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灵魂

发布时间:2025-07-19 08:18  浏览量:1

【俞小鱼专栏】
梵高: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灵魂
原创作者|俞小鱼

“谁要是可惜自己的生命,终会失去生命,但是谁要不惜生命去换取崇高的东西,他终会得到。”——文森特·梵高

梵高生前籍籍无名,死后名动世界。他短暂的生命在人类艺术史的星空划出璀璨永恒的光芒。

或许梵高自己也不曾想到,他的画作生前无人问津,死后却价值连城。

梵高,穿越百年岁月长河,在历史回音壁留下不灭回响的天才艺术家,曾留给无数观者怎样的视觉共鸣和灵魂震颤。

01原生家庭的桎梏:无法挣脱的童年阴影

时间倒回1853年,那一年的3月30日,梵高出生在荷兰松丹特小镇一个牧师家庭。

他出生那天,恰好是他夭折兄长的忌日。

这一巧合为梵高的生命蒙上了原罪般的阴影。母亲始终将他视为"替代品",连“梵高”这个名字也取自哥哥。

因为这样,母亲安娜总是不能无条件地爱他,身为牧师的父亲对他更是一脸的严肃刻板。梵高很想得到父母的肯定和关爱,就像父母对待弟弟妹妹一样。

而让梵高耿耿于怀的是,哪怕他用各种办法想讨得父母的欢心和注意,都无济于事。父母认为他没有弟弟提奥聪明,没有妹妹懂事,几乎梵高的整个童年都是在比较和否定中度过的。

因为这样,梵高变得越发反骨叛逆,他常常无意识地挑战父母的权威和底线。父母越是不让他做的事,他偏要去做,可越是这样,越会激发父母的反感,在持续无果的恶性循环下,梵高的性格变得异常敏感孤僻。

最终,父母开始抵触甚至排斥,将梵高送到几十公里外的寄宿学校,正是父母的这种做法,让童年的梵高在心里埋下了被抛弃的创伤种子。

“这是一段阴郁荒芜的岁月。”梵高曾如此描述自己的童年。

成年后的梵高,曾因压抑不被理解一度放浪形骸,后借由绘画去发泄心中的淤积的苦痛,可生命中最深层的悲剧底色始终贯穿梵高一生。

02 现实千疮百孔:无法抵挡的创作激情

按照父亲的意愿,希望梵高成为一名优秀的牧师,但梵高内心却很抵触,他宁愿去做福音传教士,去帮助人们治愈疾病,解除忧虑,让有罪的人得到安慰。

他常常问自己,这样做在父母眼里会不会很失败呢,他们会不会以此为耻辱,甚至再不会给他精神和经济的支撑。

即便如此,梵高还是坚持自己的主张。但最后他想做传教士的夙愿被学校拒绝,因为他演讲的内容是坚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而不是按照学校的要求背诵事先准备好的内容。

被拒绝后,梵高并没有过多解释。他一个人走在布鲁塞尔清冷的街道,拿出烟斗,点上烟草,一种出奇的苦涩瞬间浸入他麻木的神经,像是有种力量把他重新唤醒了一样。

这之后他又在皮特森牧师建议下,在比利时南部博里纳日的矿区做传教工作。试用期的月薪为五十法郞。梵高曾为此欣喜若狂,他给父亲写信,告诉他不再需要家里的资助了,以后也能为家里做点什么了。

那段时间,梵高感到快乐而充实。在纳日瓦姆镇,梵高得到了村民的尊重和爱戴,他们叫他“文森特先生”,梵高则热心地给村民送食物、安慰他们,照料病人,尽自己所能为村民做着一切。

随着对矿工工作的深入了解,梵高对他们的苦难越发感同身受,他常常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为贫苦的矿工买吃穿用品。

后来发生一件事,让梵高为此丢了工作。有七名矿工在工作时殉职,梵高受家属所托,为矿工在井里举行安魂仪式,没想到被教会得知,将其视为不体面的行为,梵高被宣布解除职务。

丢了工作,二十六岁的梵高,像是失去了生命的支点,没有钱,没有理想、没有热情、没有抱负。他不知道未来他还能做些什么。

或许是宿命安排吧,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梵高坐在一个生锈的铁轮子上面发呆。刚好看到一个老矿工走过来,他戴着黑色的旧帽子,帽檐低低地压着,挡住了眉毛,消瘦的双肩微微耸起,瘦瘦窄窄的膝盖在裤腿中颤巍巍地抖动着。

梵高猛然感觉一种魔力把他吸引住,他匆匆地掏出纸笔,迅速地画出看到的身影。这一刻,他整个身心像是被一种强大的力量攫住,那种最原始的欲望和激情在他身体里奔腾汹涌,他想狂奔,他大喊,想倾诉,想发泄。他终于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他一直等待的是什么。那些熟悉的名字(米勒、伦勃朗、马里斯、朱尔・迪普雷)连同他们炫目的画作,一幅幅跳进他的记忆中。

他马上给弟弟提奥写信,告诉他把一些他需要临摹的画作寄过来,他要从现在开始画画,他的生活要重新走向正轨。

一种新的渴望在梵高心里萌生,绘画让他心醉神迷,达到无限满足忘我的境界。

这之后,梵高开始不分昼夜地钻研绘画技巧,他每天不停地画,画得太累了就躺一会儿,然后起来再继续画。

对于绘画,他有一种近乎偏执的执念,他说:“如果我把一棵柳树当成一个活物来画,它原本就是个活物,只要我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这棵树上,不把它画活誓不罢休。”

不间断的训练和几近苛刻的摸索,他感觉自己的绘画技巧日趋完善,但与此同时,他又深感自己很难有新的突破。

于是,他开始寻访专业人士的指导和点评。这样一来,他的绘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

03 灵魂短暂救赎:无处躲藏的最深孤独

1886年,33岁的梵高来到巴黎投奔弟弟提奥。在巴黎,他接触到了印象派绘画和日本浮世绘,这两种艺术形式彻底改变了他的创作方向。

梵高曾兴奋地对提奥说:“我想告诉你,世界的这个角落在我眼中,空气清新,色彩也令我陶醉,淡橘色的落日,照得田野几乎是蓝色的了,还有璀璨的黄色太阳。”

此后,梵高绘画的风格变得更为肆意,他开始在画布上大量使用明快的黄色、蓝色和绿色,笔触也变得更为大胆奔放。

1888年,渴望更强烈阳光与色彩的梵高离开巴黎,前往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在这里,他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

阿尔勒明媚的阳光、金色的麦田、深邃的星空、激发了梵高最强烈的创作冲动,他迷醉于这里的景色,更痴迷在创作中。

著名的《向日葵》系列、《夜间咖啡馆》等作品都诞生于这一时期。

《向日葵》画面中倾尽大量明亮的黄,象征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仿佛是他内心对光明与温暖的渴望的外化。

《夜间咖啡店》画面中强烈的色彩对比与扭曲的透视,是梵高孤独心境的写照,又传达出他内心的不安和疏离。

不难看出,在创作巅峰期的梵高,有着对温暖极强的渴望和内心深切的孤独感。

1888年底,梵高邀请画家高更到阿尔勒同住,他们互相陪伴,相互欣赏、切磋技艺。

梵高甚至为高更创作了《阿尔勒的卧室》,可以看出,他对这段友谊的无比珍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慢慢在艺术理念出现分歧,加之性格的差异,导致关系逐渐走向破裂。

有一次,在两个人激烈争吵后,梵高失魂落魄的来到交往的妓女住处,又被妓女几句话蛊惑,情绪崩溃的状态下割下了自己的左耳。

这一自残行为让梵高的精神状态处于崩溃边缘,甚至接近疯狂。

之后,梵高不得不在圣雷米的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04 此生唯一使命:为艺术而生

在住院期间,梵高始终保持着惊人的创作力。

《星月夜》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画面中旋转的星空与静谧的村庄形成强烈对比,一个个巨大的漩涡,似乎要把一切都席卷了进去。

都说天才和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梵高的艺术造诣无法超越复刻,而他精神状态也到了不可控的地步。

他很担心自己再犯病时拖累到弟弟提奥,提奥事业遇到瓶颈,孩子又生病,生活已不堪重负。

这么多年,都是提奥在寄给他生活费,帮他提供画画时需要的画笔,染料,工具等……提奥是他生活的支撑,更是心灵的慰藉。

提奥是最懂他的人,他理解他,信任他,支持他,默默地付出和陪伴。

梵高深爱着弟弟提奥,也深爱着绘画,提奥是梵高的精神支柱,绘画是梵高的精神寄托,他不忍心自己的精神支柱先于自己倒下。

至于绘画,梵高感觉从他手中涌出的无数色彩和线条正一次次带走他生命中最好的一部分,那些饱满炙热的激情已逐渐削薄,他不知道以后自己该画什么,似乎自然万物都激发不出他创作的欲望。

他甘愿为艺术倾其所有,这是他此生唯一的使命,可现在他像是完成了使命……

1890年7月27日,梵高一个人安静地走向奥维尔小镇外的一片麦田,一声枪响后,梵高炙热的生命之火悄然熄灭……

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悲伤将永存。”(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梵高死后六个月,深爱他的弟弟提奥也随他而去,两人的坟墓并排而立,似乎冥冥中注定他们紧密相连的命运。

回看梵高短暂而炽热的一生,犹如熊熊燃烧的向日葵光明而热烈。

对艺术的狂热追求,是他灵魂短暂的救赎。

充满张力的生命体验告诉世人:努力奋斗而获得的胜利要比轻而易举得到的胜利更具有意义。

尼采说:我们除了自己,没有其他途径通向世界。

梵高用自身的生命体验,引领着每一个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