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保”背后的故事2 从卿大夫到祈雨神
发布时间:2025-07-17 03:42 浏览量:1
国保档案
【窦大夫祠 】
窦大夫祠名列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位于太原市西北25公里处的上兰镇,始建年代不详,历史上有烈石神祠、英济侯祠和窦大夫祠三种称谓,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字鸣犊)而建的祭祀建筑,也是历代地方守臣及民间百姓的祈雨场所。祠占地面积4428平方米,宋元丰八年(1085)八月二十四,汾水涨溢,窦大夫祠遂易今址,元初重修,明清续修,其中献亭、大殿均为元代遗构。祠外西北部为寒泉遗址,东部为保宁寺、观音阁和赵公馆等建筑。
在太原二龙山脚下的窦大夫祠,曾经藏有一处令人称赞的美景:两山相隔之间,一泓清泉从山涧飞泻而出汇入汾河。奔涌的汾水,连同两岸大片的翠绿与绵延不绝的悬崖、怪石一起,共同构成了一幅如巨龙吐水般雄伟壮观的神奇画卷。而更为奇特的是,即使是盛夏时节,将手伸入山泉当中,也有丝丝寒意袭来……
这便是太原市古晋阳八景之一的“烈石寒泉”。相传,这一盛景与窦犨有着密切关系。面对如此美景,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自然是少不了一番诗情画意。唐代诗人李频的《游烈石》一诗就曾描述过此情此景:
游访曾经驻马看,窦犨遗像在林峦。
泉分石洞千条碧,人在玉壶六月寒。
我们如今所看到的窦大夫祠,是元代至元三年(1266)所重建,后世不断修缮的结果。站在窦大夫祠旁放眼远眺,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结合,仍能够让游人一窥古人的那份情致。
窦犨,春秋晚期晋国大夫,生前已然是颇具名望的贤士。“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所言,在交代了作为晋国“六卿”之一的赵简子与窦犨、舜华二人之间的关系之外,又使得窦犨身故的原因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窦犨、舜华二人既然是赵简子的得力手下,为何赵简子不惜承担谋害贤臣的罪名,也要急于除去二人呢?
晋文公时,军队被划分为上、中、下三军,并各有正、亚二卿统领,大夫则位列卿之下。而到了春秋晚期赵简子时期,原本协助国君的六卿职位成为了世家大族争夺的目标。在彼此之间的厮杀与兼并下,到了晋侯平公元年(前557),晋国事实上已被韩、赵、魏、范、中行、智六卿瓜分。后来,以妄图改立新君的范、中行氏为一方和以韩、赵、魏、智为另一方之间的,时间跨度长达七八年的内乱,最终以范吉射、中行寅逃往齐国而告一段落。而春秋末期,赵氏抵御智氏、韩氏、魏氏的晋阳之战,最终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历史新局面。
赵简子当时在六卿中实力最为雄厚。相传,窦犨虽是赵简子的手下,但崇尚“礼治”的他,对“虽为晋卿,实专晋权”,乃至意图僭越、取晋王室而代之的赵简子抱有不满。“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人之化也,何日之有!”《国语·晋语九》中,窦犨以范、中行氏最终结局作为两人“变与不变”的回答,既是对范、中行氏从六卿落得背井离乡结局的讽刺,也是对赵简子僭越行为的劝阻。
为了除去成就霸业道路上的“绊脚石”,赵简子命令窦犨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开渠引泉,来缓解当地严重的旱情,否则将会有严厉的惩罚。尽管窦犨带人日夜开凿,却仍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完工。为了不连累别人,自知难逃罪责的窦犨拔剑自刎而死。传说中,这位贤大夫的高尚品质感动了山神。在山神的神力下,泉水从山石中自行流出,让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
“鸟兽对于不仁义的行为尚且知道要避开,更何况是我呢?”本有着投奔赵简子想法的孔子,在发出如此感慨之后,毅然调转车头离开。1959年郭沫若先生的《访窦大夫祠》一诗中,就使用了孔子因赵简子谋害窦犨而驱车返回的典故:
孔子回车处,驱车尔却来。
古祠为今用,遗像尚崔巍。
烈石寒泉洁,危崖峭壁裁。
澄清汾水日,一镜峡中开。
与传说中不同,史实中对此的描述颇具争议。赵简子对于窦犨的加害,不排除存在窦犨、舜华二人背叛赵简子,或赵简子意图兼并窦犨的可能性。在范、中行之乱中,作为主要进攻一方的赵氏在围困朝歌时,由于范氏对城池的长期经营,朝歌城坚粮足。加之范氏与晋国以外的势力交往密切,此时久攻不下的赵国自身也陷入了一定的危机当中。
除此之外,窦犨的封地相传位于古狼孟邑(今太原阳曲县一带),而赵简子的封地则位于晋阳邑(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一带)。此时的赵简子虽为“六卿”之一,却也远未能够在与其他世家大族的争夺中能够稳操胜券。“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赵简子对于窦犨的势力兼并,或许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而无论是哪种原因,这位在传说当中具有美好品质与坦荡胸怀的贤明的窦大夫,成为了后世历代人们所赞赏与传颂的对象。而其与烈石寒泉间特殊的联系,以及在后世官员与百姓的共同推崇下,窦犨完成了从一个凡人到祈雨之神的转变。
“山西地瘠山多,风高天冷,十年中旱常八九。” 清道光《阳曲县志》对山西地理气候的记述,让带有神话色彩的相关风物传说多出了几分可信之处。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与不断增加的人口与耕地,使得当地民众因为旱灾的出现而头疼不已。对于因烈石山(今二龙山)阻隔而难以调运粮食的当地人来说,当地水资源的多少,将直接关系着庄稼的收成如何。作为治水长官的窦犨自然受到了当地民众的爱戴。“生而英,灵死而济物”,也许宋大观元年(1107),宋徽宗对窦犨“英济侯”的追封,也来源于对水资源的需要。
在窦大夫祠正殿的两侧,存有历代遗留的石碑。刻于金大定二年(1162)的《英济侯感应记》原碑已不存,但碑记的内容却在《阳曲县志》中保留了下来。根据碑记可以得知,宋金甚至更早时,窦大夫祠就已经成为当地官员以及百姓求雨的场所。
并州新闻 曹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