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帅晚年很少过问军队事务,但得知丁盛的境遇后,还是批了张条子
发布时间:2025-07-22 16:42 浏览量:1
1990年6月份,原南京军区高干丁盛前往北戴河拜访聂荣臻元帅,彼时的聂帅已经年过九旬,精力和体力大不如以前,很少再过问世事,基本上处于半隐居的状态。原本聂帅是不打算会客的,可丁盛是聂帅的老部下,两人有着非常深厚的革命友谊,因此聂帅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还是强撑着羸弱的身体和丁盛见了一面。
丁盛出身于红一方面军,他曾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参与了多次反“围剿”战争,沉重打击了反动派,有力扩张了红色革命的影响力。抗战时,他先在贺老总麾下的当团政委,1939年又被抽调到聂帅领导的晋察冀根据地工作,历任团长、旅长等职务,参加过振奋人心的百团大战和1941年的反“扫荡”斗争,多次粉碎了日军妄图绞杀人民武装的阴谋,堪称功勋卓著。
建国后,丁盛在长期在新疆军区工作,曾与王震将军一起镇压喀什一带的土匪武装,先后歼灭上万人,一举肃清了盘踞在西陲数十年之久的“毒瘤”;50年代后期,他又领导了土改与“三大改造”,为广大老百姓分田分产,让每一个人都有安身立命的资本。
1973年,丁被调到南京军区担任一把手,当时国内正处于动荡时期,而南京军区又是动荡的“最前沿”,几乎每天都有人在搞所谓的“阶级斗争”。这让丁盛倍感焦虑、不安,他几乎每天都在调和各方矛盾,尽心尽力的“端水”,争取平衡各方关系、维护南京军区内部的团结。
1976年中旬的某一天,丁盛前往上海视察,期间他会见了“造反派”的头目徐景贤,两人在一起密谈三个多小时方才依依不舍的告别。1976年10月,随着“四人帮”倒台,徐景贤也被逮捕,他在随后的审讯中主动坦白,自己当初和丁盛聊了很多“私密”内容,其中就包括发动“武装政变、颠覆国家政权”。这让中共中央大为震惊,于是华国锋同志便指示解放军总政治部政保部门将丁盛撤职查办。
但丁盛对此直呼“冤枉”,他明确表示自己和徐景贤只是正常聊天、谈心,所有话题都是围绕着日常工作展开的,绝对没有任何“越界”之举。然而,政保部门在经过认真辨别后,还是采信了徐景贤的供词,认为丁盛确实有“反革命”的意向,于是便在1982年对他执行“双开”处罚,并取消了他的所有干部待遇。
丁盛自然是不服气,他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为了给自己“伸冤”,他这才登门拜访老首长聂帅,希望聂帅能为他主持公道。聂帅并不了解丁盛与徐景贤孰对孰错,但他出于对老部下的关爱和照顾,最终还是提笔写了一个条子递给解放军总政治部,希望组织上能重新审查丁与徐,找出被掩盖的真相,还受害者一个清白。
总政部接到条子之后不敢怠慢,马上联合中组部重新审查了有关丁、徐的卷宗,结果并未在其中发现任何纰漏和疏忽,因此还是维持原有意见,觉得丁盛确实有错误。不过为了表示对聂帅的尊敬,以及对丁盛曾经的革命功绩的肯定,总政治最终还是决定“退一步”,恢复丁盛的干部待遇,并为他安排了秘书、司机、保姆照顾他的日常饮食起居。
但丁盛明显对此不满意,他随后又陆续找了其他几位老干部,希望对方能给自己说几句“好话”,帮自己洗清冤屈,结果却依旧毫无成效,总政治自始至终不愿意“松口”,他头上的“帽子”也一直没有被摘除。一直到1995年,丁盛终于释怀了,他不再纠结过往的是非,转而跟着子女一起搬到深圳定居,晚年的他寄情于书画,经常参加各种艺术展览,陶冶情操的同时也能赚一些钱补贴家用。
1999年,丁盛因为心脏病去世,中共党组织虽然允许他的家属为他举办追悼会,但却不许使用“共产党员”、“将军”等字眼,以免引发不必要的误会。丁盛曾经的战友、下属均以私人名义不远千里赶到深圳为他吊唁,并献上花圈、挽联等物品,以示对他的尊敬与爱戴。不久之后,丁盛的骨灰被迁回老家,安置在某革命公墓中,这也算是落叶归根了。现如今,丁盛与徐景贤当初到底聊了什么已经没有人再关心了,过往的浮沉、斑驳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淹没,真相如何或许只有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