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塔:当代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学的认识
发布时间:2025-11-14 18:12 浏览量:3
一、基本信息概况
从2025年上半年起,笔者在北京语言大学给一个外国研究生班讲授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授课内容主要是中国现代的名家名作赏析研读,当然也经常穿插讲一些中国古典文学、古代文化的内容。
开课前,笔者就想利用这次机会,了解一下当代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学的认识情况;于是,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问卷形式全部都是问答题。最前面的是有关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名字(中文名、原文名)、性别、国籍、专业及学校(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两个阶段)和兴趣爱好。
问卷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认识中国文学的机缘,包括以下小问题:何时何地如何开始知道中国文学?最开始知道哪位中国作家、哪篇中国作品?什么语种的?谁翻译的?哪里出版的?二是对中国文学的总体认识,包括以下问题:对中国文学整体印象如何?中国文学之优点、缺点如何?中国文学与本国文学之比较如何?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之地位如何?三是对中国文学的具体认识,包括以下问题:最喜欢哪(几)个作家、哪(几)部作品?为什么?中国文学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中国文学的主要表达策略(包括修辞技巧)是什么?从中国文学中能够学到什么有益的东西?
学期初,笔者就下发了这份问卷;然后到了学期末,以期末作业的名义,让学生们认真填答上交。经过一个学期的文学课,学生们所填写的内容或多或少受到了笔者讲课内容的影响。
本次调研对象来自亚美尼亚(2)、日本、韩国(2)、美国、俄罗斯(3)、法国、约旦、厄瓜多尔、刚果(布)、印度(2)、老挝、古巴等12个国家共16人。欧、美、亚、非四大洲都有,既有老挝、日本、韩国等所谓汉字文化圈里的近邻,也有古巴、厄瓜多尔、刚果(布)等异质文化范畴里的远邦。在国籍上具有较多样的代表性。
绝大多数受访者的专业背景为语言类(翻译、语言学等),少数为其他专业(如化学、设计等)。这表明受访者整体教育水平较高,且对语言文化有兴趣。绝大部分受访者中文能力较强,能够用中文完成问卷。必须指出,就文学而言,他们基本上都是外行。因此,他们普遍觉得在阅读中国文学作品时,感觉有语言障碍,尤其是用文言文创作的古代诗文难以理解。他们感觉还有文化隔阂,因为缺乏相关的历史、社会背景知识,他们无法完全理解作品的深意,即使是现代作品,其中的成语、典故和文化内涵也是巨大挑战。然而,这反而可以说,他们的读者身份带有更大的社会普遍性,代表大多数青年——当然是知识青年。
二、认识中国文学的机缘、途径与内容分析
起始时间。大部分受访者在中学或大学时期(约15-20岁)开始接触中国文学,与开始学习中文的时间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这表明文学对外推广离不开对外汉语教学,或者说,对外汉语教学承担着重要的推广文学的角色;希望其中的教师能有意识地加大文学推广的力度和广度,让更多文学作品通过他们的教学走向外国青年。中学时代是一个人兴趣形成或培养的黄金时期,因此,若要让外国青年较早对中国文学发生兴趣;需要我们把更多汉语课程提前设置到他们国家的中学教学中去。来自古巴的芭蒂(Patricia Rivera Fernandez)表达这样的美好愿望:“我希望现代中国作家能够创造并发展自己的文学特色,将自己的文学作品展现给世界,让世界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学。目前,中国文学还未达到这一步。如果真的可以做到,那么西方的小学、中学乃至高中都会将中国文学作品纳入教学内容。”
起始地点。绝大多数人是在其本国首次知道中国文学,但比较深入理解则在其来到中国留学之后。其中孔子学院尤其是中国文化课程的作用不容小觑。来自厄瓜多尔的卜梦竹(Maria Jose Borja Acurio)同学说:“我是在厄瓜多尔的孔子学院开始学习中文的。在那所学校,老师们教我们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般会接触到中国古代文学,老师们常常会给我们讲‘三大经典小说’,渐渐地,我们对中国文学有了更多了解。”这一点提醒我们,孔子学院功不可没,因此,尽管有些困难和非议,孔院的工作还是应该保持并加强。
主要途径。学校教育尤其是中文课程是受访者开始接触中国文学的最主要途径。第二大途径是流行文化。比如,他们中有人通过游戏或电视连续剧开始知道《三国演义》,有些人通过电视剧、电影、漫画等开始了解《西游记》。来自日本的髙田敬基同学说:“我在初中二年级时玩了一款以三国为题材的游戏,这激发了我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三国的兴趣愈发浓厚,之后便开始寻找并阅读了许多不同作者撰写的三国题材的长篇与短篇作品。”来自韩国的林婷恩(Im jeongeun)同学说:“我第一次接触中国文学是在韩国的电视台播放《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中国电视剧的时候。”第三条途径是家庭影响。如,卜梦竹说,她开始知道中国文学,“是因为家人的影响,尤其是我爸爸开始阅读莫言的书,后来我也读了他的作品,并因此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兴趣”。林婷恩了解到中国文学信息,也是源于乃父。她说:“我小时候我父亲非常喜欢三国题材的书,经常讲里面的人物和故事给我听,所以我很早就对这部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第四种途径是文化活动,比如国际书展。来自古巴的芭蒂同学说:“2018年古巴举办了第二十七届哈瓦那国际书展,中国担任主宾国。那次书展是中国首次参加在拉美举办的大型国际出版交流盛会,来自中国60余家出版单位的近130位代表参展,有7000册西、英、汉语版的中国精品图书参展,阿来、李敬泽、刘震云等11名优秀的中国作家参加了多场文学交流活动。当时我是哈瓦那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学生。我专门去书展购买了中国文学作品的西班牙语译本,其中有《狂人日记》《中国当代诗选》《中国谚语100条》《中国短篇小说集》。”
受访者最开始知道的中国作家有古代的,如李白、杜甫、罗贯中、吴承恩等;也有近现代的,如鲁迅、老舍、莫言、琼瑶、冰心等。其中鲁迅被提及率最高,莫言被提及是因为获得诺贝尔奖而在全世界暴得大名,琼瑶被提及是因为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在国外放映,冰心被提及可能是因为笔者在课堂上的推荐和讲授。
受访者最开始知道的中国文学作品有古代的,如《三国演义》《西游记》《静夜思》等;也有现代的,如《狂人日记》《繁星》《小坡的生日》和《牛天赐传》等。
三、对中国文学的总体印象与评价
关于中国文学的整体印象,受访者说的最多的是“悠久深厚”“丰富多样”“富有哲理”“与历史现实紧密相连”。多位受访者将中国文学作品比喻为“人生教科书”或“通往中国文化的窗口”。可想而知,他们内心对中国文学的功能的认可。
关于中国文学的优点,受访者比较公认的有:有思想深度,蕴含深刻的哲学(尤其是儒家、道家思想)、人生智慧和道德教诲;有历史与文化价值,是记录中国数千年历史信息、社会变迁和文化精神的宝库;有艺术价值,如语言优美,特别是诗歌的韵律和意境营造备受赞赏。再如,有独特的叙事模式,尤其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能力。
关于中国文学的缺点(或对外国读者的挑战),受访者比较多地感知到:部分古典作品篇幅过长,情节推进较慢,读者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难以卒读;有过度意识形态化的嫌疑,部分现代作品被感觉“说教意味”过浓或过于强调政治内容。来自印度的卡俊妍( Saniya Jaydeep Karnik)同学概括了她认为的中国文学的另外三大缺点。“第一,题材的重复。古诗里面的爱国、爱情、乡愁主题的诗太多。第二,故事情节的转折点不够强,有点平淡,接下来的故事很容易被读者猜到。第三,中国文学的娱乐性比较低,缺乏幽默。我看过钱锺书写的嘲笑和批评中国幽默文学的文章。我没有读过纯粹的、干净的、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中国幽默文学作品。马拉地语文学在这方面要强很多。”
关于中国文学与本国文学之比较。受访者普遍进行了积极比较,结论是:中国文学被比喻为“奔腾的大河”,其特点是宏大叙事、厚重历史、集体主义道德哲学。其表达策略是含蓄内敛(重视言外之意)。他们本国文学(以日、韩、俄、亚美尼亚等为例)的特点则被比喻为“静静流淌的小溪”,特点是细腻的情感描写、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关注、对日常生活中的冲突的把握等。其表达策略是直接的情感宣泄。多数受访者专门提到,这些是文化差异的体现,提供了不同的审美视角,并无高下之分。来自亚美尼亚的爱拉(Alla Khachatryan)同学说:“中国文学与亚美尼亚文学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中国文学更注重含蓄和意境,常常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深刻的哲理,讲究‘言外之意’和‘意境悠远’。亚美尼亚文学则更直接、更富情感,带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历史记忆。中国文学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内心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亚美尼亚文学更突出民族的苦难与坚持,以及情感与命运之间的冲突。”
关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受访者普遍认可中国文学历史悠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其国际影响力正在提升,特别是因为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以及刘慈欣在科幻小说领域的成功。但他们比较一致认为,中国文学当前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的经济政治影响力不匹配。其影响力多局限于汉学界,在普通大众中的普及度可能远低于英、法、俄甚至日、韩文学。
四、关于对中国文学的具体认识与接受
受访者最喜爱的中国作家有:苏轼、曹雪芹、鲁迅、余华、莫言、张爱玲、沈从文、老舍等。一般人喜爱的都是所谓严肃作家,也有个别人喜欢通俗作家,比如俄罗斯的鹿次郎同学说,他“读得比较多的是三毛,除了《撒哈拉的故事》之外,还读过她的其他小说集”。
鲁迅最被推崇,原因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性、精神的批判性和对中国国民性入木三分的剖析。来自法国的雯丽(Sarrah Dahmoul)同学说,她最喜欢鲁迅,“因为他的文章虽然语言不复杂,但能深刻揭示社会问题,尤其是对人性的批判让我印象深刻。他的作品也让我更理解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
老舍受爱戴,因其生动的京味语言和对老北京风情画卷般的描绘。来自俄罗斯的安哲(Kovaleva Anzhelika)说:“我选择老舍作为我最喜欢的作家,首先源于我们对北京有共同的深厚情感。阅读老舍的作品时,我能感受我深爱但未曾亲历的北京城的往昔。像许多中国作家一样,他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展现了中国社会与历史的动荡,他写得很生动,仿佛让读者亲历那些事件。或许正是因为他用的语言简单而生动,以及对街巷、房屋、对话和动作氛围的精准刻画,让一切变得真实。读老舍的作品时,我仿佛漫步在北京的老胡同中,听到茶馆里的声音,闻到街头小吃的味道。他的文字就像一台时光机,即使只是短暂的片刻,也能带我回到过去的北京。”
自己承认承继鲁迅传统的余华也备受喜爱,因其作品(如《活着》)具有情感的冲击力和对生命苦难的刻骨描写。莫言被喜欢,因其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和广泛的国际声誉。张爱玲被看重,因其对人性、爱情的精妙而冷酷的刻画以及独特的文字风格。沈从文被钟爱,因其笔下湘西世界的宁静纯美和人物性格的淳朴。
受访者最喜爱的中国作品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狂人日记》《活着》和《边城》等。
有受访者最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如,来自约旦的博娜(Baraa Shihadeh)同学对这首词深有感触,她说:“诗人提醒我们,人生并非完美,如同月亮一般。人生中充满了起起伏伏,有喜有悲,有相聚有别离。然而,我们必须接受人生的本来面目。悲伤之后,总有喜悦;别离之后,总有重逢。无论我们相隔多远,无论彼此多么疏远,无论彼此多么不同,爱与联系始终存在。一轮月亮将我们紧紧地联系在这个浩瀚的世界里。”
有受访者最喜欢《西游记》,是因为其角色有趣、想象丰富、故事冒险,蕴含团队合作与坚持到底的人生哲理。来自印度的山惠(Shagun Thapa)同学说,“我最喜欢的中国文学作品是《西游记》。最初是在印度观看《功夫之王》电影后,我对片中的孙悟空形象产生浓厚兴趣,通过网络资源查阅《西游记》相关资料。记得那时从学校图书馆借阅了一本英文译本,虽然如今已记不清译者的姓名,但书中那些天马行空的神话想象、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让我第一次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研究生一年级的寒假,我再次与这部经典相遇。”
有人最喜爱《三国演义》,因其谋略思维、英雄主义和人生启示。
他们喜欢《红楼梦》,因其被公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在很多课程或文章中都会被提到。来自法国的雯丽说:“我最喜欢《红楼梦》,虽然很长而且人物很多,但它描写得非常细腻,把一个家族的兴衰与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读起来既有文学美感,也有历史厚重感。”
来自刚果(布)的谢天一(Kouka Teddy)同学最推崇的是《呐喊》,他说:“我最喜欢鲁迅的《呐喊》。这部短篇小说集思想深刻,展现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实与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其中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对封建思想的批判极具启发性。这些作品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精神世界。我阅读的是法语译本,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谢蓓翻译,收录在法国蓝色东风出版社(éditions Bleu de Chine)出版的《Appels à la vie》(《呐喊》)中。译文忠实而富有文学性,使我能够感受到鲁迅作品原有的力度与深度。”
也有人最喜欢《活着》,因其内含的情感冲击力强,展现了生命的韧劲。来自俄罗斯的玛丽(Leushina Maria)同学说,她“最喜欢余华的《活着》与《许三观卖血记》等,以冷静、客观的笔触描绘了生活的苦难与复杂,同时深刻挖掘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坚韧。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在极端环境中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这种对人性与命运的深刻洞察,让我深受触动。例如,《活着》中福贵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读来既让人心碎,又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边城》被热爱,因其宁静的诗意和美。来自亚美尼亚的爱拉同学说:“我最喜欢的中国文学作品是沈从文的《边城》。这部小说以其质朴、细腻而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湘西小镇的风土人情,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与生活的宁静。《边城》不仅是一篇关于爱情与命运的故事,更是对人性、传统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深情表达。沈从文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给看似平凡的小镇生活赋予了深刻的文化与哲学内涵。我阅读过《边城》的中文原文,也读过其英文译本。英文译本由Jeffrey C.Kinkley翻译,2009年由Harper Collins出版。英文版本虽然在语言风格上略有差异,但整体上保留了原著的意境与精神,特别是在情感表达和自然描写方面,译者做出了精准而优雅的还原。”
关于对中国文学核心思想的理解。受访者识别出的主题包括:家国情怀、人生哲理(承认无常、鼓励坚韧)、人与自然和谐、孝道与家庭伦理、社会批判与反思。爱拉说:“中国文学主要表达了对人生、社会、自然以及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天地间无常和变化的接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常表现出对道德、伦理、家庭和社会责任的重视,尤其是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许多作品都表达了忠诚、孝顺、诚信和义务。同时,中国文学也富有哲理性,特别是在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下,许多作家探讨了人的内心世界、生命的无常以及如何通过顺应自然和人性来达到心灵的平和。”
关于对中国文学表达策略的认识。受访者能识别出的修辞技巧包括:比喻、象征、拟人、对偶、用典等。他们普遍感受到中国文学的总体风格是:含蓄、重意境、言简意深、借物抒情,这与西方文学的直白形成对比。爱拉说:“中国文学有几个重要的表达方法。第一,常用含蓄的说法,不直接告诉意思,而是用比喻和象征,让读者自己去理解。第二,多用对称的句子和押韵,让句子听起来有节奏,很好听,特别是古代诗歌。第三,非常注重意境,用自然景色来表达感情和思想。最后,多用简短的句子,用很少的字表达很多内容。这些方法让中国文学作品既美又有意义,读起来让人感动,也让人思考。”
关于从中国文学中的获益。多数受访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语言学习,阅读文学作品极大帮助其提高中文水平;有助于文化洞察,文学作品是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历史状况的最佳途径之一;有助于智慧启迪,他们从中学到了处世哲学、人生智慧和面对逆境的态度;有助于加强自身思考的深度和增加思考的角度。如,来自韩国的权柳利同学说,中国文学作品“会加强我思考问题的深度;在我思考一些宏观问题的时候,会试着像中国小说里的人物一样,用一些我之前从未有过的角度去分析”;有助于审美提升,受访者从中感受到了中文的语言之美和东方的审美趣味。
五、总结、发现与对策
来华留学的外国研究生是比较高级的文化比较者。作为跨越两种文化的个体,他们能进行比较深刻和精准的中外文学对比研究,其观察的结果和思考的结论具有颇高参考价值。其中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注意。
关于当代外国青年接触中国文学的途径,流行文化的各种形式(包括电子游戏)成了越来越重要的“引路人”。除了学校教育和文本阅读,当代外国青年接触中国文学作品,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首先通过的是游戏、动漫、影视剧等流行文化形式。因此,我们现在的文学推广形式不能局限于译本的出版,还要采取各种新兴形式,比如诗电影、朗诵视频、电子游戏、动漫等阅读形式。
总体上当代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学了解尚可,理解不足。
当代外国青年了解(know of)一些中国的作家作品,但还缺乏深入的理解(know about);他们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很多人很早就“知道”中国文学的一些信息,但真正的“理解”和“深读”发生在其来华留学并掌握高超的语言能力之后。实地文化体验是深度认知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鼓励更多外国青年到中国来现场学习中文,到中国的文学现场来玩味中国文学。另外,多数受访者对中国文学的整体印象是非常正面积极的,他们视之为深邃、智慧的宝库。但除少数爱好者外,大部分人的阅读量其实很有限,多集中于最著名的作家和作品。教师,尤其是文学教师,应该尽量想办法扩大外国青年们的阅读谱系。
外国青年之所以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广度不足,深度不够,首先是因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作品,有较高的阅读难度。受访者已经有相当高的汉语水平。他们在相当程度上能读懂原文,但要深入全面理解还是感到吃力。因此,在将来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应适当加强古汉语教学,使外国读者也能比较早地接触并认识文言文作品。我们在对外推广文学时,可先选择一些故事性强、文化障碍较小的现当代作品作为入门,再逐步引导其阅读古典名著。还应为他们提供更多附有文化背景注解、分级阅读以及有导读文字的中国文学读本。另外,应加大文学课的教学力度和密度,不能局限于语言层面或停留于会话技巧,要尽可能多地结合文化元素、植入思想内涵,尤其是在讲授文学作品的时候。
更多不懂中文的外国青年恐怕还是要通过译本来阅读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可能是最大的瓶颈:几乎所有受访者都间接或直接地指出,缺乏高质量、大规模的翻译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关键障碍,优秀的译本稀缺,许多精髓在翻译过程中流失,影响了传播效果。尤其是小语种的文学翻译人才缺乏,质量更不能保证;目前的传播力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我们应该鼓励更多对文学有志趣的人士加入到翻译队伍中来,同时鼓励重译和再版,鼓励中外译者合作,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达到善译。这亟需系统性地支持中国文学的对外翻译项目。在传播方式上,也要兼顾官方与民间、结合线上和线下。
读者不习惯把文学当作意识形态的小奴仆和传声筒,应该首先选择那些真正具有全人类思想价值和历史性艺术价值的作品翻译介绍给世界,让他们领略到中国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