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明县小井镇村落往事|牛集村,“七品芝麻官”牛得草出生地
发布时间:2025-07-24 15:50 浏览量:1
1933年东明县地图
小井镇地图
牛集行政村
牛集行政村位于东明县城南25公里、小井镇政府驻地东南2公里处。辖牛集、南牛集、中牛集、北牛集、西郭屯五个自然村。现有居民560户,1900人,耕地6114亩。据《东明县志》记载,该行政村明、清、民国时期属长垣县管辖;1949年划归东明县,属第五区;1955年12月属裴子岩中心乡;1958年属马头公社;1960年属马头区张表屯公社;1963年属马头公社;1979年划归小井公社;1984年属小井镇至今。
牛集
北牛集
中牛集
牛集(含牛集、南牛集、中牛集、北牛集)四个牛集在20世纪50年代初原为一村,村名牛集。后来,很多村民为种地方便,从老村移出,逐渐形成新的村落,按方位命名为南牛集、中牛集、北牛集,与牛集并立。牛集,现有73户330人,其中牛姓68户309人,杨姓3户11人,张姓2户10人;耕地869亩。南牛集,现有91户323人,其中牛姓85户280人,崔姓1户7人,王姓1户6人,郝姓2户16人,张姓2户14人;耕地920亩。中牛集,现有187户540人,其中牛姓145户355人,张姓12户55人,陶姓12户60人,靳姓16户60人,郭姓2户10人;耕地2184亩。北牛集,全是牛姓,现有120户385人;耕地1131亩。据《牛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牛氏从山西潞安府壶关县永宁二里沙窟村迁此,因起集市,以姓氏命名牛集村。张姓一支于1910年从马头镇小康寺迁来,另一支从小井镇北张寨迁来。陶姓于1900年从山西洪洞迁来,靳姓于1900年从马头镇靳庄迁来。杨姓于1980年从马头集迁来。崔姓于1902年从河南长垣迁来,王姓于1919年从刘楼镇迁来,郝姓于1964年从西郭屯迁来。该村共外迁12户49人,其中1920年牛慧芳1户6人,投亲迁至河南省长垣县;1945年牛迷1户5人,投亲迁至河南省兰考县孙营村;1946年牛器1户4人投亲迁至牡丹区赵金屯;1945年牛文波1户6人,投亲迁至河南开封市;1947年牛纪修1户5人,投亲迁至曹县楼庄镇韩庄。1938年至1946年间,牛铁贵、牛志升、牛山虎、牛玉银、牛春5户16人分别逃荒至内蒙古、武汉市、山西省、河南省息县、天津市;1958年牛经田1户6人移民至湖北省钟祥县官庄农场;1972年牛扎根移民至新疆。历史上的牛集村,曾有过一时的繁华。据村民传讲,清光绪年间,该村名绅牛建章、牛豫章兄弟出资筑起寨墙。寨墙占地340亩,墙高二丈,底宽三丈,按八卦筑有西门、北门、东南门,寨楼装配火炮。民谣曰:“牛集寨真是凶,三个寨门真威风,大火炮,小火炮,五道箍子排几层,铁裹门、帽子钉、四十五天成了功。”远远望去,巍峨壮观。为庆祝寨墙竣工,周边村庄联袂树碑祝贺,碑上雕琢有透花盘龙。跨进寨门,一街两巷店铺林立,饭店、馍店、肉店、粮店、首饰店、药铺、染坊,一应俱全。不分单双,天天开集。挑担的,赶车的,徒步的;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牛集村当年的繁华,还因为该村有一处挂过千顷牌的牛氏庄园。出资筑寨的牛豫章,靠经商致富,曹州、开封、上海都有其家开的当铺、粮行、首饰店,并在牛集及其周边置地千顷,挂千顷牌。据其子孙传说,为保护家院,其家聘百余名武师,配有快枪40支,而当时长垣县县衙才有快枪20支。牛氏庄园之庞大,之威严,由此可见一斑。
牛集村历史上曾出过不少知名人士。据《牛氏族谱》记载,仅牛氏家族,就有牛建章、牛翠申、牛得草等。牛建章(1825~1875),清光绪年间监生,同知衔,戴蓝翎。曾任河南叶县知县10余年。在他任职期间,每年都从老家拿出三千两银钱奖励穷人开荒种田,还多次将牛集的槐树苗、杨树苗运往叶县,分赠给穷人栽种,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告老还乡时,叶县百姓赠予“两袖清风”匾额,以彰显其功德。牛翠申,牛建章曾孙女。牛建章夫人焦氏擅长绣花,曾给牛集玉皇庙中的玉皇大帝绣过龙袍。后来,她把绣花技艺传授给曾孙女牛翠申。牛翠申于1947年迁居开封,组织十余名女工生产刺绣工艺品,她既是组织者,又是技艺师。她把从曾祖母那里学到的刺绣技艺和汴绣艺术结合,发扬光大,设计、指导生产的绣品巧夺天工,成为汴绣的一位名师。牛集村人腌制的贡品成鸭蛋也是一绝。据传,自清嘉庆年间,牛集的成鸭蛋便传人宫中,直至光绪末年还进贡不辍,因博得五位帝王及众多王公贵族的称赞而闻名天下。牛集成鸭蛋之所以能享其殊荣,是因为牛集有优越的饲养环境和独特的传统腌制工艺,使得成鸭蛋独具鲜、嫩、细、松、沙、油六大特色。将其切开,只见蛋黄橘红油润鲜艳如旭日,镶嵌在羊脂白玉般的蛋白中,观之赏心悦目,食之细嫩油润,松沙鲜美,清香可口,回味悠长,余香无穷。世世代代的牛集人,面对洪水、疫灾、地震、大旱、蝗灾等天灾人祸,不屈不挠,表现出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奋斗精神。1933年8月,黄河自庞庄决口,口宽百余丈,洪流直下,牛集一片汪洋。据牛集老年人讲,洪水过后,村南盐碱涝洼,遍地白茫茫;村北流沙成山,风起天昏地暗。1936年霍乱大流行,全村病死30多人;有一家灭门,连后事也无人安排。1937年大地震,房倒屋塌。1942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1944年又遇蝗灾。再加上日本侵略,汉奸、顽杂、土匪侵扰,民不聊生。但是牛集人没有屈服,他们靠勤耕细作和刮盐土做小盐、砍芦苇编苇笆等手艺,度过了艰难的岁月。新中国成立后,牛集人奋发图强,自力更生,换来了牛集的新生。20世纪60年代,牛集人利用260亩废旧坑塘生产芦苇编苇笆,每年收入约15万元。当时,这一带流传一首民谣:“张表屯的火硝,后陈寨的梨糕,牛集的苇笆,白佛寺的鞭炮。”由此可知牛集苇笆在当时当地人们心中的位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牛集人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多种经济。1979年和1981年先后两次引黄灌淤,将全村的盐碱涝洼地改造成良田;1999年以来,先后投资13万元,开挖骨干渠道三条,大小沟渠20多条,建桥涵闸50多处。全村土地基本形成了地成方、沟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排灌体系,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由原来的百斤,突破了千斤大关,四个自然村小麦总产量达280万斤。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瓜果、林牧等。2006年全村种植西瓜4000亩左右,仅此一项,人均收入千元以上。植树造林,至2007年仅用材林即达人均50棵以上。养殖业也有很大发展。2007年全村养鸡专业户达35家。村民靳海亭一家,养鸡4000余只,年纯利润5万元以上。为了改善交通条件,2005至2006年,还先后投资110万元,修筑柏油路近7公里。随着经济的发展,牛集人的生活、生产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家家盖起了新房,不少人家盖了楼房,农用机械、家用电器与日俱增,全村拥有三、四轮机动农用车1000多辆,家用轿车80辆,电动车、摩托车300多辆,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话、手机已经普及。
西郭屯位于牛集行政村南部,现有90户,322人,其中,郭姓62户242人;郝姓28户80人。耕地1010亩。据《郭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郭氏祖随母从山西洚州府高平县邢村迁来,定居在牛集村西南隅陶家街。光绪年间,郭超伦几家搬迁到牛集村西南50米处。不久,郝家也从陶家街迁来。之后,很多郭姓相继迁此。前后历时百年,但很长时间没有正式村名。建国初期,村长郭喜仁召集村民商议,因该村多为郭姓,又位于牛集西南面,故名西郭屯。该村共外迁5户9人,其中,1956年郭新田、郭大林、郝发支3户4人,响应祖国号召,到新疆支边;1956年和1960年郝发想、郝鲁民2户5人,分别移民至黑龙江。据传,郭姓初迁此地时,土地肥沃,收成较好。但好景不长,几场洪水过后,土质沙化,全村只剩村西300亩地勉强可以耕种,生活异常艰辛,不少人家逃荒在外,留下的不少人靠手艺谋生。贫穷给西郭屯人带来了痛苦,但贫穷也激发了西郭屯人的聪明和才智。村民郝凡学会做烧饼,他做的烧饼厚而分层,边沿带花,两天不干,有滋有味。村民郭东安学得一手好裁缝,样式时尚,穿着可体。村民郝新经多才多艺,开纸扎店,十里八乡闻名。他擅长绘画、雕塑,其作品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此人还有一手绝活,擅长制做戏服。龙袍官服,旗靠盔甲,凤冠霞帔,云履朝靴,样样在行。他做的头盔,规整美观,轻巧耐用,周边剧团都来定货。据说,开封豫剧团扮演寇准的名演员,没有郝新经做的头盔不演。据《郭氏家谱》记载,郭姓八至十三世期间,有庠生5人,监生5人,拔贡2人,举人1人。新中国建立后,西郭屯人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深翻土地,引水灌溉,生产、生活有所改观,特别是1979年的引黄灌淤,成为西郭屯人由穷走上温饱的转折点。是年冬季,菏泽地委、行署把西郭屯及附近村庄的引黄淤地纳入地区的水利工程,调集成武县几千名民工打围水堰。1980年秋,进水淤地,西郭屯的千亩沙地变成了沃土,当年种上小麦,次年获得了亩产五六百斤的好收成。之后,西郭屯人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种植结构改革,先后打机井三眼,开挖沟渠2000多米;实行小麦套种花生、西瓜、棉花,变两年三收为一年三收。进入新世纪,西郭屯人观念更新,开始向农业机械化迈进。
人物
牛得草,学名牛军国,是闻名遐尔的豫剧大师。据《牛氏族谱》记载,牛得草系牛氏第十九世传人,其祖父牛心会,其父牛大赢。牛得草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入牛集平调班学戏,后随母外出求乞,流落异乡,改唱豫剧。由于他勤学苦练,唱得一手好戏,成为广大观众喜爱的艺术家。其代表剧目《七品芝麻官》誉满神州大地。1992年10月荣获全国第二届金唱片奖。
牛翠阁(1953~),女,生于1953年10月,东明县小井峪牛集村人
1971年参加工作。197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7年8月在合肥工业大学电机系毕业。
历任小井乡牛集联中教师,东明县工业局办公室干事、县科协秘书,县纪委常委,县妇联主任;单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东明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
曾多次获山东省、菏泽地区优秀妇女干部和“三八”红旗手。多次受到山东省、菏泽地委及宣传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工作期间撰写的《提高妇女素质是妇女成功的关键》、《浅谈妇女人才学》等论文先后在《中国妇女》杂志上发表,被山东省妇联评为二等奖。1996年撰写《她把心栓在长城上》一文获山东省“军民鱼水情”有奖征文三等奖;《怎样做好新时期的政治思想工作》一文发表在山东省委宣传部《宣传通讯》上,并获2000年菏泽地区精品奖。
根据《黄河的记忆》《东明人物》《东明地名志》等整理。整理者:老虎69090。
- 上一篇:寻访周敦颐:山水里的先生
- 下一篇:中央八项规定是新时代管党治党的标志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