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泽东口中“人民的光荣”,十大元帅之首却自称 “合格老兵”

发布时间:2025-07-08 03:23  浏览量:1

他,是毛泽东口中“人民的光荣”,是公认的“中国红军之父”,也是新中国十大元帅之首,他就是朱德。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深受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敬仰和爱戴。1976年7月6日,朱德在北京病逝。

抛弃旧我,万里寻党

朱德出生于1886年12月1日,四川省仪陇县的一个佃农家庭。早年的他,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和才华,在旧军队中一路晋升,成为了高级将领。然而,看着辛亥革命后,中国依旧内战频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的惨状,朱德的内心充满了困惑和苦闷,他开始思索,究竟什么才是拯救中国的正确道路。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为黑暗中的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让正在苦苦求索的朱德燃起了新的希望。此时的他,已经36岁了,但他毅然决然地斩断了旧生活,踏上了寻找新革命的道路。

1922年,朱德来到上海,见到了陈独秀,他满怀热忱地提出了入党申请,却遭到了拒绝。陈独秀对他说,对于当过高级旧军官的人来说,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才行。但朱德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心中的信念无比坚定,既然国内无法实现入党的愿望,那就到更广阔的世界去寻找真理。于是,他远渡重洋,前往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在德国柏林,他遇到了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并在张申府、周恩来的介绍下,终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此,朱德万里寻党,终于如愿以偿。他在自述中写道:“从此,我抛弃了旧我,开始了最有意义的革命的新生。”从那以后,无论面对多少艰难险阻,他都始终坚守着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从未动摇。

▌创建军队,戎马一生

在德国留学期间,朱德深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领悟到,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人民的军队,更要有人民的支持。于是,他立下了终身为党做军事运动的志愿。 1927年,对于中国革命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在这危急关头,朱德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他率领着起义部队,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然而,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潮汕后,遭遇了失败,在孤立无援的艰难处境下,朱德却依然充满信心,他斩钉截铁地对战士们说:“黑暗是暂时的,要革命的跟我走,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

后来,朱德率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革命力量汇聚在一起,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担任军长。此后,他和毛泽东一起,指挥部队多次打退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成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总结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为红军的游击战争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朱德先后同毛泽东、周恩来一起,指挥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四次大规模“围剿”。

1934年,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踏上了长征的征程,朱德也始终肩负着领导责任,带领红军克服了重重困难。

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朱德更是义愤填膺,他写下誓言:“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卫国家,是我天职。”随后,他亲率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在那里,他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开辟了大片的华北抗日根据地。他还曾兼任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和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指挥所辖部分国民党军队与八路军共同作战,维护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局面。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朱德参与制定了诸多重大战略决策,协助毛泽东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等一系列重要战役,为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军队,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他也没有丝毫懈怠,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决策,参与领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同时还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在人民军队革命化、正规化建设方面,也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1975年初,89岁高龄的他,还亲笔写下“革命到底”的条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终身为党服务,做军事运动”的庄严承诺。


▌维护核心,忠诚担当

朱德元帅一生,始终坚定地维护党的核心,对党忠诚不二。在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上,他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那个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上,为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长征途中,又面临着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严重危机。张国焘自恃兵力雄厚,妄图另立中央,分裂革命队伍。但朱德却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立场,对张国焘的分裂行径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他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坚定意志,团结了广大红军战士,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毛泽东曾称赞朱德在这场斗争中“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抗战初期,对于红军在对日作战中该采取怎样的战略战术,党内存在着一些分歧。朱德在认真研究了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后,坚定地站在了毛泽东一边,支持他提出的党对红军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的指挥原则、开展山地游击战等主张。在朱德等同志的支持下,大家统一了思想,在实际作战中,朱德也认真执行毛泽东的游击战思想,带领八路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为抗击日寇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强调要反对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要“从实际出发,解决中国问题”。朱德同样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的观点,他从军队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军队中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现象进行了严肃批评。他始终坚持军队必须“无条件地在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原则,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是非分明、敢于斗争,彰显出了无限忠诚、光明磊落的坚强党性。

▌艰苦朴素,高风亮节

朱德元帅不仅在革命事业上功绩卓著,在生活中,他更是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

1928年,他带领红军队伍到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后,因为井冈山上粮食产量不多,需要派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路,而且山高路陡,非常难走,但大家都争着去挑粮。

朱德也不例外,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和战士们一起爬山。白天挑粮,晚上他还常常熬夜研究如何与敌人打仗。战士们心疼他,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可没想到,朱德又找来了一根扁担,还在上面写上了“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对他越发敬爱,也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朱德被授予元帅军衔,但他却坚决不要元帅工资。从那以后,直到他去世的21年间,他都未曾领过元帅的工资。这件事,直到他逝世后,才被大家知晓。他的秘书郭仁后来回忆说:“委员长从来没有拿过元帅的工资。”

在日常生活中,朱德也处处以身作则,厉行节约。他每顿饭都简简单单,从不铺张浪费。早上洗脸,他也舍不得多放水,还总是对服务人员说:“要注意节约,节约一滴水、一分钱。自来水不是自来的,不能浪费,有钱不能乱花,要支援国家建设。”直到他去世后,人们才发现,这位共和国元勋,生前竟然穿着补了又补的破袜子。

朱德生前不止一次说过:“我只有两万元存款,这笔钱不要动用,不要分给孩子们,作为我的党费交给组织。”

他还曾对孙辈们说:“我是无产阶级,我所用的东西都是公家的,我死后一律上交国家。我最珍贵的是屋里那张毛主席像,可以留给你们,我读过的书,你们可以拿去读。”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一个共产主义者的无私与奉献。

▌最后的军礼

1976年1月11日,对于朱德来说,是一个无比悲痛的日子。这一天,他来到北京医院,送别他的老战友周恩来。在医院的病房里,哀乐低回,哭声起伏,90岁高龄的朱德,拄着手杖,颤颤巍巍地站在总理的遗体身旁,满脸泪水,他低声呼唤着:“恩来!恩来!”那一声声呼唤,饱含着无尽的悲痛与不舍。

鞠完躬后,他又挺直了身躯,缓缓地抬起颤抖的右臂,庄严地向总理的遗体行了一个军礼。这个军礼,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个军礼,它承载着两位老革命家之间深厚的情谊,也展现了朱德元帅对战友的敬重与缅怀。

1976年1月11日,北京医院,朱德的最后一个军礼

然而,仅仅几个月后,1976年7月6日,朱德元帅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位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殚精竭虑一生的开国元勋,这位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朱总司令,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

曾经有一位意大利记者问朱德:“您想在您身后留下什么样的名誉?”他淡然地回答:“一个合格的老兵足矣。”但他的功绩,却远远不止是一个“合格的老兵”所能概括的。他半生戎马生涯,半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什么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