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恩不可滥,滥则失威;威不可酷,酷则失心

发布时间:2025-11-18 14:05  浏览量:4

《资治通鉴》有言:“恩滥则民慢,威酷则民叛。”纵观古今治理之道,恩惠如春雨,可润民心,亦能因滥而失敬畏;威严如雷霆,可正秩序,亦能因酷而失拥护。若将恩惠当作笼络的手段,必致权威旁落;若将威严视作压制的工具,终致众叛亲离。

西汉文帝刘恒躬行节俭,轻徭薄赋,对百姓施恩有度,既废除肉刑、减轻赋税,又坚守“赏罚分明”的原则,对贪赃枉法者严惩不贷,终开创“文景之治”,赢得百姓爱戴与敬畏。反观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皇帝对宦官宠信有加,滥施恩惠,允许其兼并土地、搜刮民财,甚至纵容宦官干预朝政、陷害忠良,最终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爆发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恩惠的价值,从来不在数量的堆砌,而在适度的给予。就像浇灌禾苗,慎恩者按需施肥,终获丰收;滥恩者盲目浇灌,终致倒伏。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时“赏罚必信,恩威并施”,对有功之臣重赏,对犯错之徒严惩,即便是马谡失街亭,也坚持“挥泪斩马谡”,既维护了军纪威严,又以“体恤将士、安抚百姓”的恩惠赢得民心,确保蜀汉政权稳定。而西晋武帝司马炎统一三国后,对宗室子弟滥封王爵、赐予封地,导致诸侯势力膨胀,最终引发“八王之乱”,西晋短命而亡。

唐代李世民登基后,以“宽仁治世”为念,虽制定严明律法,却反对“以酷法立威”。他曾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对待百姓宽柔待之,对待大臣知人善任,即便有人触犯律法,也会酌情处理,终开创“贞观之治”,被各族尊为“天可汗”。反观秦朝末年,秦始皇以严刑峻法统治天下,“轻罪重罚”“连坐之法”遍布全国,百姓稍有不慎便会身陷囹圄,最终引发陈胜、吴广起义,秦朝二世而亡。

威严的价值,从来不在残酷的压制,而在仁爱的震慑。如同治理江河,仁威者疏堵结合,终致安流;酷威者一味堵截,终致决堤。北宋包拯“铁面无私,不避权贵”,却从不以酷法立威,断案时注重证据,对待弱势群体多有体恤,留下“包青天”的美名,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赢得百姓拥护。而明末张献忠在四川建立政权后,以“酷法立威”,滥杀无辜,导致民怨沸腾,最终被清军击败,政权旋即覆灭。

东汉刘秀称帝后,既对功臣加官进爵、赐予封地,彰显恩惠;又制定律法、整顿吏治,树立威严。他对待百姓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待贪官污吏严惩不贷,甚至处死自己的姐夫邓晨的亲戚,以正纲纪。正是这份“恩不滥施,威不酷烈”的平衡,让他开创“光武中兴”,实现东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北宋范仲淹治理西北时,一方面对将士“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树立军威;另一方面“体恤士兵,与将士同甘共苦”,甚至将自己的俸禄分与部下,施恩于人。将士们既敬畏他的威严,又感念他的恩惠,作战时奋勇争先,终成功抵御西夏入侵,稳定西北边疆。

历史如明镜,照见“慎恩者威存,仁威者心聚”的真理。恩惠如暖阳,适度方能暖心;威严如寒霜,温和方能立序。《资治通鉴》所载“恩威得当,则上下相安;恩威失度,则内外离心”,正是提醒世人:恩惠当如雨露,不滥则能滋养;威严当如清风,不酷则能肃纪。

不滥恩,非吝啬,是知“恩威并施,方得人心”的智慧;不酷威,非懦弱,是明“仁者爱人,方能长久”的通透。愿我们都能做一个“恩不逾矩,威不失仁”的人,在人生路上以恩聚力,以威正序,既不负他人所望,亦不负治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