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宫”牟氏庄园:它的崛起与覆灭,堪称晚清时代的缩影
发布时间:2025-07-09 02:05 浏览量:1
在山东省栖霞市霞光路庄园南街6号有一座气势恢宏,形似古锁的庞大建筑。
它是北方典型民居的代表,被人们称为“民间故宫”、“百年庄园之活化石”。
如今,参观这座建筑的游人络绎不绝,每个人都惊叹于它的奢华与富丽。
如果不是导游的解说任谁也想不到,这样一座极具艺术价值的建筑,竟然属于一个地主家族。
牟氏庄园
这座庄园的主人是民国时期最富有的牟氏家族,他们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创造了连富十几代的传奇。
这个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时期,从低谷冲上来后,几乎再无低潮。
他们从清朝初期开始发力,在民国初期实现了胶东“霸主”的蜕变。
关于他们的覆灭,只能说是时代的选择,发展的必然,不过也足够令后人感叹。
只要说起解放前的大地主,就不得不提一度垄断了胶东地区所有田地的牟氏家族。
现如今,牟氏家族留下的房产还是中国北方现存的最大型的地主庄园。
这套庄园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动工,直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才建成。
牟氏庄园依山傍水,占地6万亩,内有5500多间房舍,每个院子都是四进至七进。
牟氏庄园
以主宅门居中,左右各有两间厢房,跟四合院是一样的结构。
整座庄园内的房舍都沿中轴线展开,再由小径贯通。
整体错落有致,气势非凡。
据传,在庄园动工之前,当时的牟氏家主从全国各地请来了很多有名望的风水先生甄选风水宝地。
最后建成了这座外形酷似古锁的恢弘住宅,意为锁住“灵气”与“旺气”,保佑牟氏家族香火永盛。
时至今日,牟氏家族已经没落,而牟氏庄园依旧气势恢宏。
被誉为“民间故宫”、“百年庄园之活化石”的它,让每位来参观的人都忍不住想了解它主人的前世今生。
牟氏庄园
要想谈论牟氏家族的兴衰,就要从明洪武三年(1370)说起。
这年,湖北公安县人牟敬祖通过科举中的选拔制度,经礼部朝考合格后被分到了栖霞县任职,担任栖霞县主簿。
当时栖霞县刚经历过战乱,百废待兴,县令一职更是长期空缺,整个官衙群龙无首。
牟敬祖到任后,暂时代行县令职责。
他事必躬亲,根据现状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帮助栖霞县完成了战后重建,获得了百姓的拥护。
牟敬祖卸任时,两袖清风,一身痨病。
又穷又贫的他根本没办法回去湖北老家,只能留在了栖霞蛇窝泊社荆风乡,过上了清贫的生活。
牟敬祖只有一个儿子,他还在时,百姓感念他的恩情,对他家多有照顾。
可等牟敬祖百年后,他家的人丁还是很稀少,人们也已经忘记了他的事迹,他的贡献再也照拂不了子孙后代。
在农村地区,兄弟多,家族兴旺,就有话语权。
而牟家几代单传,只能过着忍气吞声,寄人篱下的生活。
如果把牟敬祖作为牟氏家族的第一代来算,那么直到第7代,牟氏家族的人丁才有了兴旺的迹象。
牟氏家族的第七代人名叫牟时俊,他先后娶了两任妻子,共育有8个儿子。
牟时俊过够了逆来顺受的人生,他想改变现状,于是为孩子们请来了私塾先生。
为了供几个孩子读书,牟家人的一切生活开支都能省则省,牟时俊的妻子和儿媳们更是没日没夜的织布卖钱。
当时牟家人跟同村的刘家人有些纠纷,经常闹的不可开交。
刘家人见牟家人有心考取功名,生怕他们事后报复,便想法设法的打扰牟家兄弟读书。
据说刘家人专门请来了戏班子,准时准点的开台唱戏,就是为了打扰牟家兄弟学习。
牟时俊此时已经不在乎刘家人的挑衅,他把对刘家人的恨转为了对孩子的盼,也将明面上的争斗悄然转为了暗里较劲。
只要孩子们考取功名,刘家人就再也没机会嚣张了。
因此,牟时俊立下了“邻家日演一部戏,儿曹每课三篇文”的家训。
在牟时俊的督促下,有6个儿子考取了功名。
其中第六子牟道行的仕途最为顺利,先后做过河南宜阳县知县、直隶省真定府同治(副治府)等官职。
牟道行在任期间鞠躬尽瘁,取得了卓越的政绩,获得了朝廷的赏识和百姓的爱戴。
后来牟道行在卸任宜阳县知县时,百姓依依不舍。
后为感念他的恩情,百姓将他的画像供在了七贤祠内,并将其称为“神君父母”。
牟家八兄弟发达后,搬离了栖霞蛇窝泊社荆风乡,在栖霞城南门里置办了住宅,开启了牟氏家族由衰转盛的篇章。
后人将牟道行八兄弟称为“老八支”,从“老八支”这代开始,牟氏家族代代读书,人才辈出。
牟氏家族第9代更是人丁兴旺,全部男丁加起来足有27人。
这27人中有20人考取了功名,牟道行的长子牟镗更是聪慧有加。
牟镗自小机敏,又极其好学,教过他的先生都对其赞不绝口。
加上他特别能吃学习的苦,先生们都把他比作颜回。
牟镗在仕途上并没能取得很大的成就,但他本人乐善好施,心胸宽广,在民间的口碑是极好的。
牟镗也生了8个儿子,这8兄弟被后人称为“小八支”。
为了让儿子们成才,牟镗几乎把全部空闲时间都用在了教导儿子们学习上。
他不仅亲自教学,还按日留作业,批改后再分出前三名,根据名次进行嘉奖。
“小八支”没有辜负牟镗的期许,每个人都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其中有2人考中了进士。
“小八支”中的长兄名叫牟国玠,在他23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作为长兄的他担起了一家之主的重任。
为了教导幼弟们,牟国玠和二弟一起制定了新的家训。
这则家训共有18个词,36个字。
以“体恕斋”为家训命名,统称为“十八训”。
牟国玠还建了名为体恕斋的读书屋,并在上面悬挂《朱子家训》,借以告诫子孙们要勤勉自觉。
后来“小八支”之一的牟国珑为体恕斋写了一副对联“霜露兴思远,箕裘继世长”,这副对联至今还挂在上面。
牟国玠的良苦用心被幼弟们感知,他们谨记长兄的教导,将“十八训”传了下去。
“小八支”的童年时光在栖霞城南门里的宅邸里度过,但随着几人逐渐长大,需要分房而居,牟国珑就在栖霞城西门里新买了一块宅邸。
牟氏庄园
牟国珑是考中进士的两兄弟之一,但那时他已经44岁了,之后更是在52岁的高龄时出任了直隶省南宫县知县。
牟国珑也是一位好官,他时常伪装成普通百姓视察民情,还会主动免除受灾地区要缴纳的皇粮。
实在不能免除的,他就自己补上。
由于牟国珑经常接济百姓,导致自己家中入不敷出。
为了赚取家中所需的基本开销,他就在空闲时开坛讲学,赚取一点微薄的学费。
为官期间,牟国珑刚正不阿,一心为民。
他的清廉被百姓看在眼里,真心认同他是父母官。
可他不会阿谀奉承,更不愿意在某些事情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被一些人所不容。
牟氏庄园
在牟国珑做知县的第四年,受理了一桩与公家有牵扯的案子。
公家的一方是京城的一位高官,这位高官无理还想争三分,但牟国珑不肯卖他这个面子,因此将其得罪。
高官回京后,立马捏造了一些罪名将牟国珑告上了朝廷。
牟国珑离开南宫县的时候身无分文,连回老家的盘缠都没有。
好在百姓和学子们都记着他的恩情,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为他凑到了一笔可观的盘缠。
牟国珑用这笔钱回到了家乡,发现还有剩余后,就扩建了原来的宅邸,修了一座悦心亭。
牟氏庄园
后来京官诬陷牟国珑的事情败露,牟国珑得以沉冤昭雪。
但他没有回去做官,继续过着忙时农耕、闲时写诗的平淡生活。
牟国珑晚年的时候,为家中写下了一副“耕读世业,勤俭家风”的对联,并在每年春节时重新用红纸誉写一遍。
慢慢的,这就成了牟家的习惯。
等到牟氏家族第十二代,也就是牟国珑孙子这一代的时候,出了一位名叫牟之仪的男丁。
牟之仪长大后决定跟兄弟分居,他离开了悦心亭,在离城北5里远的古镇都村买了一块地,修建了一间房屋,这就是牟氏庄园的前身。
牟氏庄园
牟之仪本人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可歌可泣的功绩,他更多的是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儿子就是著名大地主牟墨林的父亲。
在牟氏家族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到清朝初期的时候,牟氏家族已经成为了栖霞四大家族之首。
从康熙年间到清末民初,牟氏家族的规模不断扩大,拥有的土地面积以惊人的速度增加。
他们有了极其丰厚的财富后,就开始扩建牟氏庄园。
在牟氏家族资产扩张的过程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人物名叫牟墨林。
据传,牟墨林的父亲是个善人,经常施粥救济乡民。
他对子女的教育也很上心,每个孩子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牟墨林生于嘉庆16年(1811),他成年后就从父亲手中接过了牟氏家族的产业。
牟墨林
跟前几代人不同,牟墨林对仕途并不感兴趣,反而醉心于田产商业。
因着父亲的缘故,牟墨林饱读诗书,还创造出了一套自己的发展理念。
牟墨林没有将目光放在散户身上,而是盯上了地主。
他使用各种计策,拿下了当地几个大地主手中的土地。
牟墨林的这个决策很有前瞻性,他几乎垄断了栖霞县的耕地,所以在灾年来临时,只有他能稳坐钓鱼台。
从道光13(1833)年开始,栖霞县遭受了连续三年的大灾,整片土地几乎颗粒无收,这对农民来说是塌天的灾祸。
但对牟氏家族来说,却是扩大家族产业的最佳时期。
灾年刚开始的时候,牟墨林就大肆收购散户手中的土地。
但其他地主也趁机加入了土地买卖的市场。
牟墨林为了提高牟氏家族的竞争力,便许诺卖家享有优先租种权。
后来天灾加重,朝廷官仓的赈灾粮已经用尽,遍地都是饿死人的尸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人间惨剧。
面对这等惨像,牟墨林决定重启父亲之前的施粥棚,开仓接济乡民。
可惜直到牟氏家族的余粮用尽,这场天灾还没有结束。
人们为了自救,便集体拜托牟墨林前往关东地区贩运救命粮。
最后,在各方人士的合作下,栖霞县终于熬过了灾年。
3年灾荒让很多人都元气大伤,只有牟氏家族风光依旧。
1837年是天灾后的第一个正常年月,很多人还是吃不饱,于是牟墨林用两囤高粱换来了刘家村一带67公顷(67万平方米)的土地。
有了刘家村收地的成功案例后,牟墨林的野心急速扩张,接连拿下了刘家村周围18个村子的土地。
牟氏庄园
这些村子的村民几乎都成了牟氏家族的佃户,牟墨林因此一跃成为国内拥有土地最多的大地主。
之后,在牟墨林的运作下,牟氏家族步入鼎盛时期,只账房先生就有60多人。
牟墨林的富有并没有让佃户们嫉妒憎恨,这与他的家风有关。
在牟墨林临终时,他还不忘教导晚辈们要继承他的遗志,经营好牟家产业。
到民国初期,牟氏家族已经拥有6万亩田地、12万亩山地,庄园也扩建到了5500多间房舍,一度成为胶东首富,是山东有名大地主。
牟氏庄园
牟氏庄园也在这段时间内完成了新的蜕变,成为了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的封建地主庄园。
直到新中国成立,国家将土地还给人民,人民正式当家做主,才结束了牟氏家族“土皇帝”般的生活。
现如今,牟氏庄园依旧保存完好,无声的讲述着它主人之前的辉煌。
参考资料:
还原一下牟氏庄园——走进栖霞
【人间仙境数烟台】牟氏庄园,晚清时代的缩影——烟台发布
牟氏庄园对联背后的故事——烟台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