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忠海 60 长征最后到达陕甘宁时,二方面军就剩下二十几名女同志了
发布时间:2025-07-13 15:42 浏览量:1
长征中的女战士
“长征”的说法,是在长征后期叫开的。最初对长 征,说法是各不一样。
有时讲:要到何处、何处开辟 新的苏区,路程一定很长、很长;有时讲,要北上抗 日,途中一定很艰苦、很艰苦;如此等等。
后来,我 们长征走到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朱德在大会上说: “我们长征走到这里,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从此,“长 征”这个词儿,才固定下来。
实际上,对于以战略转 移为定性语的长途行军,经历了各个不同时期的战斗, 建立了各个不同地点的根据地等等,只有“长征”这 个词,才能概括整个长征的过程,这是再准确不过了, 自然很快就叫开了。
但是,不管长征走到哪里,有一个共识是不变的。 那就是女同志跟着部队行军打仗,总有许多不便。
因 此,每次部队出发前,说服动员女同志留在后方、坚 持革命,都是一项让首长们挠头的事情。这些女同志, 虽然也懂得革命道理,也了解部队行动的规律,可还 是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跟随部队行动。
理由好几条:妇女解放啦,男女平等啦;男同志能做到的,女同志 也一定能做得到啦……
我们为什么不主张妇女随军行动呢?
一方面,这 些女同志都是旧社会过来的,都缠过小脚,走路扭扭 的。参加革命后,虽然把小脚放开了,但因为裹小脚 一般都受过脚骨损伤。即使成了“改足派”,行军打仗 还是不如男同志方便;另一方面,女同志和男同志一 起行军,尤其急行军时,连大小便都不方便。近了不 行,远了又赶不上自己的队伍。这是一个最现实的平 常事儿,别的不方便,就更不用说了。
加之,女同志 的工作,如医院的护士啦,被服厂的工人啦,电台的 译电员啦,等等,都是后勤工作,本来就该留在后方。 诸多原因,还是说服她们不随部队行军为好。
这些道理,她们也都懂。经过动员后,只得答应 留下坚持斗争。而实际上却往往另有打算。等部队出 发后,她们化了装走小路,暗地里跟着部队。
直到离 根据地已经很远了,她们才找到首长,坚决要求跟着 部队走。首长只好说:你们行军跟不上怎么办?她们 便振振有词回答:你说我们跟不上部队,我们这不是 跟上来了吗?这些天不是证明吗? ……
首长一听,真没有合适的话对付她们。又想,确 实离根据地太远了,若让她们回去,困难一定很多, 危险性也太大,只好允许她们归队。
这样一来,长征中的女同志, 一开始就哗啦啦有了好几百人,时时能听到她们嘻嘻哈哈的笑声。
但是,随着部队长征的继续,困难一个接一个地 来了。每日行军,都在百十里左右,急行军时走过一 天一百五十多里。在这种情况下,少走一里,就有掉 队危险。而在雪山、草地掉队,就等于死亡。
所以, 她们不得不拼着命追赶队伍。为了“不方便”问题, 她们甚至很少喝水。跑步前进时,小脚更是难以跟上。 夜晚急行军,自己跟不上,别人又看不见。疲劳极了 一旦坐下,那就别想再追上了。很多女同志,都是在 这种情况下掉队、或者牺牲了。
有一次,为了赶到敌 人前面战斗,我们一天一夜急行军二百四十里。男同 志有作战任务,顾不得照顾她们了。这一天女同志掉 队最多,有100多人。事后,我们心情都很难过。她 们还没有达到目的地,就同我们永别了。
就像大浪淘沙,到了爬雪山、过草地时,几百个 女同志,只剩下几十个人了。到此,我们谁也不忍心 再让她们掉队了。
甘孜会师,我们看到红四方面军有那么多的女战 士,据说有8000余名,大部分为十六七岁的川北农村 姑娘,年龄最小仅9岁,在文艺队。她们分布面很广, 除了妇女独立团外,供给部、医院、剧团以及各军洗 衣队中,都有大量的女战士。承担着修路架桥、运输筹粮、看护伤员、宣传演剧等繁重任务。
由此而感,我们在后来的长征路上,更加爱护女 同志。
只要看到她们有困难,所有的人都齐心协力帮 助解决。走不动时,有男同志帮助她们扛东西;战斗 激烈时,有男同志背着她们跑;首长的马让给她们骑, 都是常事儿。
四方面军女同志川北人多,许多是不裹 脚的,因此,显得比我们的女战士更为泼辣。我二方 面军的女同志,家乡大都在湘赣南方一带,都裹过脚, 但仍然显示出了令我们感到敬佩的坚强。
长征中的困难是罕见的。记得在过金沙江时,女 战士们面对汹涌的大江毫无惧色,她们把药箱捆在身 上,一趟又一趟指挥着把伤病员、马匹和医药器材等, 全部运到了对岸;爬雪山,过草地,和男同志一样吃 野草树皮;长征途中,女同志还要克服特殊的生理困 难。来月经时,找不到一张纸、一块布,只能任经血 从裤管往下流。饥寒潮湿和过度疲劳,使许多女同志 经期紊乱,甚至闭了经,从此终身不育。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红军总政治部宣传干事李伯钊,就是行军,她也是边走边唱边舞,鼓舞战士们的 士气,成为战士衷心爱戴的“歌舞明星”。
李伯钊在苏 联留过学,阶级觉悟也不同一般。1936年6月底,红 二方面军到达川康地区,她向我们二方面军的领导人 任弼时、贺龙、关向应汇报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情况。然后,又随红二方面军“三过”草地①。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一座伟大的丰碑。长征中各路 巾帼英雄以坚强的革命毅力、乐观的战斗情绪、无私 的献身精神,为中国妇女树立了学习楷模,赢得了世 界进步人士的钦佩与敬仰。
长征最后到达陕甘宁边区 时,我二方面军就剩下二十几名女同志了。用她们的 说法是:为了砸烂旧社会、建立新中国,要“斧头劈 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我们打心眼里佩服这 些,不让须眉、有刚强毅力的女同志。
①李伯钊在四方面军曾经两次过草地。图为新中国成立后,参 加长征的部分女同志在北京合影;李伯钊(二排右2)。
重伤员用鲜血奏响走出草地战斗序曲
1936年秋末,我红十五团快要走出草地时,大小 打了几仗。守腊子口战斗,被鲁大昌包围,是红三师 解的围;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次守桥战斗。
当时,我奉师部命令,带六个连守护一座桥,以 保障后续部队顺利通过。这座桥位据要冲,在腊子口 附近。前卫部队与“马家军”、鲁大昌所部,为争夺这 座桥,曾牺牲不少同志。守桥这一战,是红军走出草 地,又要开始打大仗、打恶仗的战斗序曲;击碎了蒋 介石调兵遣将,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在大草 地的梦想。
接防不到一小时,战斗便打响了,形势对我非常 不利。
其一 :前面的部队走远了,后续部队还没到;
其二:我带的六个连,说是六个连,其实每个连因过 草地减员,人数还不及一个排,又处于长期饥寒交迫 之中;
其三:桥前几个山头,已被敌人占领。敌人居 高临下,以半包围的攻势向我发起猛烈进攻。
几个回合,桥前几个阵地就陆续被敌人占领,包 围圈越来越小了。
这时,我下令集中火力,死守桥头堡,以等候后 续部队的接应,并命令受重伤的战士们,马上撤出阵 地,设法找大部队。留下的战士们则表示,就是战死 到最后 一 人,也要死守桥头阵地。
战斗越打越激烈。敌众我寡十万火急之中,桥后 一个小山头,突然响起了密集枪声;很快,另一个山 头也响起枪声。
好哇!背后打响了!
我以为是红六师 赶到了,没有多想主力部队为何来得如此迅速?
救兵 如救驾,这枪声立即扭转了战斗不利局面,使守桥战 士士气大增,愈打愈勇。
就这样,敌我双方争夺战,持续了将近 一 小时。 突然,敌人枪声停止了,怎么回事?
哦!是我军后续部队赶到了。敌人吓得慌慌忙忙 撤退了。
这时我才想起,既然后续部队才赶到,那么,刚 才两个小山头的枪声,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那是我命令撤出战斗的二十几名伤病员, 也参与了战斗。他们离开阵地后,听到桥头枪声越来 越紧,都不由自主地站住了 … …
当时,我命令腿部受重伤的一营陈教导员,带着 二十几名重伤员撤出阵地。要他们互相搀扶、追赶部队、以防万一。
而陈教导员他们实际没有走远。他们 知道守桥部队只剩下100多人了,不能这个时候离开 战友。同时,他们还感到自己的伤势,是不可能与主 力红军同出草地了。不如留下继续战斗,对守桥部队 还有所帮助。
再则,即使组织为他们安排地方留下治 伤,但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也是生死难料、凶多吉 少。都是死,还不如死在战场上。
因此,大家异口同 声,坚决留下守阵地,为革命尽最后一点力。他们是 抱着必死念头,与敌人做殊死战斗的。在即将走出草 地尽头的时候,他们也是以这种方式牺牲的。
陈教导员把二十多名重伤员,分成了两个分队, 他因腿伤行走困难,亲自率领一个分队,就近占领一 个山头;另一个分队由一连鲁连长率领,带着腿脚没 伤的占领附近一个小山头,以便战斗打响,相互火力 支援。防止敌人从后面包围我守桥部队。
不出所料,刚刚布置妥当,敌人就从山上下来两 个连兵力,企图从背后向我桥头堡进攻。伤病员此时 在两个山头,先后开火,只打得敌人晕头转向,前进 不得、后退不得。恼羞成怒的敌人,不再向我桥头堡 进攻,转而向伤员们的山头发起进攻,无形减轻了桥 头堡压力。伤病员们的伤亡在不断增多,陈指导员肺 部也中弹了,但头脑清醒,继续指挥着战斗。
在我们的顽强阻击下,敌人既没有夺取伤病员的阵地,也没有机会向我桥头堡再靠近 一 步。
后续部队红六师听到枪声后,一个团跑步前来增 援,敌人在山上看到我军增援部队赶来,纷纷向山下 撤退,我才知道,在我们背后作战的,是这批重伤员。
这次战斗,伤员们占据了两个小山头,与我们桥 头阵地形成犄角之势,保证了战斗胜利。如果没有他 们,桥头阵地能否保住就很难说了。这些伤病员,大 部分牺牲在这场战斗,一营陈教导员也牺牲了。他 们永远留在了大草地。红军这种互相帮助、同舟共济 的事,是说不尽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红军队伍 里,处处感受到这种感情。
红军伤病员用鲜血,奏响了我军走出草地第一个 战斗序曲。
走出草地的欢乐
快走出草地那几天,逐渐有了牧场和游牧人家, 部队可以找点东西来吃,条件一天一天好起来。8月 中旬,红二方面军到达草地边缘的包座,而后翻过腊 子口,进入甘肃南部。我们终于战胜了饥饿、战胜了 死亡、战胜了大草地!
腊子口是岷县的高峰,也是川甘两省的天险门户。 这一天险是由国民党新编第十四师鲁大昌部控制。鲁 大昌用三个团兵力扼守在这里,凭借腊子口天险,企 图堵截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
队伍还没到腊子口,毛毛细雨就下个不停,指战 员们的衣服都湿透了。大家见到疏疏落落的村庄和隐 隐约约闪现在云雾之中的腊子口,高兴地谈笑开了。 有的说:“又到了有人烟的地方了,听说翻过这座山,离陕北就近了,咱们可要打起精神来!”
还有的说: “听说腊子口很高,站在山顶,也许就看到陕北了!” 大家说笑着,加快了脚步。
来到腊子口山脚下,抬头一看,果然名不虚传:
腊子口像一堵高不见顶的巨墙,直插云霄,山势陡峭 险峻,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像是一条天上挂下来的 彩练,蜿蜒曲折,盘旋于群峰之间……
隘口之处不过 30米,中间是腊子河流,过去后就是我们向往的甘南 开阔地带了。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天险门 户啊!
老大哥红一方面军,1935年长征,曾在腊子口 打了一个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更为它增添几分神秘 色彩。遗憾的是,等到我们过腊子口,打仗轮不到我 们了。走在前面的四方面军,为打开 腊子口天险,已经 和鲁大昌部打了几 仗,击溃敌人一个 团。而我们在后面 也只是和小股骑兵 “ 小 打 小 闹 ” 几 次 ,基本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斗。大家心里充满着对陕北的憧憬,劲头儿很足,一个个奋力向山 顶 攀 登 。
陇南金秋,天高气爽。1936年9月1日,贺龙率 二军团越过天险腊子口,到达岷山脚下的甘肃岷县哈 达铺。标志着我们终于走出了草地全程。
哈达铺是一个汉回聚居区,到处卖一种叫锅盔的 面食。我们高兴得不得了,买了回去,请司务长做面 食吃。结果南方人不会做,就把白面扔到开水锅里煮 了满满一锅,让大家敞开了肚皮吃。那时,不懂得长 时间饥饿,不能吃得太饱,有的同志就敞开肚皮吃, 结果“饱”死了。
都知道有饿死的,第一次知道还有 “饱”死的。卫生部同志赶紧做这方面工作:“刚刚走 出草地,红军的胃肠因为长期饥饿,就像‘纸’那样 薄,千万不能吃饱。只吃五分饱就可以了……”
这个 事情,是走出草地后快乐中的不快乐的事。
在哈达铺古朴的小街上,到处摆着锅盔、小麦、 糜子、肉类等货摊。
贺龙一到哈达铺,马上就把供给 部的同志喊来,说:“快!赶快找头骡子驮上炒面,沿 着原路往回走!我派一个骑兵侦察连配合你们,务必 要把掉在草地里的战友接回来!”
供给部立刻照办,在 草地里寻找了几天几夜,结果营救回来一百多名阶级 弟兄。这些同志们说:“我们的命,是贺老总拣回来 的。”
贺老总的心里,永远都装着战士们。
记得还有几 天路程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党外人士周素园先生,终于体力不支,昏倒在担架上。供给部长告诉贺龙, 牲口都杀完了,现在连草根都很难挖到,有时要走十 几里才能找到野菜。目前,行军速度已降到最低,每 天走不了二三十里,大量时间都用在找吃的上了。
为了渡过难关,贺龙决定杀掉最心爱的枣红马。 听说贺龙杀马,警卫战士们都哭了,谁也不愿动手杀 马。贺龙终于下决心自己杀马。随着一声枪响,枣红 马倒在血泊中!马肉很快被分到各个伙食单位 ……
贺龙就是这样,用言传身教,在红二方面军带出 一大批能打胜仗、爱护士兵的模范干部,从而使全军 从上至下团结一致,成为一个特别能战斗的红军部队。
为什么贺龙一声令下,指战员们就是上刀山、下火海, 也在所不惜?
我想,除了共同的共产主义信念外,还 与贺龙的人格魅力,及他对战士们这种博大的爱,都 息息相关。从而积累、焕发出了巨大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