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四川人的平均身高比较矮?网友:饭量小,太阳少!

发布时间:2025-07-22 05:00  浏览量:1

网上有很多国内各省份平均身高统计,因为标准不一样,这些数据都各有差别,但不管是何种数据,四川人的平均身高都是排在后面。

四川盆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物产丰富,到处都是美食,四川人均食肉量在全国也是排名靠前。照理说,物质如此丰富,四川人应该长得人高马大才对,不过事实却恰恰相反。

有一次在成都巷子里吃蹄花面时,我就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邻桌三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点了三碗面加两份蹄花,吃得满头大汗却没加过一次面。在很多外地朋友尤其是北方朋友看来这是很不可思议的,但这在本地再正常不过了,在四川,"吃好"比"吃饱"更重要。

四川人总爱调侃自己"拖了全国平均身高的后腿",但很少有人细想,为什么盆地里的我们,似乎总比北方朋友矮上小半头?这背后藏着的,其实是米饭碗里的饮食密码,和被云雾偷走的阳光故事。

在四川吃饭,你永远不用担心没胃口,但可能会忽略一个细节:米饭碗总是小小的。

北方朋友第一次来四川做客,总会被川菜的"魔力"折服——麻婆豆腐浇在米饭上能扒拉两碗,但等服务员端来米饭时却愣住了,巴掌大的白瓷碗,一碗刚够垫个底。

四川朋友会笑着解释:"不够再加嘛,我们都这么吃。"可一顿饭下来,很少有人真的加第二次。

这不是偶然。川菜的精髓在于"一菜一格,百菜百味",麻辣鲜香的味道把味蕾伺候得服服帖帖,但也悄悄改变了我们的进食习惯。

红油火锅里的毛肚黄喉、回锅肉里的蒜苗青椒、鱼香肉丝里的笋丝木耳,这些精心烹制的菜肴本身就足够下饭,可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味道吸引,反而忽略了主食的摄入量。

我见过最夸张的,有朋友一顿火锅能涮两斤肉,却连半碗米饭都吃不完。

更有意思的是四川的"小吃文化"。街头巷尾的钟水饺、赖汤圆、糖油果子、蛋烘糕,随便吃两样就半饱了。小时候放学路上买个蛋烘糕,周末逛街啃串糖油果子,这些香甜可口的小吃不知不觉替代了正餐里的主食。

很多四川人就是这样,正餐时对着米饭摇头,转头就抱着兔头啃得津津有味,问她饿不饿,她说"嘴巴没停过呀"。

对比北方的饮食,这种差异更明显。在东北饭馆,服务员会直接端上比脸还大的搪瓷碗盛米饭。在陕西,一碗油泼面的分量能让四川姑娘惊掉下巴。北方饮食讲究"量大管饱",主食永远是餐桌的主角。而四川人更追求"食不厌精",把心思都花在了味道上,不知不觉间,米饭碗就越来越小了。

长期下来,热量和营养的摄入节奏自然不同。生长发育需要持续的热量供给,尤其是儿童成长期,主食提供的碳水化合物是骨骼肌肉发育的基础。

当四川人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吃爽"而非"吃饱"上,米饭碗里的隐形密码,就悄悄影响了生长的节奏。

四川盆地太阳少在全国都是出了名的,古代就有“蜀犬吠日”的说法。

四川人见面常开玩笑:"今天出太阳了,比过年还热闹。"这可不是夸张——在四川盆地,阳光真的是稀缺品。

去年冬天我查过一组数据,成都的年日照时数只有1000小时左右,而北京能达到2500小时,差不多是成都的两倍半。

尤其是每年11月到次年3月,盆地里的雾和雨就像商量好了似的,把太阳牢牢锁在云层外。

记得有次连续28天没见过完整的太阳,朋友圈里全是"求太阳"的表情包,有人甚至晒出了家里的紫外线灯,说"再不补光要发霉了"。

阳光少了,麻烦就来了。人体90%的维生素D要靠阳光中的紫外线合成,而这种维生素最大的作用,是帮我们把吃进去的钙"搬进"骨头里。

就像盖房子时,有了砖瓦(钙)还不够,得有水泥(维生素D)才能把砖瓦粘牢。四川孩子从小晒太阳少,维生素D合成不足,吃进去的钙吸收不了,骨骼生长自然就少了份"助力"。

我邻居家的小男孩就经历过这事。三岁时体检发现骨密度偏低,医生问是不是很少晒太阳,家长才恍然大悟——冬天怕冷不出门,夏天怕晒躲空调房,孩子每天见太阳的时间不到半小时。后来遵医嘱每天晒半小时太阳,半年后指标就正常了。这事儿在小区里传开后,晴天时楼下草坪突然多了好多带娃晒太阳的家长,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

更有意思的是四川人的"防晒执念"。盆地紫外线虽然不如高原强烈,但潮湿的空气让皮肤更易晒黑,加上爱美天性,女生出门标配遮阳伞、防晒衣、墨镜,连大爷们都爱戴顶宽檐帽。

有次和朋友去龙泉山徒步,明明是阴天,她还是撑着遮阳伞,说"紫外线是隐形的"。这种对阳光的"防备心",又让本就不多的日照机会打了折扣。

对比北方的孩子,他们从小就有"晒太阳能长高"的说法。东北冬天虽然冷,但只要出太阳,广场上全是追跑打闹的孩子。西北的阳光更是慷慨,连老人都知道"冬天晒背,胜吃补药"。这种和阳光的"亲密接触",无形中帮他们攒足了生长发育的"营养底气"。

在四川待得越久,越明白身高就像方言、饮食一样,是地域写给人们的"成长注脚"。米饭碗里的精致,云雾中的坚守,共同塑造了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形态。

或许未来随着生活条件改善,饮食更均衡,日照不足的问题能靠营养补充解决,四川人的身高会慢慢变化。每个地方的生长节奏都该被尊重。就像盆地里的竹子,哪怕少点阳光,也能顺着地势节节高升,活出自己的姿态。这或许就是地域与生命最奇妙的默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