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扬在革命征程中的八一军旗|作者 李芳

发布时间:2025-08-04 20:42  浏览量:1

飘扬在革命征程中的八一军旗

作者 李芳

八月一日,是一个光辉的日子,“八·一”,是一个伟大的节日,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是飘扬在革命征程中的旗帜。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建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1933年6月30日,中共临时中央决定,将8月1日定为中国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八·一”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正式确定“八·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飘扬在革命征程中的军旗)

“八·一”建军节的设立,旨在纪念中国人民军队的诞生,弘扬中国革命军人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众所周知,1927年的4月好7月,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先后发动了反革命政变,中国共产党在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的影响下,导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在这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决定,通过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发动统治。1927年8月1日凌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北伐部队,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南昌起义的枪声,划破了旧世界黑暗的惊雷,开启了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非凡而壮丽的历史征程。在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历史时期,“八·一”军旗始终在革命征程中高高飘扬,指引中国工农红军从胜利走向胜利。

(南昌起义雕塑·网络图片)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就在南昌起义不久的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高举八一军旗来到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在长达10年的土地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少革命根据地,制定了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路线。将地主的土地没收,分配给农民耕种。

土地革命,不仅是农民分到了土地,经济上翻身做了主人,更重要的是政治上得了解放。翻身的农民努力发展生产,积极参军参战,勇于投身革命,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力量。

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被迫进行战略性转移,主动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在长征初期。由于受“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使红军损失惨重。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确立了中国革命的正确路线,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之后,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历经艰难险阻,战胜种种困难,于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飘扬在长征途中的军旗)

1931年9月18日,日军进攻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致使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东北三省,并成立了伪满洲国。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中日军队第一次进行了全面的对抗和较量。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卢沟桥挑起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即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之间的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争。这场战争从1946年开始,历时三年,最终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结束,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

解放战争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结束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开始。这场战争不仅是一场军事斗争,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胜利,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人民战争。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子弟兵,在枪林弹雨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用鲜血和生命铸成了钢铁长城,守卫了国家的领土,捍卫了国家主权。在新的历史时期,从抗洪救灾、抗震抢险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是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做出了巨大奉献与牺牲。赢得全国人民的爱戴。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革命的丰碑,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祖国的钢铁长城,八一军旗始终高高飘扬在祖国的大地上。

(2025年7月28日于北京)

作者简介:李芳,男,生于1951年5月,甘肃省古浪县人。1975年9月入云南林学院(原北京林学院迁云南)读书,1978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终身从事林业高等教育和党务工作。2011年6月退休。空余时间读书写作,偶有文章在媒体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