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城骄子李鸣钟:竟是民国西北军 “五虎上将”
发布时间:2025-06-27 17:13 浏览量:1
李鸣钟,字晓东,1887出生于今项城市官会镇大蔡庄,西北军著名将领,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任新军第二十镇排长,随该镇管带冯玉祥、王金铭、施从云等举行著名的滦州起义。民国成立后,李回冯玉祥部共练新军,追随冯玉祥南征北战,逐步成为冯军集团重要将领,与张之江、鹿钟麟、刘郁芳、宋哲元并称为西北军“五虎上将”。
1887 年,李鸣钟诞生于河南省沈丘县(今属项城)的一个没落家族。幼时,7 岁的他踏入私塾,朗朗书声中,承载着家族对知识的渴望。彼时,身为乡间医生的父亲,凭借精湛医术,为家庭赢得了一定的文化声誉与社会地位。然而,命运的骤变总是毫无征兆,父亲的离世,如同一记重锤,彻底击碎了家庭原本平静的生活。年少的李鸣钟,不得不放下书本,稚嫩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田间地头,总能看见他割草劳作的身影;财主家的院落里,也留下了他打短工的足迹。
17 岁那年,身材魁梧、心怀壮志的李鸣钟,难以忍受岳父家的轻视,毅然决然地辞别新婚妻子。他背起简单行囊,踏上寻梦之路,投奔在北京当兵的二哥,加入北洋新军,就此开启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戎马生涯。初入军营,他被编入北洋新军武卫右军,命运的齿轮在此悄然转动,他的班长,正是日后在军界叱咤风云的冯玉祥。在冯玉祥麾下,李鸣钟凭借着过人的胆识、踏实肯干的态度以及出色的军事天赋,一步一个脚印,从副目逐步晋升为哨长、连长、副营长。每一次晋升,都是他用汗水与智慧换来的,也为他日后在西北军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早在新军驻防关外新民府时,李鸣钟便与冯玉祥等志同道合之士,秘密发起成立 “武学研究会”“山东同乡会” 等反清组织。他们在昏暗的油灯下,传阅进步书籍,探讨救国之道,谋划推翻清王朝的统治。1911 年年底,随着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李鸣钟与冯玉祥等人毅然参与滦州起义。起义过程中,他们率领起义军与清军展开激烈战斗,尽管因敌众我寡,起义最终失败,李鸣钟和冯玉祥被开除军籍,但革命的火种已深深埋入他们心中,等待着再次燃烧。
在陆建章的帮助下,1912 年春,冯玉祥担任左路备补军二营营长,李鸣钟任二连连长,两人的合作愈发紧密。此后的岁月里,李鸣钟一路追随冯玉祥,成为西北军的核心骨干。1914 年,冯部改编为第十六混成旅,李鸣钟出任模范连连长。在任期间,他制定了严格且科学的训练计划,亲自示范战术动作,手把手教导士兵。他注重培养士兵的纪律意识与战斗技能,为西北军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能征善战的骨干力量。
袁世凯称帝时,李鸣钟随冯玉祥驻军四川。在四川,他积极支持蔡锷护国军,与朱德率领的部队会师泸州。两军会师后,李鸣钟与朱德多次彻夜长谈,交流军事策略与救国理想。在他的努力下,成功联络蔡锷,迫使四川将军陈宦宣布独立,沉重打击了袁世凯的复辟势力。1917 年,张勋复辟,李鸣钟作为十六混成旅团长,率部进攻天坛。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手持长枪,冲锋在前,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在他的指挥下,部队大破敌军,为维护共和政体立下了汗马功劳。
冯玉祥
1922 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冯玉祥升任河南督军,李鸣钟也随之不断获得升迁。1924 年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李鸣钟随冯玉祥秘密返回北京,参与发动北京政变。他们制定了周密的计划,趁敌军不备,迅速包围总统府。政变成功后,李鸣钟升任绥远都统兼国民军西路总指挥,并被授予陆军上将衔。在绥远任职期间,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治理才能。军事上,他加强边防建设,整顿军队,确保地方安全稳定;民生方面,他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修路种树,改善交通与生态环境;教育领域,他更是不遗余力,创办五族学院、包头二中等多所学校,亲自参与学校选址、课程设置等工作,还建立平民医院、老幼救济院等福利机构,全方位提升当地百姓的生活质量,深受民众爱戴。[此处插入一张反映当时绥远建设成果的老照片,如学校的开学典礼场景,学生们整齐列队,脸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
1925 年冬,为支持郭松龄反奉,冯部国民军向直隶督军李景林发起进攻。李景林在德日军事顾问的协助下,精心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张之江率部多次进攻均受阻,伤亡惨重。12 月 16 日,李鸣钟临危受命,接替张之江任总司令。面对严峻局势,他沉着冷静,深入前线勘察地形,分析敌军部署,制定作战策略。
李鸣钟在津旧宅
12 月 19 日,天降大雪,整个战场被厚厚的白雪覆盖。李鸣钟敏锐地察觉到这是绝佳战机,当机立断下令部队 “出白兵” 偷袭。冯系兵士反穿羊皮筒,白色的皮毛与皑皑白雪融为一体,宛如一支隐藏在雪中的幽灵部队。他们借着夜色的掩护,悄然接近敌军前沿阵地。与此同时,李鸣钟还安排士兵在其他方向燃放焰火,迷惑敌军视线。当部队逼近敌军时,突然发起猛烈攻击。敌军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李鸣钟指挥骑兵、炮兵、装甲兵协同作战,骑兵快速穿插,打乱敌军阵型;炮兵火力覆盖,压制敌军据点;装甲兵则作为先锋,撕开敌军防线。在他的指挥下,部队迅速攻进杨村,经过几天的激战,全面占领天津城,李景林仓皇逃窜。此役中,李鸣钟凭借着卓越的军事眼光与高超的指挥艺术,以奇制胜,充分展现了其非凡的军事才能,也让他的威名远播四方。
1926 年,李鸣钟受冯玉祥委派,前往广东与各方接洽,为北伐事宜积极奔走。在广东期间,他与众多革命志士深入交流,了解革命形势,为后续发展出谋划策。此后,他辗转多地,无论身处何地,始终将地方建设与和平发展视为己任。
“九一八” 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李鸣钟虽未直接重返战场,但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他利用自己在军界、政界的影响力,四处奔走呼吁,组织各界人士为抗日前线募集物资。他亲自参与物资采购、运输等工作,确保每一批物资都能及时送达战士手中。同时,他还积极宣传抗日思想,在各地举办演讲活动,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为抗战事业凝聚了强大的力量。
抗战胜利后,李鸣钟回到家乡,将满腔热忱投入到公益事业中。他深知,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只有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国家才能繁荣昌盛。1934 年沈丘县颍滨中学创办,他欣然受聘为学校董事长。为了学校的发展,他不辞辛劳,凭借自身威望和人脉,四处拜访军政界要员,邀请他们加入董事会,为学校争取更多的资源与支持。在改善教学条件方面,他多方筹措资金,新建教学楼、图书馆,购置教学设备。他还亲自参与学校管理,与教师们深入交流,了解教学情况,制定教学计划,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日本投降后,他更是慷慨解囊,捐出 300 亩田作为校产,将祝寿所得的 400 多万元全部赠给学校作为建校基金,极大地推动了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无数莘莘学子点亮了求学之路。
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政权摇摇欲坠,许多国民党官员纷纷逃往海外。李鸣钟的旧部刘茂恩、孙连仲等人多次劝说他一同前往,并为他提供飞机票。然而,李鸣钟却不为所动,他坚定地说:“自古得民者昌,失民者亡,国民党已完全失去人心,到哪儿也不行。叫我离开国土,去海外做高等华人,我不干。” 他选择留在大陆,满心期待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丘李鸣钟故居
然而,命运却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1949 年,李鸣钟因食道癌在上海虹桥中西疗养院与世长辞,终年 63 岁。他的离世,让无数人为之惋惜。他的一生,从贫寒中起步,在战火中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不息,在和平年代又致力于地方建设与教育发展。他的事迹,成为了一段不朽的传奇,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原绥远都统府的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北省副省长的李兴中,曾为他撰写挽联:“为政以德,有勇知方,缅怀儒将风流,精神不死;起义滦州,归真沪上,历数终身行谊,大节无亏。” 这幅挽联,正是对李鸣钟一生最为精准、恰当的评价。
沈丘李鸣钟故居
- 上一篇:周杰伦,走上了赵丽颖的翻车老路!
- 下一篇:哀悼!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大业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