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碧微回忆1:我和徐悲鸿先生,都是江苏宜兴人,我家住在城南
发布时间:2025-07-11 19:28 浏览量:1
我和徐悲鸿先生,都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县城很小,绕城一周不过三华里多,可是它有四乡八镇,东西两氿,自古以来,它被称为鱼米之乡,还有"金张渚,银湖㳇"两处大镇,稻谷产量极丰,毛竹遍地都有,尤以张渚为最。竹制品像凉垫、几椅、箩筐,价廉物美,农民们的副业收入相当可观。
以宜兴砂壶和陶器来说,每年都给宜兴带来大量的财富。除砂壶外,如日用品缸瓮坛罐,都外销各地。据说春秋时代,陶朱公范蠡就在宜兴制陶,以后到了明朝,传闻有个和尚路过宜兴某村,叫卖富贵土,村民们纷纷地对他加以嘲笑,他说:"贵土你们不想买,就买富土如何?"于是陪着几位老年人,分别到白砀、青龙、黄龙各山,指点山里产陶土的洞穴,发掘开来,但见五色灿烂,如霞似锦,从此村人用来制缸盆碗钵。
明朝正德年间,宜兴人欧子明创窑烧陶,产品越来越好。当时在县城东南四十里的金沙寺,一位不知名的和尚能制砂壶,这才是宜兴砂壶的起始;他制作砂壶的程序是抟捏细土,先做圆壶的胚胎,再挖刳中空,加上壶嘴、壶柄和壶盖,然后入窑烧制,由于全系手工制造,壶上留得有手模指印。明朝学宪吴颐山先生当时恰在金沙寺读书,他有一个书童名叫供春,偷偷摹仿老和尚的手艺,或作龙蛋,或作方形。他手制的砂壶出来呈栗色,有点像古铁,壶上不但有螺纹,还有手指手掌的腠理,古朴典雅,大方自然,可惜传世很少。清末民初,听说全中国只剩下两把,其中一把还是缺少了壶盖的,这种茶壶,便叫供春。想不到由于供春的一时好玩,他制作出来的茶壶竟成了稀世之珍。
和供春同时的制壶高手,又有时大彬,他再创新意,朴质坚实,不求妍美,制壶时运刀成字,书法很好,这是一般人所不能和他相比的。供春壶和大彬壶在宜兴砂壶中最名贵,昔人曾有诗云:"宜兴作者推供春,同时高手时大彬。"就是指的这两种名壶了。
宜兴茶壶天下闻名,而且绝少有仿制的相似品,原因是别处没有这么好的陶土。另外它的特点是,除了能够保持茶汁的色香味外,夏天茶叶冲泡久了,还不会发霉发馊。嗜爱品茗的福建人,所用的多半是宜壶,茶泡了后,再用大碗盛滚水,将茶壶放置滚水中,让茶汁内外受热,据说这样泡出来的茶,味道特别香醇。
宜兴风景以山水秀丽著称,而且附会着许多生动有趣的轶闻传说。拿最著名的善权、张公两洞略作介绍。善权洞又叫善卷洞,传说帝尧驾崩,帝舜要把天下让给卷,卷说:"我逍遥天地间,心意自得,要天下干什么?"从此入善卷山遁隐,善卷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又说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也发生在宜兴。善卷洞口有梁祝读书台,山下有祝陵庄,也叫祝家庄。宜兴到今还有黑黄两色大蝴蝶,既大且美,宜兴人叫黑蝴蝶为梁山伯,黄蝴蝶为祝英台,相传就是梁祝的化身。此外,乡人传说古时善卷洞口有红门寺,里面有花和尚广设机关,据说平江不肖生《江湖奇侠传》里的火烧红莲寺,就是以此作背景。
善卷洞深邃曲折,阔大无比,入门处两旁石壁上有青狮白象的天然形象,走进去是一片平阳,四周逐渐升高,仿佛戏院里的包厢,可以俯瞰正厅。洞里到处钟乳悬垂,玲珑剔透,尖端常见涔涔的滴水。早年没有电灯,游洞要手持火把,一路摸索。高低不平地走了一小时许,路忽中断,乃见一泓池水。水中备有小船,游人乘船前进,桨槽咿唔,发出回声。传说洞内有毒蛇巨蟒,潭水深不见底,而且还远通浙皖江海,的确是有点心惊胆战。行行重行行,好不容易望到一线微光,等到船身往侧一转,眼前豁然开朗,原来已到了洞口,这真是一番奇妙的经历。
张公洞比善卷洞还要高大宽敞,相传张道陵曾居此求仙,张公洞的名称是为了纪念他的;宋朝刘商亦曾仙隐于此。游人一进洞门,便有上不见顶,下不及底之慨,顿觉自己的渺小。钟乳石就像璎珞四垂,形势相当壮观。洞中黝黯,伸手不见五指,成千累万的大小蝙蝠栖息于此,吱呀怪叫,颇带点恐怖气氛。内有一处名鲫鱼背,上缘一条狭窄鸟道,才可承足,两边窄岭直泻,颇像鱼背,故有此名。胆小的游人,只好手脚并用,爬过背去。俯看两侧犹如无底深谷,一旦失足,那就非常的严重了。自从京杭国道通车以后,国内寻幽采胜的人士,到这两洞来游玩的很多。
宜兴的东西二氿,其实是两座大湖,东氿在东门外,形长;西氿在西门外,形圆。西氿面对铜官山,远远看去只见一片汪洋,有如浩瀚大海。沿氿风光绝佳,且可直通浙皖,商船过时,红帆如画,京杭国道有一小时许的公路旅程,就沿氿而行,夹道垂杨,烟笼十里,一派江南风光。
历史上有名人到过宜兴,或与宜兴有过渊源的,实在是不可胜数。楚霸王项羽原是下相人,即今苏北宿迁附近,但当他叔父项梁杀了人后,便避仇吴中,亦即以阳羡为中心的江东地带。阳羡是宜兴的旧称,楚霸王起兵吴中,那是历史上有记载的。他带了八千子弟纵横天下,后来垓下兵败,大叫"无颜见江东父老!"确与宜兴有关。至于眉山学士苏东坡,更曾在宜兴留下一株手植木本铁梗海棠,和一则阳羡买田的佳话。东坡手植海棠现存闸口镇邵树棠先生旧宅,老干可二三抱,子根孙枝几已合为一体,海棠盛放时不知几千万朵,这可以说是东坡先生从眉山带来,赠给邵先生先祖的最佳礼物,这事县志族乘有记载。东坡居士官拜常州太守时,常到宜兴游山玩水,蛟桥石碑"晋征西将军周孝侯斩蛟之桥",据说就是他的手笔。又宜兴蜀山宋朝以前原称独(獨)山,去犭改蜀,也是为了纪念苏东坡和宜兴的深厚友谊。谈到阳羡买田,更是历史上的著名掌故:某次苏东坡在独山一带畅游,盛赞那儿的山水幽雅,曾经出资买田数亩,村屋一栋,预备将来告老致仕后在此耕读;当晚酒后步月,听到附近有哭泣之声,循声往寻,见一老妇悲戚不胜,上前寻问,原来她儿子因为家贫而把祖屋卖了,明日迁出,便将无处容身。苏东坡问明买主就是自己,哈哈一笑,当面把卖契烧掉。
精忠报国的岳飞,跟我们宜兴人也有一段轰轰烈烈的掌故。南宋康王即位于南京,改元建炎,时金兵南下,铁骑践踏大宋半壁河山。四年金兀术攻常州,宜兴县令迎接岳武穆率兵驻屯,利用宜兴的山川形势,一口气连胜六仗,把金兀术打得败回淮西,岳飞再邀击于静安,这才奠定了南宋的偏安局面。
金兀术兵败溃退北行时,岳将军亲率大军掩杀,赶到西氿,金兵早把湖中船舶搜劫殆尽,宋军一时无法渡过。是宜兴老百姓一时自告奋勇,一夜之间,筑成了三百多米的一条长堤,使岳飞大军飞渡,把金军杀得血流成渠,直到现在这道长堤还叫岳堤。
宜兴县城在东西两氿之间,运河贯穿县城中心,将县城一分为二,建有大桥三座,中间的一座名蛟桥,最高大,也最有名,传说是晋朝周处除害斩蛟的地方,现在还有"蛟桥夜月"一景。
我家住在城南,提起南门大人巷蒋家,宜兴人大概都晓得。蒋家住宅是宜兴最大的一幢房子,是我曾祖父在江西做官多年,回乡时一手建造的。合抱的栋梁柱子,还是他特地从江西选购的良材。房子一共五进,进门有门廊,两旁木架排开全副执事,包括肃静回避牌;院口有两座石马墩,三间轿厅;后面便是大厅,正中高悬匾额"诒德堂",堂后进内宅的门,题额"吾爱吾庐";往后三进住屋,一律是七开间的楼房,二进和三进之间有一个大花园,侧门通到另外一座院落,十几间平房,那是佣人的下处。
院子北角是后门,后门正对着学前巷文庙,一池泮水,上面架着石桥,宜兴文庙是庄严的学宫,也是有名的胜迹。鹅黄色的雕墙,占据了整条学前巷北,东西两端各有一座大牌坊,一额"道冠古今",一镌"德配天地"。民国以前,官民人等到此都要下马步行。
蒋家是宜兴大族,始祖汉亭侯,传至远祖世昌公,元祖敷文公,高祖凤逵公,都封赠通奉大夫,那是由于曾祖父蒋诚公的功勋治绩得来。曾祖父的事迹,《宜兴县志》上有详细的记载。
蒋诚公,字致斋,在前清咸丰初年,因为作战立功,选授江西临江府樟树镇照磨,他把地方上治理得很好。当地有一条长堤,屏障清江下乡和丰城上乡的山水。清江上乡水流壅塞,常有灾害,因此两乡乡民年年械斗,打官司,不知冤枉死了多少人命,把附近一带闹得民穷财尽。曾祖父亲自勘察河道,增筑堤闸,将争执多年的水利问题彻底解决。同时他又选拔当地的壮丁,编训团练,保卫乡土。不久广东来的太平天国军攻陷丰城,知道樟树镇的团练厉害,不敢来犯,整个地区幸获保全。后来曾祖父升任江西新淦知县。当时新淦失陷已经两年,曾祖父用水军克复县城西岸,据河扼守,乘太平军不备,渡河会合官军,一举克复新淦和临江府城,这时离他受命视事还只三个月。正要安抚地方,清廷又派后来做到两广总督的张鸣岐接替他的职务。张鸣岐刚刚抵境,谍报吉安方面有溃匪流窜,他闻讯匆忙逃走。曾祖父亲率团练五百人,迎头痛击匪军,俘虏匪徒多名,并且生擒他们的首领,余匪绕道逃走,张鸣岐这才再赶回来就任。入夜,潜伏的匪贼击杀湘军,曾祖父力促张鸣岐快去弹压查办,他不听,接连五天,被杀的湘军已达八十余人。张鸣岐惧罪,于是谎报上峰,说这事发生在他未接任前,企图把责任推到我曾祖父身上。但是湘军方面仍然据实报告,张鸣岐的谎言不攻自破。
论功行赏,曾祖父应该升任监司,可是江西巡抚派人向曾祖父示意,索取一笔贿赂,曾祖父不理,巡抚恼羞成怒,于翌年转任广东前,将曾祖父牵连在新淦大狱中,弹劾罢官。幸好沈葆桢继任江西巡抚,知道曾祖父的冤屈,替他申报复职。这以后曾祖父又做过吉水、南丰、萍乡各县的知县,明慎庶狱,以德化民。吉水白沙乡积年抗不缴纳田赋,曾祖父晓父老以大义,惩罚村妇丁壮中叫嚣捣乱的人,从此革除陋规。在南丰,当地保甲倚仗财势,交结官府,占人妻女,前任官员置之不闻不问,曾祖父把他抓来痛挞,一县为之称快。早年洋人在我国传教,神父的势力很大,凡有教民跟别人打官司,神父就遍为关说,然而曾祖父不买洋人的账,一向据理立决。凡此种种,都表现出他持正不阿、勤慎严明的作风,因此他在每一处任职,都极受民众爱戴,离任时送行的络绎不绝,连被他判过刑的也都感悟远送。
此外曾祖父更能孝友尚义,小时候高祖母生痔疮,他曾剜肉疗亲,果然奏效。他平时自奉俭约,但是对于施与助赈,却从不后人。《宜兴县志》上说,他捐助善款,先后不下万金,虽子孙亦不得而知。
曾祖父有四个儿子,我的祖父居长。祖父讳萼,字醉园,小时候聪明颖悟,从储炳焕先生读书。他随曾祖父在江西南昌任职,应书院课试,每次都得冠军,因此文名大噪。光绪二年中举人,时人认为他的才识学问不仅为诗人文人而已,又推许他的诗为迦陵以后第一人。后来他任高邮州学正,丹徒县教谕,一生清廉自守,绝口不言贫。辛亥革命,满清官吏走避一空,他把丹徒任所的礼乐器具、管钥印信一一封存,交给地方绅士典守,自己飘然回家。他的著作有《醉园诗存》廿六卷,《醉园齑臼词》一卷,《阳羡唱和集》二卷,并曾分修《宜荆县志》。
二叔祖讳彬若,字次园,工诗词,才华敏妙。光绪十二年和祖父祖母的诗词合在一起,印行了一部《爱吾庐集》,另著有《次园诗存》六卷,《替竹庵词》五卷。
三叔祖讳联庚,字弋香。他是一位读书着重实际功用的人,性格机警敏锐,光绪初年以通判职衔分发湖南,负责督审局的工作,判案每能当机立断,历任按察使都很倚重他的才能。当时湖南人上北京打官司的风气很盛,有些讼师一个人到北京可以提控二三十件案子,因此光是湖南一省的京控,一年就达三百余件。北京湖南距离遥远,交通不便,被提往北京受审的人,旅途客死、监狱瘦毙的不计其数。三叔祖为了改良风气,革除苛政,力请巡抚卞宝第下令重案仍由省鞫,一般案件则请巡抚亲自审断。这样一来,湖南的京控案件,立刻便减少到每年不及十起。
三叔祖在湖南做了二十年的官,先后任过桂阳知县,凤凰厅同知,湘潭知县,所到之处,政绩昭彰。凤凰厅的民众为他立长生牌位,祀在当地的傅公祠里。他对于审案断狱,最具特长,湘西一带流传着许多他昭雪冤屈的传奇性故事。宁远有某甲和某乙有世仇,某乙将铜便顶和带钩秘密埋藏在附近山谷,某甲耕田掘了出来。乙便诳称是他康熙年间的远祖某生员的殉葬之物,因此控告某甲盗坟。按照清律,盗坟要判死刑。当地知县刑逼某甲认了罪,案子送到三叔祖处,他根据《学政全书》,指出便顶服制是在雍正朝代才有的,康熙年间根本就没有这种东西,揭穿了某乙的谎话,同时也救了某甲的一条性命。在武陵县,有两家人先争田后来控告谋杀,甲的田契是康熙年间发给的,乙的田契则发于雍正朝,知县把田地判给乙,不久甲再控告乙谋杀了他的儿子,知县用刑,将乙屈打成招。三叔祖审理这桩案子,他立刻指出两次断狱全属错误,因为根据《赋役全书》,雍正年间田契已改为印纸,所以断定乙的田契伪造;此外甲控乙将他儿子强按水中淹死,三叔祖一查那孩子身上并无撑拒捆缚的痕迹,同时水塘距离乙家很近,他认为谋杀仇人之子,决不会引到自家附近。于是他审定这死尸不是甲的儿子,而是他人自溺,其结果,竟然完全正确。
三叔祖晚年宦途不很满意,后来又罢了官,因为没有钱,回不了家乡,死在湖南,连殓葬的费用都筹不出来。
祖母储慧,字啸凰,是祖父业师储炳焕先生的女儿,自幼读书,深明大义,闺中喜爱作诗,时有佳句。二十岁嫁给我的祖父,两人都善吟咏,志趣相投,夫妻感情弥笃。我家虽然是世家,但守寒素风,崇尚节俭。祖母和二叔祖母举凡刀匕、井臼、针线诸事都要亲自操作,所以《宜兴县志》列她为才淑第二位,但却说她持家有健妇名,事亲更有孝妇声。
她督促伯父、父亲的学业非常勤恳。伯父、父亲读书读到深夜,倦极想睡,她就念几首诗词,吩咐他们写下,她并且说:"我倒不是自己不会写,而是想叫你们多认识些文字的用法,久而久之,将来自己做诗做文章,就不觉得难了。"我伯父九岁能诗,便是祖母亲授。
后来曾祖母因为久病不愈,两腿瘫痪,随时需要人扶持侍候,祖母的身体虽好,毕竟日夜辛勤,过于劳瘁,她逝世时只有五十七岁。祖父敬重她的贤孝,写了将近一百首悼亡诗,祖母自己则有《哦月楼诗存》三卷刊布于世。祖母逝世以后,祖父因为伉俪情深,始终没有续弦,仅在六十三岁时娶了一位苏州籍姨太太,负责照料他的生活起居。
祖父生两子两女,伯父南笙公讳兆兰,在晚清至民初的词坛上,颇负声名,存有《青蕤庵诗词集》,这里录下他的词二首:
蝶恋花
忆昔儿家楼上住,邂逅君来,楼下开朱户。巫峡峰高云不渡,声声步屡关心数。
众里相逢频笑语,道是无情,心比秋莲苦。可奈今生缘已误,明珠和泪还君去。
记得仙源同饮宴,手酌琼浆,含笑殷勤劝。博墓欢娱嫌夜短,灯前媚眼频流眄。
别后思量千万遍。今日重逢。翻等寻常看。一缕情丝双婉转,来生愿作同功茧。
两位姑母,长姑因为祖母逝世,决心不嫁,奉侍祖父。次姑则嫔嫁同县的任氏。
祖父自光绪三年侍同曾祖父返籍,八年任高邮州学正,不久又升迁镇江府教授,他到高邮,父亲侍他同行。那时父亲(蒋梅笙)已经十二岁,由于襁褓逃难时受过风寒仆跌,身体稍弱,但他勤于攻读,文章琅琅上口,而且就在那时,已经开始抄存诗稿。
父亲在光绪十四年再回故乡,当时宜兴知县万肖园先生对他的学问非常赏识,他曾应全县士子考试,获得第一名。万肖园先生从此亲授学问,指示治学门径和书家运笔的方法,甚至从他的薪水中给予奖励。二十五岁,初应科举考试,县试和院试都是第一,后来又从古文大家上元颐石公先生习业,曾把《韩昌黎全集》熟读六七遍,从此学业猛进。乙巳岁试再考一等第一,然而就在那年满清政府废除科举,父亲从此断了做官的念头。兴办学校,从事著述,到七十二岁逝世为止,他为学术教育工作尽瘁四十余年。
光绪十六年,父亲二十岁,和我的母亲戴清波女士结婚。
母亲系出名门。外祖父戴裕源先生,字鉴泉,宜兴画溪里人,咸丰已未科举人,同治辛未大挑,选为广东知县,先后权知澄海、新会县事,他是一位能吏。
他当澄海知县的时候,当地风俗,有所谓降童,说是神降其身,大说"神话",迷惑民众,其实是无赖之徒跟庙祝串通,他们叫民众张灯结彩,扮演戏文,不从的话,就会发生疫疠,因此家家户户焚香捐钱,年年轰动全城,劳民伤财。外祖父明知这是无聊的迷信,派人把降童抓来,重重地打板子,他果然说出了个中秘密,从此把这迷信风俗全面禁绝。
同治甲戌年,日本人攻占台湾,兵船窥伺广东海口,外祖父因为澄海是潮州门户,乃在崎绿海旁建筑炮台,以备大敌,闽粤的方面大吏赞叹这位江南书生居然懂得兵法。他做新会知县,当地有陈、林二族,都是住在海边捕鱼为生的,姓林的有钱,姓陈的穷,林家侵占了陈家几十里海界,官司打了许多年,换了几位知县都不能决断。外祖父亲到现场勘察,利用县里的史乘参证土名,为他们立界,并且嘱令他们今后互不相侵。早年广东民间风气好械斗,遇有讼事官府不能公平裁判,就聚众互相争杀。外祖父所到之处,械斗总是无形地消灭,那是他公正严明,民众翕服的关系。某次澄海有同村的两族,突然反目生仇;两族建起栅栏,筑就炮台,用大炮往返轰击。外祖父听到消息,立刻邀同营将,各乘一艘炮艇,轻装简从,驶往制止。没有料到两族把关的人不但不加理会,反而发炮吓阻。外祖父屹立不动,厉声呵责他们大胆狂妄,同时晓谕他们:求福求祸,就在一念之间。苦口婆心地说服了他们。再进村一看,却只剩下一些白发老翁,问起话来,都说对方的不是。又到对方据守的前村,情形依然如此,仅有一个壮汉,挺身而出,侃侃争辩。外祖父说:"只怕你就是罪魁祸首吧?"转脸喝令两个衙役,把他捉住。然后他向营将说:"给我两把钢刀!"营将把钢刀递给外祖父,他再吩咐衙役说:"路上如果出事,你们给我立刻杀掉这个人,否则的话,我就砍你们的脑袋!"
当时的气氛十分紧张,外祖父押解壮汉刚一出门,四周立刻涌出无数壮丁,把外祖父一行团团围住,叫嚣暴跳,扑过前来要夺下那个壮汉。衙役奉命正要挥刀,那壮汉连声大叫,制止他的手下不可造次,然后他自己跪在地上向外祖父磕头,请求饶他一死,暴乱的民众也都成排地跪下,外祖父方才命令他们从此息争,把军械缴出来全部投入海中。两门互击的大炮,便载在炮艇上带回县城,结束了这场大规模的械斗。
外祖父急流勇退,年纪不到五十岁便辞官回乡,优游林泉。他离任时,县民怀念他的治绩,攀住他坐骑的辔勒不放,希望他能够继续留任。
他在宜兴家乡安享余年,因为家境富足,门第又高,晚境过得十分闲适自在。他也喜欢做诗,和我祖父是时相唱和的诗友。
【蒋碧微(1899-1978),江苏宜兴人,原名棠珍,字书楣。13岁时由父母做主,与苏州查家公子查紫含订婚。17岁时,传闻查紫含企图考试作弊,伤心悔恨。同常来家中的徐悲鸿一见倾心,1917年一起私奔日本。1919年徐悲鸿获得官费留学资格,两人一起赴法国。1921年同富家公子张道藩相识,张道藩表达爱意,为蒋碧微拒绝。由于官费时断时续,蒋碧微与徐悲鸿长期生活困顿,加之徐悲鸿的疏于照顾,蒋碧微对徐悲鸿有了心理隔阂。徐悲鸿、蒋碧微在欧洲生活难以为继,1927年先后回国。回国后,徐悲鸿声誉鹊起,但由于两人的政治倾向、生活观念的歧异、徐悲鸿与孙多慈的绯闻,两人感情逐渐破裂,蒋碧微开始了同国民党要员张道藩的热恋,成为了张道藩的情人。此后徐悲鸿不为蒋碧微所见谅,长期在外飘荡,并与廖靖文结识。1945年徐、蒋离婚,徐以100幅画作和40幅古画(金钱若干)作为补偿,儿子徐伯阳与女儿徐静斐为蒋碧微抚养。1946年1月,徐悲鸿、廖靖文结婚。1948年徐悲鸿与夫人拒绝随国民党政权南迁。1953年,徐悲鸿病逝于北京。解放前夕,徐伯阳、徐静斐先后离开蒋碧微,投入了革命的阵营。1949年,蒋碧微与张道藩同赴台湾,1952年张道藩任"立法院院长"。到台湾后,张道藩将妻子与女儿安置于澳洲,与蒋碧微同居一室,但蒋碧微不能与张道藩同出于公众场所。此后两人感情逐渐平淡,难以挽回。1959年,张道藩接回妻女,蒋碧微与张道藩分离。1968年张道藩死于台湾。1978年蒋碧薇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