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讨厌司马懿!

发布时间:2025-07-05 01:33  浏览量:1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辈出、风云变幻的时代,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然而,司马懿及其后代通过不义之举建立的晋朝,在道德合法性上受到质疑,其兴衰历程也反映了政治权谋和社会变迁的复杂性。晋朝的短暂统治及其引发的五胡乱华和南北朝分裂,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刘备以仁德著称,他爱护士卒,在长坂坡之战中,他不愿丢下百姓,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刘备还是一个很有凝聚力的人,他与关羽、张飞桃园结义,三人情谊深厚,而且他能够得到诸葛亮等人的衷心辅佐,这与他的个人魅力和仁德形象有很大关系。刘备以恢复汉室为号召,有一定的政治正当性,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他是汉室宗亲,出兵有一定的名正言顺的意味。

诸葛亮一生廉洁奉公,他作为蜀汉的丞相,生活简朴,但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国家政务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以恢复汉室为己任,六出祁山,北伐曹魏,虽未成功,但这种忠诚和奉献的精神符合传统道德观念中对臣子的要求,深得人心。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军事上,他发明了木牛流马等军事运输工具,解决了蜀军在北伐过程中的粮草运输难题,其排兵布阵也有独到之处,如空城计,面对司马懿大军压境,他以空城示敌,成功地利用心理战术吓退司马懿,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沉着冷静;在政治上,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治理蜀汉,如安抚南中地区,为北伐提供了有力保障,还善于选拔人才,如姜维。《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了高度美化,他被塑造成一个近乎完美的忠臣和智者形象,书中描写他未卜先知,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集团的发展规划了蓝图,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描写使得诸葛亮在民间的形象深入人心。

曹操通过一系列战役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的战乱局面,在乱世中整合势力,稳定了社会秩序。在政治上,他善于招揽人才,如荀彧、郭嘉等众多谋士都被他收入麾下;在军事上,他采取了一些有效的军事行动,如讨伐董卓等行为,对维护社会秩序起到了一定作用。曹操还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豪迈奔放,如《龟虽寿》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展现了他远大的抱负,其文学成就为后世所称道。在曹操迎接汉帝 “挟天子以令诸侯” 前汉朝已经名存实亡,因此曹操通过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方式将汉室作为自己权力的工具,为曹魏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并且终曹操一生他都是汉臣,他可以称帝而未称帝,他说若天命在吾,孤为周文王,因为曹操没有称帝,曹丕为了称帝对世家进行妥协推出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同时曹操为了保护以及监视汉献帝,曹操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曹丕在曹操去世后,进一步巩固了曹魏的统治地位。他通过禅让的方式,从汉献帝手中接过皇位,正式建立曹魏政权,标志着汉室的正式结束,卸下汉代皇帝包袱的刘协也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由于早年他对行医感兴趣,所以刘协懂得一定的医术,当上山阳公后,他便开始免费为周边的百姓治病,深受百姓爱戴。当时,他的地位和声望高于所有的王子,他不必为皇帝当大臣,皇帝也不必跪下来听公告,最重要的是他还可以用皇帝的礼节祭祖,这是他的巨大荣誉,所以他非常满意,其后一直延续了下来,第四代山阳公国在公元 309 年 5 月被入侵的民族暴乱者杀害,与其他国家没有任何争议。

司马懿为了诱使曹爽交出权力,在高平陵之变中指洛水发誓,保证曹爽交出权力后可荣华富贵如常。他派侍中许允、尚书陈泰以及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等人去劝说曹爽,传达着 “仅削权不害命” 的信息,还让大量老臣集团写信担保,营造出一种只要曹爽交出兵权就不会伤害他的假象。曹爽受到东汉光武帝刘秀 “洛水之誓” 典故的影响,认为司马懿会像刘秀那样守诺,于是选择相信司马懿,放弃抵抗,交权投降。然而,曹爽投降后,司马懿立即将曹爽兄弟软禁于洛阳宅邸,并派兵围守。不久,司马懿以黄门张当的口供为由,称曹爽与何晏、邓飏、丁谧等 “浮华朋党” 私藏兵器、图谋不轨,以 “大逆不道” 之罪,将曹爽、曹羲、曹训兄弟及其党羽桓范等人三族,包括曹爽府中婢女、门客,甚至与其仅有书信往来的文人尽数诛杀,死者逾五千人,彻底违背了洛水之誓。

司马懿的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道德伦理,也引发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他的行为让人们对司马家族的信誉和道德产生了质疑,也为后来司马家族内部以及晋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司马懿对曹爽的行为导致其被人称为不忠、不仁、不义之举,成为他个人历史评价中的一个重大污点,在后面司马昭当街杀帝,诛杀成济的行为也被使人所不齿,所以晋朝无法以忠、仁、义作为治国的根本,这也是也是晋朝推行以孝治国的根源。

司马昭当街弑君是西晋建立前的一个重要事件。曹髦是曹魏的一位皇帝,因为他不的血性他决定以死把司马家族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冲出宫门征讨司马昭,被司马昭的手下贾充下令让将领成济在大街上公开杀死,司马昭弑君的行为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和谴责。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封建社会中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是对 “君为臣纲” 这一传统观念的公然践踏。这也是中国封建几千年来唯一当街弑君的行为,其它要么是在宫中要么毒酒白绫但不会让所有百姓都知道,用一句话来形容,所有人都在水池里偷偷撒尿,但站在水池上面撒尿的唯一一个。

同时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司马昭试图将责任推给成济并夷成济三族(父、母、妻族),但这一做法并未能平息人们的愤怒和质疑,司马昭弑君事件成为西晋建立过程中一个难以抹去的污点,也让后世对司马家族的评价更加负面。

晋朝建立后,以孝治国是其重要的统治理念。这是因为晋朝统治者要为司马懿、司马昭等人的行为在古代已经属于不忠、不仁、不义,所以为了寻找一种道德上的合理性。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只能提倡以孝治国,因此晋朝孝是最重要的品德之一。通过强调孝道,可以转移人们对司马家族篡位等负面行为的关注。例如,晋朝通过推广孝道文化,试图塑造自己是符合道德规范的统治者形象。因此通过虚构、夸张、改编一些故事《二十四孝图》来提倡晋朝的以孝治国,然而,其中很多故事内容夸张、不合常理,让人感到 “贻笑大方”。这些故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宣扬了孝道,但也暴露了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而采取的虚伪手段。

西晋初年,晋武帝司马炎为巩固统治大封同姓王,让他们都督地方军事,这些诸侯王由此获得较大军政权力。晋惠帝司马衷即位后,因智力低下无法驾驭诸侯王,以司马亮、司马玮、司马伦、司马乂、司马颖、司马遹、司马敦、司马越为代表的八个封王开始争夺中央政权。八王之乱从公元 291 年开始,持续到公元 306 年,期间发生了司马玮杀司马亮、司马亮亲信讨伐司马玮、司马伦篡位等复杂事件。

这场动乱导致大量人口死亡,中原地区社会经济严重破坏,军队四处征战、烧杀抢掠,百姓流离失所。西晋中央政权被严重削弱,皇权威信扫地,地方势力趁机扩张,国家统一局面被打破,为晋朝灭亡埋下伏笔。

晋朝对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安置政策不当,将大量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却不给予合理土地和社会地位,导致其受汉族地主压迫剥削,生活困苦。西晋统治者腐朽无能,八王之乱又使中央政权对边疆控制力下降,为少数民族起兵提供可乘之机。

从公元 304 年李雄和刘渊分别建立成国(成汉)和汉国(后称赵)起,至公元 439 年北魏拓跋焘灭北凉止,北方各族在中原建立众多政权,如前赵、后赵、冉魏等,政权间相互征战,北方战火纷飞,百姓生活困苦。中原汉族人口大量减少,许多汉族人南迁,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同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汉族文化,促进了民族融合,但社会动荡和民族冲突也给汉人带来长期屈辱和痛苦。

五、南北朝分裂

随着五胡乱华局面持续,北方陷入多个政权割据的混乱状态。前秦在苻坚统治下曾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失败后迅速崩溃,北方再次分裂。之后北魏崛起统一北方,但后期出现六镇起义等统治危机,最终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演变为北齐和北周。

南方在东晋灭亡后,先后建立宋、齐、梁、陈四个汉族政权,合称南朝。南朝各政权虽维持汉族统治,但也存在内部纷争和权力斗争,如宋朝刘裕篡晋建宋,后来又有萧道成篡宋建齐、萧衍篡齐建梁等事件。南北方政权长期对峙,南北朝分裂局面持续近两个世纪,国家统一难以实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受阻。

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隋文帝杨坚加强中央集权,改革政治制度,推行郡县制、完善科举制度,在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社会经济恢复发展,为国家再次强盛奠定基础,也为汉人复兴提供机遇,唐太宗李世民推行开明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控制,促进民族融合;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推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文化繁荣,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达到新高度。唐朝的强盛使汉人在各领域重新焕发生机,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极大提升,才摆脱五胡乱华以来的困境。

晋朝在历史上不如汉朝、唐朝强大长久,五胡乱华是其巨大耻辱,北方少数民族入侵导致中原动荡,使其后世评价大打折扣。若晋朝能像汉唐般强盛繁荣,人们或许会更多关注其积极方面,而对其负面因素有所忽视或重新解读。对比其他朝代,曹魏时期虽面临蜀汉和东吴挑战,但曹魏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相对强大,曹操、曹丕的功绩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曹魏忠君观念上的争议,而且特别是有晋朝作对比使司马懿等人的负面行为更凸显,人们也更讨厌司马懿而对曹操评价相对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