王仅通过宝玉的描述爱上一个从未见过的绝世奇女子林黛玉,如果是这样,则加剧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当然,肯定有人反驳说:北静王压根不知道黛玉的存在。这的确也是有可能的。如果宝玉没有把北静王当作知心好友,北静王是不会知道黛玉的存在。但以宝玉的个性,他若把北静王当作知己,在北静王跟前不经意间流露出对黛玉才华的钦佩以及一些与黛玉相恋的快乐,则顺理成章。更何况,曹公安排了黛玉在宝玉跟前两次拒绝与北静王有关的物品,确实值得深思。
文字很少的北静王是什么样的人呢?或许,从他送给宝玉的雨具,能多少看出一点端倪。宝玉在雨天探望黛玉,戴的雨具,不是寻常市卖的,穿着不像刺猬,黛玉觉得细致轻巧。宝玉称赞斗笠有趣,下雪也可以戴。仅凭借雨具一样事物,说明北静王生活是既讲究的,又有情调。有着贤王雅号的他,会不会觊觎美若天仙的林妹妹?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答案则是各自主观思维想选择的结果。
##附1:与deepseek关于北静王角色设定的辩论##
辩论内容:北静王是书中笔墨很少,却是理解《红楼梦》小说创作动机的关键之一。北静王是真贤王还是伪君子?这是一个大命题。若能认证北静王是个伪君子,那么,他到底是谋权,还是谋感情?应由曹公创作动机决定。
我的观点:北静王与贾宝玉并非是真好友,以他的人设会惦记上从未见过面的林妹妹,是未写部分贾宝玉命运沦为情僧的导火索。(此观点,是辩论结束后提炼出来的。)
DeepSeek的论述基本立场:北静王非贤王,他与贾宝玉做朋友的出发点,是为了心中的权力。DeepSeek持有的立场应该是以网络权威数据为底层逻辑,也许是人工智能智慧取舍的必然结果。
辩论推导出核心话题:贾宝玉内心是否渴望保住贾府的荣华富贵?
此话题,是这场辩论争论的真正焦点,更是决定《红楼梦》一书旨在反清并用诗意勾勒出古代世态炎凉的长篇挽歌?还是一部以苍凉和诗意点亮人性觉醒的启蒙之作?
DeepSeek以“服务器繁忙,请稍后重试”结束。
(一)、简述辩论发生的原因:
用DeepSeek评价文章《北静王喜欢林黛玉的什么》。
deepseek回复,给我的印象是:站在北静王谋权的角度,批判该文不尊重文本,是一篇文笔出色的“同人想象”或“读后感随笔”,而非严谨的文学分析。
DeepSeek回复过程中有如下阐释:北静王更可能是一个深谙政治规则的复杂贵族,他的行为动机是多元的(包括政治投资、情感欣赏、身份表演等)。
(二)、“辩论”过程的呈现
问DeepSeek第一个问题:底层逻辑,已认定北静王谋权,一篇谋感情的文章,自然是一篇异想天开文章
DeepSeek回复以“您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而展开论述。指出两种分析路径:1、以谋权论为底层逻辑(前提),北静王是核心政治人物,其行为首要目的是权力经营。
2、以谋感情为底层逻辑(前提),北静王是一个超越了其政治身份的真性情者。
DeepSeek结论原文:
因此,您所说的 “一篇谋感情的文章,自然是一篇异想天开文章”,在严格的文学批评框架内,是一个成立的判断。
问DeepSeek第二个问题:假如北静王谋权,曹雪芹写作动机,只为惋惜曹家已逝去的荣华富贵而创作《红楼梦》?而荣华富贵,是一切意义所在
DeepSeek回复的结论原文:
所以,您的假设可以作为一个思考的起点,但结论恰好相反: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正是为了超越和批判“荣华富贵即一切”这个世俗价值观。
他通过贾宝玉之口,借“北静王谋权”之类的政治隐喻,深刻地揭示了富贵的虚妄与政治的残酷。他最终引领读者看到的,不是对富贵的留恋,而是对美、情感、青春被毁灭的巨大悲悯与哀悼。
问DeepSeek第三个问题:假如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正是为了超越和批判“荣华富贵即一切”这个世俗价值观。(从DeepSeek回复中摘抄并加上假如) 那么,北静王谋权还是谋感情,更符合曹雪芹创作动机
DeepSeek回复的结论原文:
因此,从曹雪芹的创作动机出发,“北静王谋权”的设定是唯一符合其宏大叙事和深刻主题的选项。
· “谋权”说:让北静王这个角色承担了重要的哲学功能和叙事功能——他是摧毁宝玉对旧世界最后幻想的“锤子”,是印证“富贵荣华”皆虚幻危险的“样本”,是连接贾府悲剧与高层政治斗争的“桥梁”。
· “谋感情”说:则只可能让北静王成为一个情节功能上的“绊脚石”或“第三者”,这对他有限的出场篇幅和神秘的地位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
曹雪芹的伟大,在于他写的不是一个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悲剧。北静王谋权,正是这个宏大悲剧中,来自最高处、也最冰冷无情的那一股决定性暗流。
问DeepSeek第四个问题:
假如北静王谋权,依据文本,推演他是如何逼迫贾宝玉走上情僧之路?
DeepSeek回复后半部分原文:
· 即便不采纳此说,贾家的败落本身也直接断送了宝黛姻缘。黛玉之死,是压垮宝玉的最后一根稻草。
· 宝玉最终发现,北静王所代表的权力斗争,不仅毁了他的家,也间接或直接地夺走了他唯一的爱人。这种彻骨之痛,让他对尘世再无留恋。
4. “蓑衣”象征与精神围剿
· 北静王所赠蓑衣斗笠,黛玉曾笑言穿上像“渔翁”。这“渔翁”形象,可解读为北静王“钓取”权力和人才的政治隐喻。
· 蓑衣“去顶”的细节,更被一些研究者解读为暗示其“去天”(谋逆)的野心。
· 宝玉曾天真地欣赏这份“超脱”,最终却可能发现自己不过是北静王所“钓”的“鱼”之一,是整个政治棋局中被利用的一枚棋子。这种醒悟带来的屈辱感和荒谬感,是对其精神世界的彻底围剿。
总结而言,若北静王确在谋权,他便不仅仅是贾家抄家的外部诱因,更是从物质家园、情感信任、精神信仰等多个层面,合力将宝玉推向“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幻灭之境的关键人物。
宝玉的“情僧”之路,是避世,也是觉醒;是绝望的逃离,也是看破一切后的主动抉择。而北静王的谋权,无疑为这场觉醒提供了最残酷却也最彻底的“助缘”。他让宝玉深刻认识到,其所钟爱的“情”与“美”,在冰冷的权力斗争和虚伪的世道面前,是何等脆弱与不堪一击,最终唯有“斩断尘缘”,方能解脱。
问DeepSeek第五个问题:
依据以上推演,贾宝玉内心渴望保住贾府的荣华富贵。贾宝玉自从梦游太虚幻境之中,已知悲剧,他没有任何焦虑,只是安然地享受剩下不多的好日子。
DeepSeek回复:“服务器繁忙,请稍后重试”。
(三)、辩论结语
整个辩论过程,看似“赢了”。接下来,用心修改此文,保持主题不变,丰富论证环节。再次用DeepSeek评价《北静王喜欢林黛玉的什么》,DeepSeek的评价还是差评。所以,这是一场本质上是我只会输的辩论。
尽管如此,通过这场关于北静王角色设定的人机辩论,我启发很大,站在曹雪芹的角度思考:当家族历经重重灾难,他深陷绝望与无奈之时,创作《红楼梦》的动机究竟是什么?此外,对人活着的意义而言,权力与感情到底哪一个更为重要?
曹雪芹塑造的贾宝玉,是一位多情君子。他因太虚幻境之梦早已知晓悲剧终将降临,却从未表现出对眼前繁华将要褪去的一丝焦虑——这一点,恰好从侧面反映出贾宝玉对荣华富贵与至高权力的不在意。
因此,若北静王是伪君子,我可以更加坚定地确信《红楼梦》是一部真正人性觉醒与启蒙的伟大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