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曾巩
发布时间:2025-07-27 13:20 浏览量:1
曾巩(1019年-1083年),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抚州南丰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目录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章以平正古雅、醇厚渊静、结构严谨、说理透彻著称,在八大家中独具“醇儒”风范。被誉为“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王安石语),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坚定追随者和成功实践者,对后世散文“平正典重”一路影响深远。
生平主要阶段与成就
家学渊源与早岁勤学(1019-1043): 出身江西南丰名门望族,祖父曾致尧、父亲曾易占皆为进士出身有文名。家学严谨深厚,尤重儒家经典。 幼慧早熟,十二岁能文,“日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青年时与王安石交好,同为才俊。十八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献文求教(《上欧阳学士第一书》),深受赏识。欧阳修赞其文“昆仑倾黄河,渺漫盈百川”,预言其必名世。 庆历二年(1042年)赴考落第,返乡途中结识杜衍、范仲淹等名臣,受其勉励。困顿科场与磨砺文思(1043-1057): 科场艰辛:此后近二十年屡试不第。与弟弟曾晔(字子茂)同赴考,乡人作诗嘲讽:“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两秀才。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曾晔因屡试不第而早逝(1047年)。 潜心耕读,文章日进:期间躬耕养家,侍奉继母,抚育九个弟弟和四个妹妹成人。艰苦中坚持治学,精研经史典籍,文风更趋醇厚沉静、逻辑严密。与欧阳修书信不断,深化“古文”理念。 编校古籍:曾受欧阳修委托,校勘整理《战国策》、《新序》等古籍,作《目录序》,开宋代目录学序文先河,体现其“扶树教道”的思想。嘉祐登第与文名鹊起(1057-1069): 嘉祐二年(1057年),已39岁的曾巩携弟曾布、曾牟及妹夫王无咎、王彦深同赴京应试。在欧阳修主持的科举中,曾巩与两个弟弟、两个妹夫五人同登进士第,轰动一时,洗刷昔日耻辱。欧阳修盛赞其为“今之魁奇特起之士”。 授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掌管地方刑狱。后调任馆阁校勘(国家图书管理机构校对)集贤院校理(图书馆工作)。 任馆职九年(1058-1067):参与编校《说苑》、《南齐书》、《梁书》、《陈书》等史籍,撰写了大量精辟的《目录序》(如《战国策目录序》、《南齐书目录序》等),阐发历史兴衰之理,成为其“文以载道”思想的重要载体。 此间文名渐隆,朝廷重臣(如王安石、苏轼、司马光)推崇其文才学养。辗转州郡与勤政亲民(1069-1080): 熙宁变法期间:因个性沉静持重,思想正统(强调法先王),未主动卷入激烈的新旧党争,但基本支持变法。王安石掌权后欲引为己用,因政见分歧未成(“吾与子友,惟道义之交。今公为政,未合吾志,不敢登门”)。 长期外任地方:先后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齐州(今山东济南)、洪州(今江西南昌)、福州(福建)、明州(今浙江宁波)、亳州(今安徽亳州)、沧州(今河北沧州)、襄州(今湖北襄阳)、洪州(再任)、福州(再任)、明州(再任)等十多个州郡的长官。 显著政绩,重在民生: 救灾安民:在齐州(1072年)巧用“引蛇出洞,一举灭之”策略平复治安;在越州(1071年)遇饥荒,早于朝廷指令即“多方筹措粮米,平价出售,劝富济贫,严控官仓,全活百姓无数”,被誉“条目处置,悉合机宜”(《宋史》)。 兴利除弊:在襄州平反冤狱数百件;在各州均注重清理税籍、裁撤冗余衙役、打击地方豪强、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如洪州建“南湖书院”)。 正直廉明:深受百姓爱戴,离任时百姓“绝桥闭门”挽留。暮年回朝与史馆终老(1080-1083): 元丰三年(1080年),得神宗赏识召还京城,擢升史馆修撰(负责国史编修),编校五朝(仁宗、英宗朝)国史实录。 元丰四年(1081年),任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深为皇帝信任。 元丰五年(1082年)四月,因母亲去世丁忧回乡。 元丰六年(1083年)四月,病逝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享年65岁。朝廷追赠其为文安郡开国侯(从三品)。葬于南丰源头崇觉寺右(今江西南丰县源头村)。南宋时追谥“文定”(一说“文定”为其最终谥号,与苏辙同)。核心贡献与历史地位
古文运动的忠实继承者与成就者: 文以载道的典范:严格遵循欧阳修“文以载道”(曾巩更强调“扶树教道”)的古文理念。其文长于议论说理,内容上以阐发儒家经典精义、探讨治乱兴衰之道、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核心。 平正典雅的风格:其文风在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不事藻饰,平实流畅,冲和平淡,法度谨严,层次清晰,逻辑力量强大。欧阳修评其文“纡除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王安石赞:“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被誉为“南丰体”。 文体的典范:尤擅书序(特别是《目录序》)、碑志(《先大夫集后序》)、论策(《唐论》、《说势》)等文体。代表作《墨池记》借王羲之勤学故地阐发“欲深造道德者”必须力学苦练的道理,成为融记叙、考辨、议论于一体的典范;《寄欧阳舍人书》论墓志铭写作之要义;《赠黎安二生序》鼓励特立独行、不畏流俗;《越州赵公救灾记》翔实记录救灾经验,极具史料价值和实用文示范意义。卓越的学者与史志专家: 目录学开拓者:其精心撰写的《目录序》是我国目录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其序往往结合历史背景、学术源流、思想价值等进行评述,既是精深的学术史著作,也是优秀的议论散文。 史书校勘与编修:长期在史馆工作,校勘编订《战国策》《说苑》《南齐书》《梁书》《陈书》《烈女传》等典籍,贡献巨大,为后世提供了可靠版本。其校勘成果集中体现在所作的《目录序》和校记中。晚年主持修纂《五朝国史》(未最终完成)。实干亲民的循吏典范: 其为官近三十年,大部分时间在地方任上,虽未居显赫高位,但政绩斐然,勤政爱民,清正廉明,深受百姓称颂,史称“所至举大体,务简易,吏民不扰而治”。其地方治理经验(尤以救灾为突出)是宋代官僚体系中少有的实干型人才代表。其文章亦有相当一部分反映了其治理经验和民生疾苦(如《救灾议》等)。道德文章的一代宗师: 曾巩一生践行儒家道德,孝悌传家(抚育众多弟妹),为人方正谦和,不慕荣利,耿介自守,为世人所敬重。其文章如其人,醇正平和,体现了极高的道德修养与文化涵养。王安石在祭文中称其“常安然正色以道天下”。 后世评价极高:朱熹尊崇其“文字有法度,自首至尾,皆可见作文字路脉次第”。唐宋派散文家(如归有光)奉其为圭臬,将其文风作为矫正浮华不实文风的武器。桐城派(方苞、姚鼐)亦受其法度谨严、气韵醇厚文风的影响。总结
曾巩的一生,是沉潜厚积、终放光华的士人典范。少年才俊却科场蹉跎近二十年,铸就了其沉潜思考、文章醇厚的特质。他是欧阳修古文运动最忠实和成功的门徒,以“平正古雅、醇厚渊静、逻辑严密”的“南丰体”在八大家中自成一格,尤擅书序、碑志、论策,成为后世推崇的“文章法度”的典范。其史志编校和目录序文开风气之先,堪称学者型文人的代表。而在官场上,他更是十余州郡的“勤勉循吏”,以清正实干、体恤民瘼赢得了百姓爱戴。曾巩的存在,丰富了唐宋八大家的文学风貌和精神内涵,他代表着宋代文人士大夫中将深厚学养、纯正道德、严谨写作风格与现实治理才能高度统一的可能性。其文字温润如玉,其人格皎如明月,虽不似苏轼般光芒万丈,却如江河润物无声,星辰恒久不移,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醇厚而恒久的光辉。正如其得意弟子陈师道所言:“苏明允以其文壮,苏子瞻以其气胜,曾子固以其理妙。” 这“理妙”二字,正是曾巩卓然屹立于文学史巅峰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