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将军的妻子有多美?夫妻俩在法国的结婚照,美艳不可方物!

发布时间:2025-08-05 11:09  浏览量:1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历史的长河中,廖耀湘将军的名字鲜少有人知道,尤其是在海外,都很少有人听说过这个名字。

廖耀湘出生于湖南邵阳,家里是富裕的农民,他的祖父廖光宦很厉害,考中了秀才,还在乡下教私塾,他父亲则是半耕半读。

廖耀湘自幼勤奋好学,5 岁便入私塾随祖父读书,后考入邵阳县立高小和长沙私立岳云中学。

1926 年,廖耀湘中学毕业后,怀着对军事的热爱和对革命的向往,进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学习。

毕业后,他获得了赴法国入圣西尔军校机械化骑兵专科深造的机会,在法国留学期间,廖耀湘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理论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军事学术的海洋中。

从照片里能明显看出,廖耀湘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帅哥,个子不算高,身形还颇为壮实,但他有着一颗温柔细腻的心,对待身边人总是关怀备至。

在军队里,他对自己的部下更是关怀有加,不仅在训练作战上悉心指导,生活中也处处照料,深受部下的敬重与爱戴。

他的妻子黄伯溶,出身名门,是同盟会元老黄兴的侄女,可以说也是一位千金小姐,她同样怀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爱,前往法国留学。

在异国他乡的陌生土地上,廖耀湘与黄伯溶相遇相知,爱情的火花悄然绽放,尽管黄伯溶比廖耀湘大一岁,但年龄的差距并未成为他们之间的阻碍。

两人在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中,彼此吸引,最终携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这张照片,正是他们在法国拍摄的结婚照。

照片里,廖耀湘身姿挺拔,帅气非凡,浑身散发着正直刚毅的气质,真可谓一表人才,而黄伯溶温婉动人,一袭洁白婚纱将她衬托得格外美丽,她挽着丈夫,手持鲜花,眼神坚定又满是温柔。

婚后,他们在法国迎来了儿子廖定一的诞生,一家三口在异国他乡开启了一段幸福美满的生活。

他们结婚还不到四年,抗日战争就爆发了,廖耀湘身为军人,从抗日到后来的戡乱,每次战役都冲锋在前。

他不是忙着训练士兵,就是在战场上指挥作战,根本无暇顾及家庭,黄伯溶独自在家,既要照顾年幼的孩子,又时刻牵挂着丈夫,整天提心吊胆,生怕丈夫在战场上有个闪失,夫妻二人聚少离多。

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深厚,每次廖耀湘从前线寄来家书,黄伯溶都会视若珍宝,反复阅读,那些家书,成为了她在艰难岁月里的精神支柱。

1938 年,廖耀湘担任二百师(这是一支机械化部队)参谋长一职,当时,他的妻子黄伯溶带着儿子廖定一住在邵阳城。

廖耀湘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回家探望妻儿,可没想到,在离家不远的路上,意外突然降临,一场可怕的车祸发生了。

车子翻倒,四轮朝天,直接掉进了路边的红薯田里,廖耀湘躺在车里,一时根本无法起身。

好在师部得知消息后,迅速派了一辆救护车和医务主任赶来救援,也许是上天庇佑,廖耀湘只是背部受了些损伤。

回家后,中西医一起为他治疗,才过了几天,伤还没完全好,廖耀湘就急着返回驻地。

后来到长沙湘雅医院,用X光详细检查后,医生特意为他制作了一个铁架,让他穿上保护伤处,防止日后身体变形,但廖耀湘觉得工作不方便,就没用。

1942 年,廖耀湘带领队伍攀越野人山,那过程可谓是千辛万苦,整整花了约三个月才到达印度,随后在印度兰木伽进行整训。

黄伯溶得知消息后,心里十分挂念丈夫,尽管当时印度正被敌机轰炸,危险重重,她还是不顾一切,把小儿子留在昆明,托人照顾,自己毅然前往营区慰劳丈夫。

起初,黄伯溶原本只打算在廖耀湘的营区稍作停留便返回,然而廖耀湘考虑到军队尚未开拔,便一再挽留妻子多住些时日。

可黄伯溶心里始终牵挂着留在昆明的小儿子,常常茶饭不思、夜不能寐,廖耀湘见妻子如此忧虑,总是温柔地宽慰她,说小儿子在昆明和小伙伴们玩得特别开心,让她无需过度挂怀。

后来,廖耀湘费尽心思,托人将小儿子也接到了印度,一家三口终于得以短暂相聚,那段时光,他们过得十分惬意。

后来,东北的军事形势陡然紧张起来,廖耀湘的部队奉命紧急调往东北,待战事稍微平息一些后,廖耀湘又赶忙让妻子来东北相聚,而小儿子则留在上海继续学业,同样托人悉心照料。

但频繁往返于东北和上海之间,让黄伯溶身心俱疲,还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小儿子也因生病身体变得十分虚弱,不得不休学半年。

于是,母子俩再次一同前往东北,与廖耀湘团聚,廖耀湘平日治军极为严谨,可面对小儿子时却满是慈爱,从不打骂,只要一有空闲,就会陪儿子尽情玩耍。

廖耀湘在东北担任兵团司令时,虽是黄埔六期出身,但晋升速度极快,不少黄埔二期、三期的将领都在他麾下任职。

有人可能会因此心里犯嘀咕、不服气,不过,廖耀湘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他曾在国外接受过军事教育,受西方文化影响,习惯像西方人那样直呼其名。

同时,考虑到保密需求,他觉得在电话里称军衔,一旦被窃听,敌人就能知晓通话对象,所以打电话时从不尊称别人的军阶。

这在外人看来,可能会觉得他高傲,但实际上,无论是妻子还是儿子,都没听他对同僚、上级表达过不满。

他始终以执行上级命令为准则,作战时若有分歧,会向上司提出反驳,但一旦决定下达,他便会坚决执行。

就连和史迪威将军相处也是如此,史迪威与蒋介石关系不太融洽,却对廖耀湘这个蒋介石的学生十分敬重,还亲切地称他为“廖将军”。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因廖耀湘的功勋,将他的家人安排在上海的德国领事馆,然而,短暂的和平并未持续太久,内战的爆发再次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廖耀湘预感到局势的不妙,在辽沈战役期间,他多次在家书中要求妻子尽快带上儿子到台湾去,黄伯溶听从了丈夫的意见,带着儿子辗转前往台湾。

1948年10月,锦州地区爆发大规模围歼战,廖耀湘在战场上深陷绝境,其率领的兵团全军覆没,他自己也在仓皇逃亡途中不幸被俘。

而黄伯溶辗转抵达台湾后,生活急转直下,因廖耀湘成了“降将”,他们母子在台湾备受冷落,社会地位一落千丈,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十分清贫。

但黄伯溶并没有被生活的困境打倒,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儿子廖定一的身上,含辛茹苦地将他抚养长大。

廖定一特别懂事,心疼母亲生活不易,学习上格外用功,成绩一直很出色,后来他顺利考上大学,在校园里和欧阳蘅相识相恋。

毕业后,两人一同前往美国继续深造,还在美国结了婚,定居美国后,廖定一夫妇想接母亲过去享享清福。

可台湾当局却横加阻拦,借口怕黄伯溶像杜聿明的太太那样,借道美国回大陆,死活不批准她出境。

直到 1972 年,廖耀湘已经在大陆去世三年了,台湾当局才终于放过黄伯溶,她得以前往美国与儿子儿媳团聚。

黄伯溶是一位温婉娴静的女子,平日里话不多,却自带一种大家闺秀的优雅风范,她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待人接物亲切和善,让人如沐春风。

她的儿子廖定一,一生过得颇为快乐,心中没有什么阴霾,即便在台湾,父亲的事迹鲜少被提及,但他依旧以父亲为骄傲,不过,母子二人都十分低调,从不主动在人前炫耀过往的种种。

后来,黄伯溶前往美国定居,她将生活中的悲痛都视作一场自我修炼,由此皈依了基督教,信教之后,她愈发沉默寡言,心境也愈发平和安稳。

那时,家乡有不少人热切地邀请她回国,可她都一一婉拒了,或许,在她心里,过往的痛苦回忆就像一道难以抚平的伤痕。

而她选择留在美国,是不想再次揭开那层伤疤,毕竟如今她的内心已然平静如水,只想安安静静地度过余生。

而廖耀湘被俘后,被关押于北京功德林监狱,在狱中,他积极接受改造,努力学习,反思自己的过往。

由于他改造态度良好,1961年12月,廖耀湘被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已改造好的战犯第三批特赦释放,被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政协全国委员会第四届委员。

特赦后的廖耀湘,生活逐渐安定下来,组织上考虑到他孤身一人,还为他介绍了一位女士,在结婚前,廖耀湘专门写信到美国询问儿子的意见。

图为廖耀湘曾孙女廖志宇与廖耀湘儿媳欧阳蘅

儿子表示尊重父亲的选择,可没想到,结婚两年后就是特殊时期,廖耀湘受到迫害,他的生活再次陷入困境,那位张女士也离开了他。

1968 年 12 月 2 日,廖耀湘因心脏病突发,在京与世长辞,终年 62 岁。​

黄伯溶在美国度过了她的晚年时光,她于2008 年安详离世,享年 103 岁,在她去世后,儿子廖定一把父亲廖耀湘的骨灰从八宝山迁出,带到美国,让父母得以合葬。

这对夫妻,在分离了整整 60 年后,终于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团聚”。​

凤凰资讯——廖耀湘家人:廖耀湘的抗日功绩不应被抹杀

新湖南——我家历史丨廖欧阳蘅女士忆公公廖耀湘:“中国虎”缅甸扬名201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