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落魄书生借宿破庙,观寡妇深夜埋物,学狼嗥救下母子

发布时间:2025-08-05 08:00  浏览量:1

清朝乾隆年间,清河县有个屡试不第的书生,姓柳名砚秋。此人出身寒微,父母早亡,仅靠着乡邻接济才读了几年书。他二十岁上第一次赴考便名落孙山,此后三年一度的乡试,次次铩羽而归,到了三十岁这年,已是囊中羞涩,连进京赶考的盘缠都凑不齐了。

这年深秋,柳砚秋又一次乡试落榜,心灰意冷地往家赶。走到清河县地界时,天色已晚,又逢天降大雨,他淋得浑身湿透,狼狈不堪。正发愁无处落脚,忽见前方林间隐约有座破庙,便深一脚浅一脚地奔了过去。

庙门早已朽坏,吱呀作响地挂在门框上。柳砚秋推开门,一股霉味扑面而来,庙里蛛网密布,神像也已斑驳不堪。他找了个相对干净的角落,脱下湿衣拧了拧水,正想歇口气,忽听庙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

他心中一紧,这荒郊野岭的,深夜怎会有人来?正思忖间,一个身着素衣的妇人提着灯笼走了进来。那妇人约莫三十出头,面容憔悴,眉宇间带着几分愁苦,手里还抱着个襁褓,看样子是个婴儿。

妇人见了柳砚秋,也是一惊,随即镇定下来,福了一礼:“这位先生,深夜在此,莫非也是避雨的?”

柳砚秋拱手还礼:“正是,在下柳砚秋,路过此地,遇雨难行,便在此暂歇。不知夫人深夜至此,有何要事?”

妇人叹了口气:“实不相瞒,小妇人姓苏,乃山下苏家庄人氏。丈夫早逝,留下我与这襁褓中的孩儿相依为命。近日家中遭了变故,无奈之下,只得……只得带孩儿来此暂避。”说罢,眼圈便红了。

柳砚秋见她神色悲戚,不似作伪,便安慰道:“夫人莫急,既是落难,在下也不便多问。这庙虽破,却也能遮风挡雨,你我便各自歇息吧。”

苏寡妇点点头,抱着孩子在另一边角落坐下,将灯笼放在一旁,借着微弱的光哄着孩子。柳砚秋旅途劳顿,又淋了雨,不多时便昏昏欲睡。

不知过了多久,柳砚秋被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惊醒。他揉了揉眼睛,借着灯笼的余光一看,只见苏寡妇正蹲在地上,手里拿着把小铲子,在庙角的泥地里挖着什么。她动作极轻,似乎怕惊醒了谁,脸上满是紧张和不安。

柳砚秋心中纳闷,这深更半夜的,她在庙里埋什么?正想开口询问,却见苏寡妇从怀中掏出一个油布包,小心翼翼地放进挖好的坑里,然后用土掩上,又在上面踩了踩,确认看不出痕迹,才松了口气,回到角落坐下,只是神情依旧恍惚。

柳砚秋看在眼里,疑在心里。他猜不透这苏寡妇埋的究竟是什么,是金银财宝?还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他本想上前问个明白,但转念一想,自己与她非亲非故,贸然询问恐不妥当,便暂且按捺住好奇心,假装熟睡,暗中观察。

又过了一个时辰,庙外忽然传来几声狼嗥,声音凄厉,在这寂静的夜里格外瘆人。苏寡妇吓得一哆嗦,紧紧抱住怀里的孩子,脸色煞白。柳砚秋也提高了警惕,这破庙年久失修,若是真有狼闯进来,可就危险了。

就在这时,庙门“哐当”一声被撞开,几个手持棍棒的壮汉闯了进来,为首的是个满脸横肉的中年汉子,正是苏家庄的地主赵老财。

赵老财一进门就四处张望,看到苏寡妇,眼睛一亮,厉声喝道:“苏寡妇,可算让老子找着你了!赶紧把你丈夫留下的那箱宝贝交出来,不然别怪老子不客气!”

苏寡妇吓得浑身发抖,却强撑着说道:“赵老爷,我丈夫哪有什么宝贝?您就别再逼我了。”

“还敢嘴硬!”赵老财身后的一个壮汉上前一步,“我们都打听清楚了,你丈夫生前在外地做买卖,攒下了不少银子,临死前都运回来了。你要是不交出来,就别怪我们对这孩子下手!”说罢,便要去抢苏寡妇怀里的婴儿。

“不要碰我的孩子!”苏寡妇尖叫着护住孩子,眼泪直流,“我说,我说!那银子……那银子被我埋在庙后面的树林里了。”

赵老财一听,喜上眉梢:“快带我们去挖!”

苏寡妇无奈,只得抱着孩子,被几个壮汉押着往庙后走去。柳砚秋见状,心中已然明了。这苏寡妇埋在庙角的,定是她丈夫留下的银子。她之所以谎称埋在树林里,想必是想拖延时间,或是另有打算。

眼看苏寡妇就要被带走,柳砚秋急中生智。他想起刚才听到的狼嗥,又看了看庙外漆黑的树林,忽然有了主意。

待赵老财等人押着苏寡妇走到庙门口时,柳砚秋突然学着狼的声音,发出一声悠长而凄厉的嗥叫。这叫声学得惟妙惟肖,与真狼无异。

赵老财等人吓了一跳,纷纷停下脚步,警惕地看向四周。“怎……怎么回事?这附近有狼?”一个壮汉颤声问道。

赵老财也有些发怵,但还是硬着头皮说:“怕什么?不过是几只畜生,咱们这么多人,还怕它们不成?走,继续去挖银子!”

刚走没两步,柳砚秋又接连发出几声狼嗥,这次的声音更近了,仿佛就在庙门外不远处。而且听声音,似乎还不止一只狼。

这下,赵老财等人彻底慌了。这荒山野岭的,深夜遇到狼群,可不是闹着玩的。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再往前走了。

“老爷,要不……咱们还是先回去吧?这狼群太吓人了,万一被它们盯上,可就麻烦了。”一个壮汉劝道。

赵老财也犹豫了,他看着漆黑的树林,听着那一声声狼嗥,心里直发毛。他想了想,对着苏寡妇恶狠狠地说:“算你运气好!今天就先放过你,等明天天亮了,老子再来找你算账!”说罢,带着手下仓皇地跑了。

见赵老财等人走远了,苏寡妇这才松了口气,瘫坐在地上,抱着孩子失声痛哭。

柳砚秋从庙里走出来,走到苏寡妇面前,问道:“夫人,没事吧?”

苏寡妇抬起头,泪眼婆娑地看着柳砚秋,感激地说:“多谢先生相救,若非先生学狼嗥吓走了他们,我和孩子今日恐怕就凶多吉少了。”

柳砚秋摆了摆手:“夫人不必客气,举手之劳而已。只是那赵老财为何如此逼你?你丈夫留下的银子,想必是你们母子日后的生计所依吧?”

苏寡妇点了点头,哽咽着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苏寡妇的丈夫生前确实做买卖攒了些银子,本想用来给妻儿置些田产,安稳度日,没想到却突发急病去世了。赵老财觊觎这笔银子已久,多次上门骚扰,想要据为己有。苏寡妇无奈,只得带着孩子和银子逃了出来,本想在这破庙里暂避风头,没想到还是被赵老财找到了。

“那你刚才为何要把银子埋在庙角,又谎称埋在树林里呢?”柳砚秋问道。

苏寡妇叹了口气:“我是怕他们搜身,才先把银子埋在庙里。本想等他们走远了,再挖出来带走。可没想到他们步步紧逼,我只得谎称埋在树林里,希望能拖延些时间,没想到先生竟帮了我这么大的忙。”

柳砚秋恍然大悟,又问道:“那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办?赵老财明日定然还会再来。”

苏寡妇愁眉不展:“我也不知道,这天下之大,竟不知何处可去。”

柳砚秋想了想,说:“夫人若是信得过在下,不如随我一同进城。我在城里有个朋友,或许能帮咱们想想办法。”

苏寡妇看着柳砚秋,见他神色诚恳,不似坏人,便点了点头:“多谢先生收留,小妇人感激不尽。”

柳砚秋扶起苏寡妇,帮她把埋在庙角的银子挖出来,用油布包好,又找了些干草铺在地上,让苏寡妇和孩子暂且歇息,自己则守在庙门口,以防再有不测。

次日清晨,雨过天晴。柳砚秋带着苏寡妇和孩子,一路往城里走去。路上,苏寡妇得知柳砚秋是个落第书生,不由得安慰道:“先生才华横溢,只是时运不济,日后定然能金榜题名。”

柳砚秋苦笑一声:“借夫人吉言吧。只是如今我自身难保,能让你们母子有个安身之所,便已是万幸了。”

到了城里,柳砚秋带着苏寡妇找到了他的朋友王掌柜。王掌柜是个开客栈的,为人忠厚老实,听柳砚秋说了苏寡妇的遭遇,很是同情,便答应让她们母子在客栈后院的柴房暂住。

安顿下来后,苏寡妇对柳砚秋感激涕零,时常帮着客栈做些杂活,以报答收留之恩。柳砚秋则每日在客栈里读书,准备下次再考。

转眼过了半年,赵老财一直没再找上来,苏寡妇母子的生活也渐渐安稳下来。柳砚秋则在王掌柜的资助下,再次踏上了赶考之路。

这一次,柳砚秋果然不负众望,一举考中了举人。消息传来,苏寡妇和王掌柜都为他高兴不已。

柳砚秋衣锦还乡后,并没有忘记苏寡妇母子。他得知赵老财仍在村里横行霸道,欺压百姓,便一纸诉状告到了县衙,揭发了赵老财的种种恶行。县衙查明事实后,将赵老财绳之以法,为民除了一害。

苏寡妇母子终于可以安心地回到苏家庄生活了。柳砚秋又出资为她们母子置了些田产,让她们能安稳度日。

苏寡妇对柳砚秋感激不尽,时常带着孩子去看望他。而柳砚秋也时常接济乡邻,做了不少善事,深受百姓爱戴。

后来,柳砚秋官运亨通,一路做到了知府。他始终铭记着在破庙里的那段经历,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为官清廉,为民做主,成为了一代清官。

而苏寡妇的孩子长大后,也发奋读书,考取了功名,成为了一个像柳砚秋一样正直善良、为民办事的好官。

这个故事在清河县流传了很久,人们都说,柳砚秋在破庙里学狼嗥救了苏寡妇母子,不仅是救了两条人命,更是救了一份善良和正义。而这份善良和正义,也像一粒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