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年中条山战役,国军上将自戕殉国,一农民冒险将遗体埋在荒地里
发布时间:2025-07-09 20:57 浏览量:1
1988年5月, 家住河北省邯郸市的唐迦音女士收到一封来自山西省夏县的信,这封信是寄给她已故父亲唐伯华的。
据信件所述,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中条山战役中,张永新老人曾参与安葬了以身殉国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唐淮源,并知晓将军遗骨的具体安葬地点。
40多年来,终于有了将军遗骸的消息, 唐家上下顿时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 似乎时间又被拉回到那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
唐淮源
唐淮源, 字佛川, 1886年出生于云南省江川县翠峰乡麻栗园村。
小山村掩映于山林之中,风景极好。可是因无田少地,村民们只能冬春靠砍柴卖柴,夏秋靠打猎为生。
唐淮源未满周岁, 父亲就撒手而去, 留下母子俩相依为命,住在两间茅草屋里。在“外无叔伯之亲, 内无斗米之蓄”的情况下, 只有靠出外帮人干活度日。
到了读书的年龄,母亲没有钱供他上学。唐淮源常常跟随主人家的小孩去私塾。他偷偷地在外面听在外面看。
时间一长,最终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让他背书,谁知他竟然比里面的学生背的还熟。老师了解到他家庭贫困,于是不收学费让他进私塾读书。
1909年,天资聪明,勤奋好学的唐淮源考入云南讲武堂。求学时期,他秉性敦厚,治学勤勉,在同学间声誉颇佳,与朱德及同乡金汉鼎等人情谊深厚,结下了金兰之好。
在学校,受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唐淮源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云南扩充新军后, 队伍缺少军官。唐淮源与朱德、金汉鼎等在1911年11月提前毕业, 分配到滇军担任排长。
他作战勇敢, 机智多谋, 深得上级的赏识, 几年的时间便当上了滇军的营长。北伐结束后,又被任命为中央军校南昌分校教育长。
在参与对苏区的军事围剿行动期间,唐淮源因与朱德存在结义兄弟的情谊,同时出于保全自身部队实力的考虑,对蒋介石下达的作战指令采取了执行不力的态度。
蒋介石对此有所察觉。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唐淮源并未得到蒋介石的信任与重要任命。西安事变发生时,唐淮源同样遭到东北军扣押。事变和平解决后,他奉命率领所部前往河南驻地进行训练。
唐淮源出身贫寒, 由一个农村的苦娃成长为一名将军, 自知生活不易。他爱兵如子, 逢年过节, 犒劳部属, 深受官兵爱戴。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 唐淮源率部进入入山西抗战。在山西省阳泉火车站,他和朱德再次相遇。两人共叙兄弟之情后,分赴抗战前线。
在高碑店、易水等地的对日作战中,唐淮原身先士卒, 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 迟滞日军南下的速度。
1937年秋, 娘子关保卫战。唐淮源率部在旧关阵地上与日军鏖战了十四昼夜, 将士们愈战愈勇, 予日军以沉重打击。
1938年, 蒋介石调整军事部署,命唐淮源第三军转入中条山, 保卫黄河要地,阻止日军西渡黄河。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山西各主要关隘的失守,中条山的战略地位愈加重要。如果日军占领了中条山,就可以西渡黄河,进犯陕西和西北。
中条山地区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关系国家安危之要地”。
日军为了拿下中条山,几年之中, 发动了十一次大规模的进攻, 都被唐淮源第三军和友军一起将其击退。
恼羞成怒的日军称中条山为“盲肠”。唐淮源也因作战有功,被晋升为第3军中将军长。
为了发动当地老百姓,他经常走访乡亲们,讲解抗日救国的道理。他还要求部队,不准欺负老百姓,借东西要归还。
在民间,唐淮源军长被百姓们亲切地尊称为“唐菩萨”。
1939年4月,唐军长的母亲不幸病故。但当时正值战事吃紧,他无暇抽身返乡料理丧事。蒋介石闻讯后,特题赠“岳欧懿范”的挽词以示褒扬。
直到几个月后,唐淮源才有机会赶回家乡为母奔丧。距离村子还有半里多之地时, 他下车步行入村。期间他还特意看望自己的私塾老师,没有老师当年教诲, 也许就没有他的今天。
办完母亲丧事, 唐淮源急忙赶回中条山,构筑工事,巩固防线。
1941年春, 日军为彻底消灭中条山根据地的抗日军队, 制定了年度1号作战计划。
对于这次作战,日军从江西和江苏调集兵力,还调关东军第7飞行团参战,共二十余万精锐部队。
唐淮源第3军隶属于卫立煌第一战区,然此时的卫立煌因跟老蒋赌气,利用去重庆述职的机会,借故请假留在峨眉山没有回来。直到战斗打响,他才匆忙赶回。
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日军兵分四路,从东南西北“以钳形并进,中央突破之方式”,向中条山进攻。
战区主官缺位,敌人来势汹汹,多部仓促应变,分别与各路日军交战,中条山战役打响。
面对日军的进攻,我军官兵士气高昂,进行了顽强阻击。战斗打响之际,唐淮源即指挥第12师与新编第27师紧密配合,成功遏制了敌人的首轮猛攻。
唐淮源亲自在前线督战,不断鼓励士兵沉着应战,奋勇杀敌。面对日军进攻,将士们多次展开白刃肉搏战,杀得日军横尸遍野,自身伤亡也很大。
由于日军摧毁了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通讯联络大都中断,守军只能各自为战。
当天我军前沿阵地即被敌军攻破数处, 双方战线形成犬牙交错之状。
7日下午,日军集中山炮火力,向唐淮源第3军和友军结合部位猛攻。8日夜晚, 日军先头部队7000人南下进犯第3军军部。
军长唐淮源率部转移。这时,日军已经攻占五福涧渡口,南渡黄河已经不可能,只有背水一战。
唐淮源
12日,在尖山战场,唐淮源将军及其部队被日军围困。他毅然对官兵表示:“当前处境极其险恶。为了国家与民族的大义,为了保全军人的人格,我决心已定:不成功,则成仁!”
唐淮源组织数次冲击,都没有成功。他站在山顶上环顾,顿起绝望之感,掏出小手枪,自戕殉国。
副官和卫士赶紧冲过来,这位身经百战的抗日名将英勇地倒在中条山上。
卫士们用军毯将军长的遗体包裹起来,小心翼翼地用土掩盖,并做了记号。有几名卫士九死一生,冲出重围,来到夏县郭李庄。
这时战斗基本结束,疏散躲避的乡亲们三三两两回到家中。卫士找到张永新等村民,拿出身上的钱,希望老乡能把军长遗体运回来,再买棺木安葬,千万不能让日军找到。
张永新和乡亲们,对唐军长为国捐躯,痛苦流泪。后来,张永新和乡亲们把将军遗体找回来,安葬在非常不起眼的一块荒地里。
唐淮源之死, 在抗战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被追晋为陆军上将。
1989年,将军遗骸火化后被护送回江川,牺牲49年后的唐淮源将军又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后人将永远缅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