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北京大学汉中分校:三线建设中的教育传奇

发布时间:2025-07-08 01:18  浏览量:1

20 世纪 60 年代,国际形势波谲云诡,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美国在越南的战争不断升级,战火烧至中国南部边境,对我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中苏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甚至扬言对中国进行核打击 ,边境局势剑拔弩张;与此同时,台湾国民党当局在美国支持下,叫嚣 “反攻大陆”,妄图在东南沿海建立进攻大陆的 “游击战走廊”,台海局势紧张。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国防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当时,我国的工业布局极不均衡,东北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基地,完全处于苏联核武器、导弹和战略轰炸机的打击范围之内;沿海工业城市也暴露在美蒋空中兵力打击的威胁之下,北京等大城市同样面临着苏美核武器的威慑。一旦战争爆发,即便敌方不使用核武器,我国大部分工业基础也将遭受重创,毁于一旦。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则处于苏联和美蒋军事火力打击的范围之外,具有相对的安全性。

基于对国际形势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安全的长远考虑,1964 年 5 月 15 日至 6 月 17 日,中共中央召开紧急工作会议,毛泽东在会议期间指出:“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不行。” 正式提出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的战略布局,决心开展三线建设。1964 年 8 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讨论三线建设问题,毛泽东在会上就三线建设做了重要讲话。会议决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全力保障三线建设,新建项目全部布局在第三线,并立即开展勘察设计工作,以加快建设进程。至此,以备战为核心的三线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展开,一场改变国家工业布局和命运的伟大建设就此拉开帷幕。

三线地区主要涵盖西南和西北地区,从行政区划来看,基本包括四川(含今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以及河南、湖北、湖南、山西、河北、广东、广西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其中,西南、西北俗称 “大三线”,各省份自己靠近内陆的腹地俗称 “小三线”。大三线建设致力于打造国家战略后方基地,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涵盖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领域;小三线建设则侧重在各省区战略后方地区建立地方军工企业,主要生产轻武器及配套产品,以满足地区自卫战的需求 。在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等口号的激励下,数百万建设者响应国家号召,从全国各地奔赴三线地区,他们风餐露宿、肩挑背扛,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在荒山野岭中开启了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为建设战略大后方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在三线建设的宏大战略布局中,高等教育的内迁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为了给三线地区国防工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同时保障高校自身安全,国家做出了一线地区重点高校重点专业内迁三线的决策。1965 年 3 月 5 日,毛主席发出 “北大也要办三线” 的重要指示 ,如同一声响亮的号角,拉开了北京大学参与三线建设的序幕。

高教部迅速响应这一指示,经过慎重考虑和研究,决定让北京大学挑选部分专业,在三线地区创办分校。在分校校址的选择上,相关部门进行了多番考量。起初,延安作为革命圣地,曾被纳入考虑范围。然而,由于延安当时没有三线建设项目,将北大分校建在那里,难以实现为三线企业提供配套支持的目标,因此这一方案被搁置。

随后,目光聚焦到了汉中地区。汉中,这座北依秦岭、南屏巴山的城市,拥有独特而险要的地理位置。它既是扼守川、陕、甘的咽喉要地,又是深入战略纵深的内陆腹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自西向东横贯境内的汉江,不仅带来了肥沃的土地、丰饶的物产,还提供了充盈的水资源,使其成为六十年代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区域之一。从 1964 年起,大批国防科研和高、精、尖重点企业陆续内迁至此,其中包括军工、航空、机械以及中核工业等大型骨干企业。仅汉中航空工业 012 基地,就下辖包括今天陕西飞机制造公司在内的 22 个飞机总装和零部件配套生产厂,这些工厂星罗棋布地分布在汉中地区七个县域的隐蔽山区,鼎盛时期员工总数达七八万人之多。如此密集的军工企业布局,使得汉中对于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支持的需求极为迫切,这也让汉中成为了北大分校选址的理想之地。

1965 年 5 月,高教部部长蒋南翔与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教授一行亲临陕西,为 “653 工程” 进行实地选址。在对汉中进行全面考察时,最初考虑将分校建在汉中城北的八里桥附近,但八里桥一带地势平坦开阔,均是良田沃野,不符合中央三线建设项目 “靠山、分散、进洞(隐蔽)” 的原则。最终,经过空中航测和实地勘查,确定在汉中勉县褒城镇北连城山下兴建北大汉中分校。这里三面环山,隐蔽性良好,既满足了国防建设对保密性的要求,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全稳定的环境。

1965 年 8 月,“653 工程” 正式破土动工,一场艰苦卓绝的建校工程就此展开。主体工程由中国建筑工程部五局四公司等建设单位承担,他们秉持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当时,汉中同期建设的三线项目众多,且多为部属大型项目,工程的集中建设导致生产、生活物资极度紧缺。建设者们发扬 “大干、巧干” 的作风,在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下,争分夺秒地推进工程进度。周培源副校长作为汉中分校建设和规划的主要负责人,常驻汉中,全身心投入到建校工作中。尽管在 “文化大革命” 时期,他被贬为学校 “文革领导小组” 的副组长,建校工程进度受到严重影响,但他依然坚守岗位,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并督促建设单位加快建设步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67 年上半年,北大汉中分校基本落成,教学楼、实验楼、职工宿舍楼、学生宿舍楼、实验室、食堂、俱乐部、综合办公楼等建筑在连城山下拔地而起,一座崭新的校园初具规模,静静等待着师生们的到来,即将开启一段不平凡的教育征程。

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北大汉中分校的建设面临着超乎想象的艰难险阻,每一块砖石的铺设、每一栋建筑的矗立,都凝聚着建设者们无数的心血与汗水。

建设初期,最为棘手的问题便是物资短缺。当时,汉中地区众多三线项目同时开工,各类物资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供不应求的局面愈发严峻。建筑所需的水泥、钢材、木材等主要材料常常供应不足,施工队伍常常面临着停工待料的困境 。为了获取这些物资,建设者们不得不四处奔走,与其他项目单位协调,争取有限的资源分配。在物资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他们充分发挥智慧,积极寻找替代品,如利用当地的石材代替部分钢材,以解决材料短缺的燃眉之急。

汉中分校选址所在的连城山下,地形复杂,沟壑纵横,这给工程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进行地基建设时,施工人员需要面对坚硬的岩石和复杂的地质结构,传统的施工方法难以奏效。为了开辟出平坦的建设场地,他们不得不采用爆破作业。然而,爆破作业不仅危险系数极高,而且对技术要求极为严格。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山体滑坡、飞石伤人等安全事故。建设者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无畏的勇气,精心规划爆破方案,严格控制爆破参数,确保了爆破作业的安全进行。在爆破后的场地平整工作中,由于缺乏大型机械设备,他们只能依靠铁锹、镐头、扁担等简单工具,一锹一锹地铲土,一担一担地挑运,硬是用人力将高低不平的山地平整为适合建设的场地 。

交通不便也是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难题。分校所在的位置较为偏僻,周边道路状况极差,大型运输车辆难以通行。这使得建筑材料的运输变得异常艰难,许多物资只能先运送到距离工地较远的地方,然后再通过人力或小型运输工具转运到施工现场。建设者们常常需要肩扛背驮,将沉重的建筑材料沿着崎岖的山路搬运到工地,一趟下来,往往汗流浃背、疲惫不堪。在运输过程中,还时常会遇到道路被雨水冲毁、山体滑坡等突发情况,进一步增加了运输的难度和风险。但他们从未退缩,始终坚守在运输一线,确保了建筑材料的及时供应。

除了物资和地形方面的困难,建设者们还面临着生活上的诸多不便。由于工地地处偏远山区,周边生活设施匮乏,他们的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住宿方面,最初只能搭建简易的帐篷或窝棚,夏天酷热难耐,蚊虫肆虐;冬天则寒风刺骨,难以抵御严寒。饮食上,物资供应有限,饭菜种类单调,常常只能以粗粮和咸菜为主。尽管生活条件如此艰苦,但建设者们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他们以苦为乐,相互鼓励,全身心地投入到分校的建设中。

教学岁月:艰苦中育人才

1969 年 10 月 24 日,对于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电子学系、数学力学系的力学专业共 1150 名师生及家属,肩负着使命与期望,乘专列从北京出发,奔赴汉中分校。历经两天两夜的颠簸,于 26 日凌晨抵达,自此,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的教学科研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在专业设置上,北大汉中分校紧密结合当时的国防和工业发展需求,设有无线电电子学系、技术物理学系、力学系等 3 个系,涵盖了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声学、计算技术、原子核物理、放射化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等 10 个专业 。这些专业汇聚了北大相关领域的顶尖师资力量,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技术物理系的原子核物理专业,旨在为国家核工业发展输送专业人才,解决核技术应用中的关键问题;无线电电子学系的电子物理专业,专注于研究电子器件和电子系统的物理原理与技术,为国防电子装备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在艰苦的环境下,师生们却展现出了极高的教学和学习热情。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师们就自制教具。为了讲解复杂的物理原理,老师们用木板、铁丝、灯泡等简单材料制作出各种演示模型,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力学课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老师亲手制作了单摆、滑轮组等教具,通过实际演示,让抽象的力学知识变得直观易懂 。没有充足的实验材料,师生们就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完成实验教学。在原子核物理实验中,由于实验材料稀缺,老师们带领学生精心设计实验方案,多次重复实验,从有限的数据中得出准确的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始终秉持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著名流体力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周培源院士,作为分校的重要师资力量,即便身处艰苦环境,依然坚持为学生授课。他的课堂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他经常鼓励学生:“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只有脚踏实地,勇于探索,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 在他的影响下,学生们对科学研究充满了热情和敬畏之心 。还有万明高教授,在教学中认真负责,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得细致入微。他会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他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深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分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与当地的三线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学生们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还为企业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在与汉中航空工业 012 基地的合作中,无线电电子学系的学生参与到飞机电子设备的研发和调试工作中。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对设备的电路设计、信号传输等方面进行了优化,提高了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们不仅增强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科研方面,北大汉中分校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分校开展了多项与国防和工业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项目,如 “核爆炸现场强伽玛环境下贝塔污染检测仪器”“X 射线荧光分析仪的研发”“4.5 兆伏静电加速器的预研工作” 以及 “螺旋波导加速腔的研制” 等 。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还为国家的国防安全和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在 “核爆炸现场强伽玛环境下贝塔污染检测仪器” 的研发过程中,科研团队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但他们不畏艰难,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改进,最终成功研制出了高精度的检测仪器,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下准确检测贝塔污染,为核爆炸后的环境监测和防护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

在人才培养上,北大汉中分校更是成绩斐然。从 1972 年至 1976 年,分校连续五届招收学生,共培养了 1500 多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在各自的领域中发光发热,成为了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中有许多人在国防科技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还有一些人在科研机构和高校中担任重要职务,成为了科研和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 。据统计,汉中分校的毕业生中,有 10 人成为两院院士,5 人担任了北京大学的校长、副校长。例如,陈佳洱院士,在加速器物理与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为我国高能物理研究和加速器技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胡济民院士,长期致力于理论物理和核物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推动了我国核科学事业的进步 。他们的成就,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北大汉中分校教育成果的有力见证,彰显了分校在艰苦条件下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卓越贡献。

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进程不断演变。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中美关系逐渐缓和,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这一重大外交事件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缓解了中国面临的外部军事压力;1975 年越南战争结束,中国南部边境的紧张局势得到缓和 ;同时,苏联在全球的战略扩张也因自身经济、政治等多方面问题而有所收敛,中国面临的战争威胁逐渐降低。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三线建设的战略背景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也迎来了重要的历史转折。1976 年,“文化大革命” 结束,长达十年的动荡岁月画上句号,国家开始步入拨乱反正、恢复发展的新阶段。教育领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布局和发展有了新的规划和思考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集中资源提升高等教育质量,1978 年,中共中央决定北大分校迁回北京。

1978 年底,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撤离工作。师生们怀着复杂的心情,整理着教学资料、科研设备,告别了这片他们奋斗多年的土地。1979 年 1 月至 2 月,随着 1500 多名师生的分批返京,北大汉中分校正式宣告结束,它在历史舞台上的使命暂告一段落,但它留下的印记却永远无法磨灭 。

北大汉中分校撤离后,其留下的校舍和教育资源为陕西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78 年,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原址上建立陕西省省属 “陕西工学院”。陕西省采用家属农转非政策,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 17 所高校和 6 个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调来 150 名教师和领导干部,充实了陕西工学院的师资力量 。建校之初,陕西工学院设有两个系、四个专业,虽然规模较小,但它承载着新的希望,开启了新的教育征程。

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陕西工学院不断发展壮大。依据国家 “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 的指导思想,学校积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到 1991 年底,教学机构发展为四个系、两个部、12 个专业,学生人数也增长到 1604 人 。历经 1992 至 2001 年十年的建设发展,学校教学机构进一步发展到 9 个系、3 个部、3 个中心,专业增加到 19 个,还创建了 2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 1 个省级重点学科,在校学生人数增加到 4873 人,学校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2001 年,在中国高校改革合并的大潮中,陕西工学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6 月 20 日,教育部批准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9 月 19 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发文,宣告新的陕西理工学院成立,原两校建制撤销。合并后的陕西理工学院整合了两校的优势资源,学科门类更加齐全,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农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此后,陕西理工学院继续砥砺前行。2006 年,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这标志着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学校不断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6 年,对于陕西理工学院来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经教育部批准,陕西理工学院成功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实现了学校发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跨越。从北大汉中分校到陕西工学院,再到陕西理工大学,这一路的发展历程,是教育事业传承与创新的生动体现。如今的陕西理工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普通高等学校,拥有南北两个校区,校园总面积 128.23 万平方米,校舍建设总面积 68.39 万平方米。学校设有 15 个学院、3 个书院和 1 个教学实验实训中心,1 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开设 52 个本科专业,拥有 10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5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正朝着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续写着教育事业的辉煌篇章。

历史回响:精神永流传

北大汉中分校在三线建设的历史长河中,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虽然它存在的时间有限,但其留下的光芒却永远闪耀,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从 1965 年开始筹备建设,到 1979 年师生撤离返京,北大汉中分校走过了 14 年的风雨历程。这 14 年,是艰苦奋斗的 14 年,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推动科研进步的 14 年。它的建立,是国家在特殊历史时期为保障国防安全、促进工业发展而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的体现,为三线地区的国防工业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在办学期间,北大汉中分校的师生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守着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国家的责任。他们克服了物资匮乏、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等重重困难,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的努力和付出,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还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为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

北大汉中分校所孕育的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精神,成为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勇前行。这种精神,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所处的环境与过去相比有了极大的改善,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依然不少。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像北大汉中分校的师生们一样,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畏艰难险阻,为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在教育领域,我们要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北大汉中分校的历史,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段重要篇章。它的发展和变迁,见证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以及高等教育为适应国家发展需求而不断进行的调整和变革。从北大汉中分校到陕西工学院,再到陕西理工大学,这一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不仅体现了教育事业的延续性和生命力,也展示了中国高等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和担当 。如今,陕西理工大学作为在北大汉中分校原址上发展起来的高校,继承和发扬了北大汉中分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精神。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陕西理工大学也积极与北京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与交流,传承和弘扬北大汉中分校的精神,共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

回顾北大汉中分校的历史,我们感慨万千。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国家战略决策的生动实践,是无数建设者和师生们心血与汗水的结晶。它的故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理想与信念、奉献与担当。在新时代,我们要铭记这段历史,传承和弘扬北大汉中分校的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