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昌坊”号东家陈清平,不仅是太极拳宗师,还是一位成功的商人

发布时间:2025-07-08 20:11  浏览量:1

从“一单三志”看陈清平的职业、爱好与文化

结合“一单三志”内容,可再了解一下陈清平的职业、爱好及文化程度。陈清平虽然以武扬名于古今,但生前并非是以武为生的职业武者,不像一些专家书中所写的“以教拳为业”的职业拳师。

陈清平实际上是一位成功的商人,经商才是他维持生计的平生主要职业。从其父祖辈始由陈家沟迁入商业重镇赵堡后,便在此经营粮、棉、布、酒等行业生意,成为当地有名的“玉昌坊”号大商家。从“分单”内容来看,仅房舍就达38座数百间,土地百亩,这还是在生意衰落后的家业,鼎盛时期据说规模更大。因此,陈清平一生经商有成,生活富裕,衣食无忧,教拳授徒只是出于个人爱好和为传统技艺延续,是在尽一份传承责任和对家族文化的担当。他既未开过镖局,教拳也从不收费,甚至还利用自己富裕的家庭条件资助过不少家庭困难的弟子,留下了极好的口碑。并不像现在经济社会里的一些拳师,收费授徒,明码标价,多交多得,少交少得,一分价钱一分货,重利轻义,师徒情分淡如凉水。故今人不但要学习先师的高超技艺,更要仿学其高尚的武德精神。

由于陈清平无私授徒,爱徒如子,受到了众弟子的尊敬与爱戴。据陈清平后人陈忠森先生讲,他听其祖母多次说过,每年春节众弟子前去向陈公拜年,所孝敬赠送的食物礼品就达数十大筛子,摆满了整个客房,享用不完就赠送分享给众乡邻。

至于说陈清平身为一商人为何“分单”上又显示有那么多土地,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不少商人的共有现象。在旧朝代国家以农为本,重农轻商,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因此,不少商人经营发迹后便在家乡购置大量田宅,兼营农业,以显耕读传家富贵荣耀。虽然陈清平家有不少土地,似乎半商半农,农商兼营,但他一生应以经商为主,其家族经营时间长达数代近百年之久,有商号,成规模。所以,陈清平的职业还是以经商为主,兼以营农,而平生最大的爱好与追求莫过于太极拳。他既是一位武学大家,又是一位经商有成的商人。

再说说陈清平的文化修养。在名家辈出的当地武术界,陈清平历来以精通太极拳之理而闻名,这也是他能培养出众多成名弟子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要全面系统地精通太极拳的技理哲理,与其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一门拳派技艺的兴衰,与传承者的文化高低有很大关系。有关陈清平的文化程度,在村民及传人中曾广传有“文武秀才”之称。说明他是一位文武双全,文通武备之人。当然“武秀才”一说也是比喻陈公的武艺高超,并非是通过武术国考获得官定的“武秀才”。太极拳在清代还是多被俗称为“软架”、“十三势”的民间拳艺,并非武考内容,陈清平也没有参加过拉弓、射箭、举石锁的武术考试。故“武秀才”之称,只是人们对陈清平高深武功的一种认可和赞誉。至于“文秀才”之称,之前人们也多认为是比喻陈清平有较高文化学养,并非指其具有“秀才”学历。而陈清平墓志碑的出土发现,改变了这一看法,其墓志铭文中赫然写有“皇清太学生”字样。据查,清代的太学生最低相当于秀才学历,这说明陈清平“文秀才”之称,名副其实,有据可查,并非虚说。因此,陈清平不愧为有“文武秀才”之称的一代儒拳大师,是一位有着较高文化素养,技理俱精,文韬武略的太极大家。

作者:张满宏

1960 年生,河南焦作武陟县人,中国武术七段,历史讲师。自幼习武,承练忽雷太极拳及赵堡陈清平家传太极拳。1993 年以来,曾先后担任武陟县忽雷太极拳协会秘书长、温县杨虎忽雷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武陟县太极文武学校校长及焦作煤业集团太极拳协会秘书长等职。多次率领协会会员及武校学生参加各类太极大赛,屡获奖牌。注重传统太极拳技理、文史的挖掘研究,勤于笔耕,成果颇丰。从 1990 年始,先后在《中华武术》《武林》等武术杂志发表多篇论文。2010 年出版《忽雷太极拳》一书。2007 年应邀赴西班牙讲学授拳,2008 年应邀参加韩国世界武术联盟大会武术节。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