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发布时间:2025-07-07 13:06  浏览量:1

毛泽东思想的讨论,眼下好像又热了起来?可是仔细看,满屏都是一些“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的口号。这些人到底懂没懂毛泽东,谁知道啊。他们搬来搬去一套腔调,满嘴夸张,无视第三届中央全会后的路线,这算哪门子的“高举”?有点像在玩闹,明明是正儿八经的东西,还弄得像是儿戏。他们口气大,却没想过毛泽东自己生前再三反对这种做法。说到底,把思想当神话默写,这就有点脱离实际,甚至伤害本该流动生长的毛泽东思想了。

毛泽东思想这几年倒成了某种“万能公式”,遇事就套。有没有留意过,真正的科学理论不是按本宣科那样用的?中国共产党过去这么多年,就是靠统一的思想,统一的方向,才有的现在。而保持和党章历史决议的统一,不是一句口号。可偏又有人,喜欢借用林彪的一套话,声音高涨,却不知他走的路是哪里。

《历史决议》已经把毛泽东思想的定义讲得清楚:“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是被证明有效的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经验,是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下了判断:毛泽东不是孤岛,他身后站的是整个中国革命实践。

**他本人到底怎么看待自己的思想?其实毛泽东并未自诩为全知全能的导师!**

有趣的是,历史教科书经常说毛泽东思想“指导意义重大”。那种庄严感,仿佛把一切都简化成了“真理”,旁的都靠边站。可具体到实践中,一切都真的那么肯定吗?样板戏容易,现实难讲。

毛泽东一生折腾不少风雨。党和人民都承认他的贡献——中国有了新生,站起来这句话,不算假。但追问细节又很麻烦。毛泽东思想成立过程,那个“集体智慧结晶”的表述,看上去牢不可破。可现实总有例外,比如日后的曲折,比如左倾的决策替代了科学决策,比如“文革”的惨烈。没有完美的革命,谁敢说没错过路?毛泽东错误也摆在那里,可他为中国留下的方向和筋骨,怎么比?

矫枉必须过正。对毛泽东思想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会变味。不客气地说,后来的“本本主义”不是瞎忙?真的用错了路子。反倒是毛泽东自己,他在革命时从没停止过怀疑和纠正,思想也不是死的。哪怕到晚年,错也有,但大方向并没乱。他的理论不是靠喊口号喊来的,是一场一场斗争摸索出来的。“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可能远比一句“万岁”有劲多了。

别忘了,《历史决议》有个冷静的结论:“毛泽东的错误属于伟大人物的错误,是人民内部矛盾。”看似官话,却也点出了一个事实,那些错误不是他个人自作聪明搞出来,而是那个时代、那种矛盾里长出来的。有时棋差一招,后果很大,但能掩掉前头的所有功劳吗?

只要不犯糊涂,大家都该明白,毛泽东思想变成定式,也可能限制后来创新。重要的是区分“毛泽东晚年错误”与“科学理论成果”,不能搅成一锅粥。坚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能少走弯路。情理之间,总该为真实留点空位。

更具体说,毛泽东思想究竟代表啥?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吗?理论上如此。毛泽东将“活”的马克思主义带进中国,把它本地化。新民主主义革命、军队建设等一整套理论,许多独创内容。毛泽东思想体系里,群众路线、实事求是、独立自主,说白了,就是走咱自己的路。

**理论不接地气,那就是纸上谈兵。毛泽东擅长的通俗表达,让更多人懂得了复杂的问题!**谁都明白没知识分子文的那些讲法,是蒸馒头讲给大伙听的。

历史上,有人把毛泽东思想当个人奇迹来高捧,毛泽东自己却不爱戴这顶帽子。他多次强调,“这是党的集体智慧。”他的书不是一个人在闷头写,是集体讨论,“原料半成品”都得群众提供。今天有些人,只知道用名言警句加框,恨不得只谈个人,倒成了误区。

毛泽东经常讲,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好比一家工厂。大家捉摸着生产,结果拧出来。1940年代讲毛泽东思想时,他就反复说是“集体结晶”,哪有“个人独创”?他怕把自己架高,甚至说过:“只有我一个,那就不叫党了。”他的谦逊,后人其实很少真正学会。1950年代,他参与文件制订,也特意补上“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这句话,小心翼翼。

往后的事情又有弯弯绕。全国解放,毛泽东坚持“集体智慧”。1964年,面对自己的选集,要明确说明,“这些都是群众教给我们的。”叶剑英在1979年国庆讲话,也说毛泽东思想不是个人智慧,是“大家共同的产物。”

事实还真是这样。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从来不只是毛一人的想法。党内很多人都在摸索,例如李大钊、周恩来、刘少奇、陈毅等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步一步地完善,是集体经验的结晶。井冈山时期,红军经验不是毛泽东一个人想出来,而是众多将领智慧碰撞,才凝聚成后来理论。

有时大家觉得毛泽东绝顶聪明,其实是他集纳百家、总结经验的能力出色。譬如1929年《九月来信》,主要观点就是周恩来、陈毅等同志讨论的产物。刘少奇白区斗争的想法,也是毛泽东融进去后,理论扳正了实践。朱德、周恩来对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等问题,后来都被毛泽东整体吸收。这些东西,没有集体讨论,决不可能出来。

没人否认毛泽东是优秀的总结者,他有一点天赋。但如果说毛泽东思想只属于他自己,恐怕说不过去。甚至,有些理论还是别人补充、完善进来的,比如张闻天关于经济结构的设想,后来的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形态,毛泽东大方吸收。这样看,毛泽东思想早已深嵌进“集体智慧”之中了。

有些人又说,既然如此,毛泽东就只是个编辑吗?不见得。决策层里,意见大多还是需要一个核心定夺。比如七大时《论联合政府》,那是毛泽东带队讨论,光是修改就折腾好多轮,吸收了各路意见,有些甚至是地方同志的。可最后定稿,还得归他敲定。这种“求同存异”,中国决策反倒更复杂些。

可有意思的是,到了关键决策,有时候群体智慧也未必靠谱。1958年《工作方法六十条》,不少条款是会议上大家提出来的,最后毛泽东捡便宜;可后面《大跃进》又被证明是个错误。这里就矛盾了,是集体智慧不管用,还是核心太强势?谁都没法说死。

记得周恩来讲过,白区工作、统一战线、文化政策很多都是毛泽东思想外的新内容,但放到体系里还是合拍的。其实,其他领导人参与拓展的地方,恰恰让毛泽东思想充实。只是他们的贡献容易被忽视。

老实说,也不是所有历史经验总结都仅属于毛泽东。不少政策、理论,压根是集体讨论、长期磨合、实践检验的结果。大家觉得谁论点最清楚,谁就来挂帅,这倒成了惯例。有些知识分子,总想在理论中捞点存在感,也被毛泽东“消化”进来了。

很多人现在把毛泽东思想当个万能标签,总觉得那就是事实。其实,在网络讨论和现实层面,很少有人会去检验“集体经验”怎么来的,而只关心结论。想想看,咱们平时做决策,也极少能做到完全民主,历史上这样称呼“集体智慧”,或许是一种妥协?反正,现实中总是有人贡献大,有人只是烘托气氛。

今天再去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已经不能按条文理解,而要回到那个历史环境看。毛泽东思想的主线,不是二十世纪的万能钥匙。但只要不沦为口号,实事求是地吸收精华,面对问题时能本地化、结合实际,或许才符合毛泽东本人想法。理想与现实拉扯,人性和集体之间总有一线张力。这才是真正历史的毛泽东思想,不好看清,也很难给它下个死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