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拟任总政主任,还未上任就有人喊他主任,结果却换其他人出任

发布时间:2025-07-09 22:13  浏览量:1

1982年,已经离开军队多年的陈丕显被拟任总政治主任。能重新回到军队,他心中自然是无比高兴。

老战友们得知此事后也纷纷登门拜访,向他表达了祝贺,还直接称呼他为“主任”。

结果,当时连军装都已经给他做好了,中央却临时改变了主意,改换了其他人上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领导们为何会突然改变主意?究竟是谁替换了他的职务?他又是什么反应呢?

陈丕显同志是我国出色的革命工作者,他不仅资历深厚,工作能力也很强。

解放时期,他是军中最年轻的兵团政治委员。在1955年授衔时,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肖华将军,甚至都比他大了几个月。

至于问为何陈丕显没有被授衔,那是因为他自从建国之后,便开始到地方工作了。

在几十年间,他陆续担任过苏南区党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等职。到了1977年,他又被安排到了云南省担任省委书记。

虽然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兢兢业业地坚守在岗位上,但其实他内心还是非常渴望能回到军队工作的。

老战友们也都知道他的心思。叶剑英元帅与他关系很好,以前每次到上海工作,叶帅总是让他安排一切,非常欣赏他的细心、周到。

得知他被调去云南后,叶帅便多次打来电话关心,说:“如果你的身体不适应高原气候,直接回军队得了。”

除了他以外,他的老上级粟裕也想让他回部队工作:“干脆回部队,现在好几个大军区都缺干部,南京军区还没政委呢!”

陈丕显感怀他们的好意,但他还是选择留在云南。因为这是党交给他的使命,也是国家需要他的地方。

作为一名坚决服从命令的优秀党员,他自然义不容辞。

就这样,他不辞辛劳地坚守在了边疆。不过,他仅在云南待了几个月,因为湖北急缺干部管理,他便又被临时调到了湖北担任省委书记。

就这样,他反复奔波了几个年头。虽然职位一直发生调动,但他每次都能在短时间内在当地开创出新的局面。

就在他以为自己的后半生将会在这种忙碌中度过时,中央却在1982年给了他一个惊喜的消息:回到北京担任总政治部主任。

原来陈丕显这些年的努力以及他的工作成果,中央一直都看在眼中,领导们便也萌生了将他调回中央工作的想法。

恰巧此时,原总政主任韦国清因病情加重,向中央申请了辞职,他的职位也急需找人接替。

领导们经过慎重考虑后,都认为陈丕显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便作出了这个决定。

领导的器重

陈丕显一开始收到消息时有些不可置信,他离开部队几十年,早以为回到部队已经无望了,却不想这么容易就实现了。

不过他心中还是有些没底,毕竟从建国之后,军队的发展速度就变得越来越快了,几乎是几年就一次变迁。

他离开部队这么久,真的能跟上大家的脚步吗?虽然他很想回到部队,但他还是认为应该以部队的前途为重。

于是等来到北京后,他便第一时间向中央表达了自己的意思,表示自己可以代理一段时间,等领导们再选择合适的人选。

众人对他这种虚怀若谷,不居功自傲的品质非常欣赏,但并未同意他的请求。

后来,陈云、杨尚昆等领导轮流找他谈话,都对他的能力表示了高度的肯定,让他安心等着上任就行。

就这样,陈丕显终于放下一切顾虑,表示坚决服从中央的任命。

此时中央对他的职务虽然只是拟任,但消息已经传遍了全军。

中央特意就他要到军队任职一事向各军区打过招呼,让他们提早熟悉一下上级。

在十二大开幕期间,来北京开会的叶飞、刘华清以及廖汉生等人,在见到他时,都尊敬地称呼他为“陈主任”。

他们还向他敬礼,表示要向他“报到”,并希望等会议结束后,陈丕显能亲自给他们指示工作。

除此之外,一些地方代表团,像是上海、江苏、云南,陈丕显曾工作过的地方,也有很多干部得知了此事。

他们纷纷赶来向他表示祝贺。陈丕显的门前一下子变得络绎不绝,拜访者无数。

其实会有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大家这样敬重他,爱戴他,除了他工作能力强外,还因为他是个亲切宽厚,待人真诚的人。

一时之间,军中的气氛喜气洋洋,大家都为了他能重回军队而感到高兴。

彼时,军委的工作人员都已经给他和他的两个秘书量体裁衣,已经制作好军装了,就等着中央的委任书下来了。

就连陈丕显都认为,这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结果意外还是发生了。

当时在中央的人事调动中,除了他以外,还有另外一个人——余秋里将军。

领导们根据他的资历和工作经验进行综合判断后,决定任命他为中央政法委书记。

其实这个岗位对余将军来说是十分陌生的,但领导们认为,他多年以来尝试了不同的领域,主持过地方,也管理过经济,并且每次都有不错的成绩。

这样一个能很快适应环境的人,中央相信他也能尽快挑起政法工作的重担。

但余将军得知此事后,却觉得压力犹如泰山般沉重。

他表示以前从事政治和经济工作,都是在管理军队的基础上实行的。而他对政法工作不是很熟悉,他还是想回部队工作。

当得知总政治部主任空缺后,他便向中央申请,让他担任这个职务。

中央的任用干部的原则一向是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况且考虑到余秋里虽然已经离开军队24年,但他在战争年代却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工干部。

在解放战争中,他便曾经采用“诉苦”以及“三查”等方法,对新改编过来的旧部队进行过整训,成功提高了西野的战斗力。

后来在经济战线上,他也不忘加强政工工作,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让我国的石油事业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样优秀的干部主持总政工作完全是可行的,但领导们却感到非常为难,毕竟他们已经选中陈丕显了。

于是他们便告诉余秋里,这件事需要经过陈丕显的同意才行。

余将军认为自己直接找上门有些不好,于是他便托王震将军,将自己的话带给了对方。

一开始众人都认为对方同意的几率很小,毕竟一个是陌生的岗位,需要从头学起,另一个则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长处,换谁都会选择后者。

但令人惊讶的是,陈丕显得知此事后却非常豁达地表示:我服从中央的决定,到总政治部可以,到中央政法委也可以!

收到他的答复后,不仅是余将军,就连中央都感动不已。

就这样,两人的职位完成了对调。

后来,在两人碰面那天,余秋里当着众人的面,给陈丕显深深地三鞠躬,并真诚地说:阿丕,我感谢你,我要请你吃饭,连续三天请你吃饭!

此后,陈丕显便再次奔波在了国家最需要他的地方,为保障国家的安全立下了不朽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