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深耕九十载 善调朴华薪火传
发布时间:2025-07-18 01:36 浏览量:1
梨园深耕九十载 善调朴华薪火传
——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善朴先生艺术生涯掠影
2025年7月6日晚,《再唱一百年——王善朴先生从艺九十周年声腔艺术师徒演唱会》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隆重举行。近百岁的豫剧生行代表性人物、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善朴先生携弟子、再传弟子同台献艺,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声腔盛宴,展现豫剧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当晚,能容纳三千人的河南人民会堂剧场内座无虚席,众多热爱豫剧、热爱王善朴表演艺术的观众纷纷来到演出现场,向这位把毕生精力献给戏曲艺术事业的艺德双馨表演艺术家表示由衷的敬意和热情祝贺。
演唱会通过《继壮志汗洒高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全家人拧成一股绳》《年年都是大丰收》四个篇章全景式呈现其艺术成就。
晚会集结王门三代传承者:弟子石太林、张平、李云、孟祥礼、范军、贾文龙、谢宪笙、翟金城、盛红林、郑新法、张昀、田冠军及再传弟子李新群、张红伟,马瑞、杨历明、宋长流等共同唱响王善朴先生塑造的经典剧目。弟子们重现《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五姑娘》等经典选段,生动诠释王善朴先生男声唱腔改革探索的戏曲艺术成就。
晚会现场,演艺界名家贾延聚、张宝英、杨盛道、刘雯卉等以他们的拿手节目为王善朴声腔艺术演唱会助兴添彩,共贺九秩艺术人生。
王善朴在夫人杨华瑞、河南省豫剧三团领导贾高峰、郞文笔、刘雯卉及弟子簇拥搀扶下缓缓登台,引发全场动容。这对相濡以沫七十载的梨园伉俪,携手经历三次病痛重返舞台的动人故事,成为艺术坚守的生动注脚。
晚会高潮处,在现场所有观众的见证下,王善朴将十年前亲笔写下的《浪淘沙·三团》传递给现任河南省豫剧三团团长、书记贾高峰,完成传承交接的心愿。其“共产党是再生爹娘,老百姓是衣食父母”的肺腑之言,道出一个老艺术工作者的从艺初心与使命担当。在杨华瑞的领唱下,全场共唱《再唱一百年》,昭示豫剧艺术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当晚会唱到最后“干它一百年”动情处,老先生试图要从轮椅上站起来唱。看到这一幕时,无数在场的观众和看网上直播的戏迷敬意之情从心底油然而生,感动得泪眼模糊……
这种旋律,不仅是刻在戏曲人、戏迷观众骨子里的音符,更是跨越时空的声腔盛宴,展现了豫剧艺术的薪火永传、生生不息。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感受这位豫剧现代戏艺术大师的非凡人生。
一、豫剧现代戏开拓者
王善朴,1929年出生于河南省清丰县古城乡唐营村。
1938年,王善朴入科班学戏,师从戏曲老艺人陈玉才学习文武小生,初登台便以超越常人的禀赋展现出艺术才华。自此,他对戏曲艺术产生更加浓厚的热爱。他1947年加入冀鲁豫边区四分区文工团,将戏曲艺术化作革命理想的宣讲台,用一腔挚爱追求着戏曲艺术的美好未来。1953年,他调入河南省歌剧团任演员、戏剧队长。1956年,他转入河南省豫剧三团任主演,先后担任三团的副团长、团长、党支部书记。他以满腔热情和对戏曲热爱与编导杨兰春、音乐设计王基笑等战友们一起,开启了豫剧现代戏的探索。
笔者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河南省豫剧三团的前身是省歌剧团,如何把音乐融入豫剧中,把传统豫剧与现代戏唱腔结合起来,让观众能够接受并喜欢,需要演员、音乐设计与导演者不断磨合,推陈出新。此时的王善朴,凭借英挺外表和浑厚嗓音,已迅速成为该团不可多得的台柱子。他与编剧杨兰春、导演许欣、音乐设计王基笑、梁思辉、姜宏轩等,经过实践尝试达成共识,在音乐体现河南豫剧豫韵豫味儿和唱腔不失醇厚浓郁、悠扬婉转风格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戏曲元素,充满激昂向上的时代气息,贴近时代要求和观众喜爱的心理需求。
在谈到自己的演艺历程时,精神矍铄的王善朴谦和地说:“作为演员,我是个幸运者。进入豫剧三团不久,编导杨兰春根据我的自身和嗓音条件,相继安排我在《刘胡兰》《冬去春来》《小二黑结婚》《朝阳沟》等剧目中饰演主要角色。这些角色之所以能够分到我身上,是杨导看我像农民。我确实是个农民出身,从小学艺唱戏,符合这个人物形象。”在说到杨兰春时,从王善朴戴着厚厚的镜片看去,眼中充满了敬意与感激。
为演好拴保,王善朴付出了很多心血。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筹拍的《刘胡兰》中,王善朴演解放军连长。因体形孱弱不符合角色要求,导演要求他短期内“增肥”。于是,他一方面从伙食入手,另一方面积极参加训练……几十天过去了,他的体重从50公斤变成65公斤,终于达到导演的要求。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朝阳沟》时,导演说他有点胖,不符合拴保形象。为演好戏,王善朴在节制饮食的同时加大运动量,三个月下来,体重从65公斤又降到54公斤。这样对身体损害很大,但为了艺术,他毫无怨言。王善朴凭着一股为艺术不惜一切的热情与执着,成功塑造了男一号拴保形象,成为现代戏的经典角色。
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朝阳沟》已更替四代演员,演出逾6000场,至今仍是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招牌戏、看家戏、叫座戏。它不仅仅是一部戏,更是一代代戏迷与观众心中的精神家园。
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王善朴在电影版《朝阳沟》中演拴保时34岁,魏云扮演银环时只有27岁。王善朴扮演的拴保,既有青年文化知识分子的气质,又有农民的勤劳、本分、善良、质朴,比较符合这一角色,而且唱腔浑厚明亮、朴实无华,韵律委婉、情感真挚、饱满,是开男声使用大本嗓演唱的先河者。
这里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细节故事。在采访中,据王善朴讲,当年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电影《朝阳沟》即将杀青时,导演曾末之感觉作为剧中的男一号拴保没有像样的一段完整的核心唱段,临时让杨兰春加写了一段“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这段戏,不仅丰富了剧中内容和人物形象,而且成为备受观众青睐的经典唱腔之一。
河南省豫剧三团一级演员、第三代拴保饰演者盛红林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深情地说:“我2001年被选中饰演拴保,感觉自己是个幸运儿。我觉得我们这一代《朝阳沟》人都是幸运儿,而且我们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幸运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老一辈艺术家无论从第一代还是第二代,以及我们三团的所有前辈们,包括我们的编曲、作曲、舞美、表演,老一辈艺术家把这部作品打造得深入人心,唱响了大江南北。其实真正意义上说,有所汇总的就是我们这一代开始。从2001年演,一直演到现在。”
王善朴对艺术善作善成、精益求精。在《朝阳沟》中拴保教银环锄地是一出很有生活趣味的唱段,“那个前腿弓,那个后腿蹬,把脚步放稳劲儿使匀,那个草死苗好土发松,得儿哟土发松……。”借鉴河南道情剧种的发声,巧妙运用当中,既显得生活气息化,又彰显了干农活时的技巧,松弛和乐观状态,这一唱段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技巧在于气息的连贯性和舌头卷曲的精准咬字。有戏曲评论者言:在豫剧现代戏男声唱腔里,只有被模仿,至今未超越。
二、为戏曲何惧风霜苦难
正当年富力强的王善朴走向辉煌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被扣上种种“罪名”,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一棵枝繁叶茂的艺术之树。就这样被无情地拦腰砍断。“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河南省豫剧三团重新恢复建制,王善朴再次挑起重建和领导该团的重担。工作千头万绪,他为此积劳成疾。1979年的一天,王善朴两眼一黑,摔倒在河南省文联机关门前,幸好被黄同甫夫妇救起送到医院,经诊断为高血压、脑血栓。虽经抢救保住了命,但因身体一侧瘫痪,他只能躺在床上。
想到自己为之热爱的戏曲艺术之路就这样走到尽头,王善朴的情绪跌入了低谷。在住院期间,省宣传文化部门领导于大申、赵光第来看望他,并鼓励他站起来走两步。他挣扎下了床,刚走一步,腿一软就倒在地上。于大申的眼眶湿润了,动情地说:“好,你能走第一步,就能再上舞台,拴保还要演戏!”一番话感动得王善朴热泪盈眶、感激不尽,更给了他战胜疾病的信心。
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治疗,王善朴老师的病情有所好转,出院继续休养。为了加强康复锻炼,老伴杨华瑞是三团表演艺术家,也是舞台上“母子”、“岳婿”,生活中的恩爱夫妻,每天都搀扶着王善朴到省体育馆一圈一圈地走,循序渐进,由最初的每天三五圈增至三四十圈,天天如此,坚持不懈。人们每天都可以看到他们互相搀扶,互相依靠蹒跚而行的身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爱情、亲情和患难与共”。
在王善朴看来,锻炼是保证他仍活跃在舞台上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在刚刚康复不久时,他不幸又两次患上偏瘫,不少人认为他今后将与轮椅为伍。他不信这个邪。在医生的指导下,他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最终靠着顽强毅力战胜偏瘫重新走上舞台,和团里的年轻人一样不断外出公益演出。尽管儿女和老伴担心他的身体不赞成再演出,但演了一辈子,他只想在余生尽力回馈观众……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王善朴戏路宽广,文武兼备,在角色握控中一戏一格、一角一貌,尽显风采。
王善朴秉承坚守戏曲初心,始终与老百姓血脉相连。为演好《朝阳沟》中的拴保,他扛起锄头与农民一起开荒劳动,从晒麦场到打谷场,每个动作都浸透着泥土气息;为塑造《人欢马叫》中一心为公的模范饲养员吴广兴,他在牛棚与老农彻夜长谈、真学实干,捕捉蹲着抽旱烟时手抖的细节,让角色瞬间鲜活……正是这种把身子沉到泥土里的创作态度和对艺术的尊重精神,使得《朝阳沟》中“我坚持在农村干它一百年”的唱段,成为千万知青扎根农村、积极作为的信念。从《朝阳沟》里的拴保,到《刘胡兰》中的八路军连长王本固,再到《人欢马叫》的吴广兴,王善朴塑造了多个性格迥异却同样出彩的鲜活角色。1964年元旦,他主演的《朝阳沟》走进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豫剧现代戏由此登上时代巅峰。
面对豫剧现代戏男声唱腔的局限,王善朴和他的战友们通过不懈付出、大胆改革、守正创新、调和豫东调的明快与豫西调的深沉,又博采京剧、评剧、昆曲、曲剧之长,以真声为基底,融入假声,开创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把大本嗓与二本腔娴熟自然地运用起来,不仅成为豫剧男声唱腔的里程碑,而且让豫剧现代戏角色有了直抵人心、抒情耐听的声音表达。
王善朴创立的豫剧声腔被誉为“善调”唱法,这种唱法据说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具有“善良、上善”的特质,质朴无华中蕴含着一种生机和力量。
三、深耕梨园写华章
步入晚年后,王善朴把大量的精力用在传道授业上,躬身垂范甘当人梯。他秉持“宁缺毋滥”的艺术准则,为豫剧现代戏锻造出一支德艺双馨的主力军。其门下高徒,既有蜚声剧坛的石大林、李云、孟祥礼、范军、盛红林、贾文龙等艺术名家,亦有革新戏剧事业的张平等导演翘楚,以卓越成就印证了严师出高徒的育人真谛,将豫剧艺术的薪火播撒四方。
他用九十载的艺术实践证明,真正的艺术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在生活与舞台的交融里找到直击灵魂的力量,为观众呈现精彩的艺术盛宴。
在长达九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王善朴先后在古代戏《将相和》《闯王进京》《三哭殿》、现代戏《朝阳沟》《人欢马叫》《小二黑结婚》《冬去春来》《五姑子》《姑娘心里不平静》等多出戏中扮演主要角色,他扮演拴保、小二黑、王连长、吴广兴、徐阿天等众多角色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以大本嗓为基础,兼容二本嗓的自然运用,形成情感饱满、坚实有力的风格。这种唱法风格既保留了戏剧张力,又增强了人物塑造的感染力。
对他创造的艺术形象,著名诗人王怀认为“拴保止于王善朴”。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刘敏言评价说:“王善朴老师在声腔艺术表现上根基深厚,是豫剧现代戏的奠基人之一,表演自然、唱腔淳朴、形象鲜活、魅力绵延。”著名戏曲评论家莉华说:“王善朴对豫剧男声唱腔大胆改革创新,将豫西、豫东调与其他姊妹艺术结合起来,反复实践,精研细磨,开创了男声以大本嗓演唱的先河,为豫剧男声唱腔的创新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王善朴非常低调谦,面对过往的艺术成就与辉煌人生,总是淡泊如水。
下面,我们看看他的艺术人生之路:
1957年,王善朴参加河南省第一届戏剧会演,在豫剧《刘胡兰》中饰演连长王本固,荣获表演三等奖;
1958年,王善朴凭借豫剧舞台版《朝阳沟》中拴保一角,被称为“现代戏第一小生”;
1960年,王善朴在豫剧《冬去春来》中饰演赵广全一角,在中国现代戏会演中荣获优秀表演奖,被誉为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典型形象;
1963年,王善朴、魏云等主演的豫剧现代戏《朝阳沟》被长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电影艺术片。至此,红遍大江南北;
1964年元旦,王善朴、魏云等三团演职人员在北京怀仁堂为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演出《朝阳沟》,受到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
1965年,王善朴在豫剧现代戏《人欢马叫》中饰演饲养员吴广兴,获得优秀演员称号;
1980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王善朴得以复出,重新焕发艺术光芒,应杨兰春之邀在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内传》中饰演中老年拴保角色,他那饱经风霜后的人生经历和炉火纯青的演技给观众留下了更加难忘的记忆;
1982年新春,王善朴积极参与并组织河南豫剧三团举办首届现代豫剧唱腔演唱会,全新的形式、清新别样的唱腔广受专家观众好评;
2008年5月23日,在河南人民大会堂,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主办王善朴声腔艺术演唱会和研讨会;
2014年5月,王善朴参加纪念常香玉逝世十周年的折子戏专场演出活动,表演了《朝阳沟》中拴保的“咱两个在学校”选段;
2018年3月18日,王善朴、杨华瑞夫妇参与《梨园春》特别节目录制活动;
2022年4月26日,94岁高龄的王善朴参加河南豫剧院庆“五一”线上演出系列活动;
2022年,河南省清丰县开设王善朴艺术馆,系统展示其艺术生涯;
2025年7月6日晚,王善朴携弟子、再传弟子在河南省人民会堂举办从艺九十周年声腔艺术师徒演唱会,主题为“再唱一百年”,展现其艺术传承成果。
王善朴老师的主要成就被载入《中国艺术家词典》《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大辞典》等权威文献书中。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曾接受过党和国家第四代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心系豫剧,一生情结,如今,尽管年事已高、病魔缠身,他依旧关注着豫剧戏曲的发展。甚至在病床上,他还坚持为弟子们讲戏说戏,不遗余力,倾囊相授,展现了一个老艺术家对豫剧艺术的执着追求。
在采访时,盛红林动容地说:“7月6日晚,举行的‘王善朴从艺九十年师徒演唱会’正式开启,随着《朝阳沟》序曲缓缓响起,我渐渐泪眼朦胧。两位近百岁的老人——恩师王善朴先生和师母杨华瑞夫妇共同见证了三团的历史辉煌。我和所有的三团同仁一起奋战20多年,感谢各级领导和三团领导对此次活动的大力支持,感谢三团全体同仁的积极努力,感谢社会各界及广大戏迷朋友们的爱戴和欢迎。让《朝阳沟》精神扎根中原大地,让三团艺韵回荡在每一位观众心间,让经典永远传颂。”
贾高峰用诗歌《有感》对演唱会进行概括:
百岁登台声震天,朝阳沟韵绕梁旋。
师生共谱传承曲,薪火相承世纪缘。
先生凝眸交重担,新班拱手继先贤。
最是动人豫韵腔,再看三团一百年。
时光飞逝,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身为第一代拴保的扮演者,王善朴从风华正茂的青年“拴保”步入期颐之年,他当年塑造的血肉饱满的艺术形象早已深深地烙在人们心中,容貌虽改,但艺术还在,情怀依旧。
王善朴先生师徒演唱会以质朴而醇厚的声腔艺术唱出中原大地的精神史诗,唱出了奋进中国的时代回响。
愿弦歌不辍、薪火绵延!
祝王善朴先生艺术之树常青!
2025年7月11日写于古城开封
责编:何高峰
审核:万新
- 上一篇:凤凰网披露:宗庆后一共有7个孩子!
- 下一篇:内山完造在战后的岁月(赵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