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铁骨VS吴韵柔肠,“东坡德比”即将开战!
发布时间:2025-07-17 22:39 浏览量:1
2025年7月20日,“苏超”第七轮常州队与徐州队的比赛将在常州奥体中心体育场敲响战鼓。徐州和常州,一个是雄浑豪迈的汉文化发源地,一个是婉约灵动的吴文化发源地,两座城市气质虽迥然不同,但有这样一个人,在徐州和常州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了共同的一抹亮色,他,就是苏轼。
徐州和常州,都有苏轼留下的痕迹。
千年之后,常州跟东坡有关的遗存包括藤花旧馆、舣舟亭等地。始建于南宋的舣舟亭,是常州百姓为纪念苏东坡在此泊舟而建的。一生颠沛的他对常州情有所钟,苏东坡一生14次来到或经过常州,也在常州度过了坎坷一生中最后的48天。
而在徐州,苏轼虽任职仅两年,却给徐州留下了浓墨重彩。黄楼、快哉亭、户部山、戏马台、云龙山、云龙湖……在徐州今天这条南北历史文化轴“彭城七里”上,到处都有苏轼的屐履和美文。
苏轼一生,分外喜爱“快哉”二字,密州、徐州、黄州三地的亭子皆取此名。密州和黄州都是或有记无亭,或有亭无记,而只有徐州快哉亭既有亭又有记,足以说明他对这座城的喜爱,这座亭的钟意。
苏轼,赢得了两座城市百姓共同的爱戴和尊敬。
元符三年(1100年)十一月,从海南获赦北上的苏轼,在被调往湖南永州的路途中,接到朝廷命令,准许其可以自由决定去处。苏轼深思熟虑后,决定“此行决往常州居住”。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六月十五日下午,苏轼全家坐船顺运河进入常州境内。
舣舟亭 图源:“常州发布”微信公众号
六月的常州,正值酷暑,闻讯而至的常州百姓,沿运河相迎,只为一睹坡仙风范。为满足百姓的愿望,苏轼不顾身体状态和炎热天气,坐在船头,供两岸百姓瞻仰。
面对着眼前如潮的人群,苏轼大概也会想起他离开徐州的那一天。
那天,闻讯赶来送行的徐州百姓同样是人山人海。人们浩浩荡荡跟随着苏轼的马车一起出了城。直到很远,才被他劝回。
苏轼回首这座居住了两年的城市,挥泪写下《江城子·别徐州》: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坚强、乐观、豁达……常州和徐州两座城市的气质,也都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苏轼,官宦数十年,几经沉浮,宦游谪居途经大宋王朝数十州。乌台诗案近乎死亡,但他依旧坚韧乐观,依旧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苏超”赛场上,常州队6场未胜1球未进,难得一球还被吹掉,热搜第一,球员扼腕、教练长跪……但常州人没有抱怨,更没有因此而倒下,反而从自嘲“笔画保卫战”到很乐天地说“拿了一分,就是一个0的突破”,完全一副苏轼的“乐事一笑回头空”。如此豁达开朗,活脱脱东坡精神的现实回响。
不仅如此,球场失意的常州以“梗”为媒,大大方方地营销城市。常州推出的“恐龙妹妹”IP玩偶,预售阶段即售出超万份。
而在徐州队的身上,同样能看到苏轼的影子。
公元1077年,黄河在澶渊(今河南濮阳)大决口,洪水浩浩汤汤,徐州水位高涨,危在旦夕。面对城中百姓,苏轼坚定地说出了一句流传了千年的誓言:“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他在城墙上搭建茅屋作为临时指挥部,终于赶在洪水破城之际修好了防水堤,徐州城安然无恙。
为了纪念1077年的这次治水事件,苏轼在当时徐州城的东门,建起一座大楼,由于“土实胜水”,以土克水,有镇水之意,所以用黄土涂饰墙面,故名黄楼。
不放弃不认输、拼到最后一秒才是徐州队最真实的写照。徐州队第91分钟进球1:1绝平宿迁队,第94分钟上演终极绝杀1:0战胜镇江队,与南通队的比赛拼尽全力到最后一刻……为城市而战、为家乡而战、为荣誉而战,不战斗到最后一秒,决不放弃。
对于徐州和常州来说,苏轼已离去千年,又仿佛从未走远。这场“苏超”比赛,不仅是球场上的较量,也见证着两座城市共同珍视的一段历史与文化。苏轼的足迹和精神,依然在这两片土地上流传。
常州,7月20日,我们赛场上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