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越南考古合作团队2025年工作汇报

发布时间:2025-06-06 12:01  浏览量:10

为落实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基金资助的《越南青铜(铁器)时代城址、古陶瓷国际共同调查研究》项目,2025年3月25日—4月28日,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带领的南京大学越南考古工作团队(成员包括研究所考古、古代陶瓷、文化遗产领域学者王碧顺、黄文浩、陈静及历史学院博士生熊航等)与日本东亚大学黄晓芬教授团队、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合作,对越南北宁省羸阝娄古城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本年度工作是羸 阝娄古城遗址第八次发掘。黄晓芬教授2013年开始在此开展了持续十多年的考古工作,她认为《汉书•地理志》记载交趾郡下设十县,其中羸 阝娄为第一县,应为交趾郡治所在。本年度工作首先通过考古勘探,进一步明确了城墙、城门等遗迹的分布、面积、埋藏深度及保存状况。发掘面积100平方米,揭露出西城墙一段及排水沟,发现疑似城门的遗迹,出土大量砖瓦、陶瓷遗存及少量的钱币、铜箭镞。城墙构造方法独特,既有本土特色,又有当时北方传来的技术特征。初步可以分为五期,包括汉末东吴期、东吴中后期、东晋期、南朝齐梁期、隋唐期。发现的城墙遗迹红砖花纹多样,有网格纹、车轮纹、菱形纹与麦穗纹等,年代在3至6世纪间。人面纹、兽面纹以及莲花纹瓦与当时北方汉至六朝时期的造型纹饰有类似之处,但细节处有差异,例如一些瓦当的背后留有山形切弧的制造痕迹,与当时北方砖瓦的制作技艺不同。贺云翱教授初步分析了出土砖瓦和陶瓷片,其中一类砖瓦为红白相间的泥土所制,极具当地特色。瓷片多为青釉,胎土有灰、白等色。瓷片大部分是当地窑口所烧制,也有来自洪州窑、湘阴窑的产品。从中可以看出古城既与北方汉文化联系紧密,但又具有显著的自身文化特征。目前遗址本年度田野发掘工作已结束,进入室内资料整理阶段。

羸 阝娄古城遗址发掘现场

踏查西城墙

田野考古期间,合作团队对羸 阝娄古城附近的士燮陵庙、陶璜庙、清姜汉墓、柚河沉船考古地点、延应寺与士王庙等进行考察。

汉末三国时期,士燮割据交州一带,执政有方,吸引了不少中原名士前来投奔,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与文化的繁荣,被当地人尊称为“士王”“南交学祖”。在士燮陵庙与延应寺存有2座卧羊,其腰部较粗,保存完好,贺云翱教授认为它们具备明显的时代特征,年代当在东吴时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士燮陵庙

测量研究士燮陵前的石羊

位于古城遗址中心的士王庙

考察被移至延应寺的士燮陵前石羊

陶璜是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东吴及西晋初年的将领、官员。在执政交州的三十年间,他保持社会安稳、积极发展经济,深受当地人的爱戴。在陶璜庙有一块残石碑,其上刻有“晋故使持节冠军将军交州牧陶列侯碑”的字样。根据碑文前后的字迹分析,黄晓芬教授认为此碑最初可能是交州庙碑,在两晋时期又进行追刻,以表彰陶璜对交州的突出贡献。

测量陶璜碑

田野发掘工作结束后,中、日、越学者进行了为期10天的学术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足迹遍布越南北、中部,为未来的考古合作寻找合适的课题。

5月1日下午,团队参观了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通史展览,并在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周孟权先生等陪同下,考察升龙皇城遗址。升龙皇城建于11世纪的越南李朝时期,1805年阮朝定都顺化后,升龙皇城被彻底废弃。升龙皇城的城防体系由三道城墙构成,即罗城、皇城和内城。罗城是最外层的城墙,由红河、金瓯河和苏沥河环绕拱卫。皇城和内城则位于中心区域,是朝廷办公和皇室、皇家居住的地方。遗址保留了大量的建筑遗迹,如地基、柱砖墙、荷花池以及水井等,考古出土了各式建筑材料、陶瓷器标本以及兵器等。升龙皇城遗址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考察升龙皇城遗址

升龙皇城黄耀路18号考古遗迹区

升龙皇城出土陶瓷

5月2日,团队考察了古螺城遗址。史传公元前257年,古蜀王子蜀泮击败雄王,创建瓯雒国,在古螺建都。作为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古螺城在越南古代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漫长岁月里,古螺城周边的社群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现在物质文化以及习俗、节庆等方面,共同构建了古螺地区丰富的文化、历史和遗产体系,在越南文化中独树一帜。

古螺城中心安阳王(蜀泮)庙

古螺城外城城墙遗址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越南考古文化的了解,5月3日,合作团队走访了越南社会科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京城研究中心,与裴明智、赖文进以及杜长江等考古学者进行交流。据裴明智博士介绍,升龙皇城出土了众多来自中国不同窑口的瓷器,包括景德镇窑、建窑、龙泉窑以及耀州窑等,越南陶瓷与中国陶瓷有相似之处,需要加深研究与探索。贺云翱教授提出跨国合作既要有利于学术研究,也要有利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交流结束之后,双方互赠书籍,合影留念。

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考古研究院京城研究中心

座谈留影

5月4—5日,在赖文进、杜长江老师的陪同下,合作团队奔赴越南中南部平定省进行占婆文化遗迹考察。4日参观平定省博物馆,并与平定省博物馆馆长裴静先生等座谈交流,达成了初步学术合作意向。

平定省与毗阇耶时期(999—1471 年)占婆王国的历史紧密相连,是占婆王国在越南中部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平定省的占婆文化遗产体系丰富、多样且独特,包括寺庙、塔楼、雕塑、马赛克、陶瓷以及陶瓷生产区。10—13世纪期间,毗阇耶王朝在平定建造了许多大型砖塔,如BanhIt Towers、庆和塔(Cảnh Hòa tower)、富禄塔(Phú Lộc tower)、龙塔(Đường Long tower)、平林塔(Bình Lâm tower)、泰谦塔(Thái Tiên tower)、多艾塔(Đôi tower)、菩提塔(Phật Tích tower )等,主要的塔楼群至今仍保存着。占婆人雕刻了许多杰出的作品,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鲜明的造型和独特的风格。典型代表有平定省博物馆藏摩伽罗(Makara)、伽鲁达(Garuda)雕塑,归仁市占婆雕塑博物馆的占婆神兽(Chim Đà Nẵng)雕塑,或者是图盘古城(thành Đô Bàn)的大象雕塑。考察中大家分享了各自对占婆艺术的理解。

考察BanhIt Towers

BanhIt Towers建筑构件

平定省博物馆藏瓦当与瓷器

5月5日,合作团队考察占婆王国中晚期都城茶城遗址(Cha citadel)和图盘城遗址(Đô Ban citadel)。2015—2016 年,赖文进老师主持对茶城遗址的发掘,出土了许多重要的遗迹和文物。各类砖块、瓦片和陶器反映了茶城从公元4 世纪到13世纪漫长岁月里的活跃历史。图盘城是占婆王国的最后一个首都,从10世纪到15世纪一直是占婆的政治、文化中心。1471年,占婆王国被大越军征服,标志着它的衰落。18世纪,西山朝的光中皇帝在此建造宫殿。遗址的时间跨度超过了1000年,体现了越南中部地区的政治变迁。考察人员在现场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考察茶城遗址

图盘城遗址南门石像

图盘城中的占婆古塔

占婆时期,平定省的陶瓷在种类、纹饰以及釉色上均有自身特色,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参与到国际贸易中。目前所知共有6处古窑址,分别是戈参(Gò Sành)、长旧(Trường Cũu)、戈济梅(Gò Cây Mẹ)、戈柯(Gò Kế)、戈海(Gò Hài)和戈江(Gò Giang)。这些陶瓷窑址沿崑河(Con River)河岸分布,其历史可追溯至 14—15 世纪,即毗阇耶王朝最为繁荣的时期。平定古窑有两种独特的传统窑炉建造技术,包括采用堆叠匣钵的方式建造窑炉,并使用黏土密封,同时运用特殊的堆叠与排列方式,以确保各窑炉之间紧密相连。平定陶瓷产品丰富多样且品质上乘,涵盖六个陶瓷系列,包括青瓷、白釉瓷、棕釉瓷、内填棕彩瓷以及棕铁釉下彩瓷。平定窑产品曾经远销亚洲众多国家,从东南亚到中东地区都有其身影。团队在长旧窑址考察时,见到了大量的窑具与瓷器残件,还发现有一块产自中国清代早期的青花菊纹残片。

考察古窑址

5月6日,团队在河内国家大学同历史系主任邓鸿山教授进行交流,并参观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学博物馆;5月7日,团队与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馆长阮文团博士进行座谈。两次交流座谈都初步确定了未来学术合作方向,双方计划在陶瓷窑址发掘、陶瓷资料整理、占婆城址发掘等方面深化合作,推动亚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促进学术成果服务中、越文化交流与社会发展。

与邓鸿山教授等座谈

河内国家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藏陶瓷标本

与阮文团馆长等座谈

5月8日,团队考察越南民族学博物馆。该博物馆是展示越南54个民族文化实物的地方,也是面向专家学者的民族学研究中心。馆内藏品多样,有服饰、乐器、农具以及手工艺制品等,展示了越南不同民族的生活日常和丰富文化。

参观越南民族学博物馆

本次考古合作丰富了对羸阝娄古城历史文化的认识,也拓展了未来中越日合作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助力亚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