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贵家营龙灯魔女舞——历史烟云中走出来的民间文艺奇葩

发布时间:2025-07-27 18:17  浏览量:1

贵家营龙灯魔女舞:历史烟云中走出来的民间文艺奇葩

□黄立会

在我市浩如烟海的民间艺术宝库中,盐湖区金井乡贵家营村的《龙灯魔女舞》无疑是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它不仅形象,而且神似,具有多种神奇功能。它的外形庞大绵长,蜿蜒多姿;表演气势恢宏,刚柔相济。它从明代历史烟云中蹒跚走来,至今600余年,经过数十代舞龙人的传承赓续,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湛的表演艺术,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并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代代龙人心中永远的文化情结和精神图腾。

历史沿革:隽永传说与精神信念的顽强坚守

天下舞龙者居多,贵家营《龙灯魔女舞》缘何能够代代相传,令村民视若珍宝爱不释手?说起她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明洪武十三年,太祖皇帝朱元璋为了强化地方防务,向各处增派军队,一位姓贵的将军便带着一队兵士在贵家营村驻扎下来,拉夫抢粮,无恶不作,该村也由此得名贵家营。贵家营村北建有一座祖师庙,庙中道长姓杨名青,字化成。官兵进村后焚毁了庙宇,将杨青逐出庙门,无以寄身。加上连年荒旱,庄稼几近无收,百姓苦不堪言。杨青昼夜苦思冥想,企望用什么办法来解民倒悬,复兴庙宇,然绞尽脑汁久不得计。忽一日晚间,祖师吕洞宾托梦于他曰:“欲救民于水火,须到解州五龙峪五龙庙求请‘龙神’回来,方可镇服兵患,求得甘霖;亦可重振庙宇,普度众生。”杨青闻言大喜,次日便游说乡里,不日便与两个徒儿起身,赶赴解州五龙峪,在五龙庙里拜谒龙神,求得舞龙真谛,绘成草图带回村里。然后设祭坛,拜龙神,扎龙灯,并亲授村民舞龙之技。时值农历二月初二,正是民间习俗“龙抬头”之日,杨青便带着一班青壮男子在祖师庙前的空地上舞起龙灯。周围数十里的乡民官绅们闻之,纷纷骑马驾车沓来观之,一时汇集千余之众。但见场上雷声轰轰,云雾腾腾,龙灯蜿蜒盘旋,威风凛凛,如同真龙降世一般。果然天降甘霖,万物复苏。人们都说贵家营村的“龙”是真龙现身,四县八乡之人皆来祭拜,熙熙攘攘众口皆碑。明廷闻讯惧之,遂撤兵拔营而去。至此,战乱止,百废兴,田畴郁郁葱葱,百姓方得安生。杨青也因此声名大振,得以重建庙宇,供奉祖师,香火日盛。从此,贵家营村便流传下来每年农历二月二舞龙灯的习俗。

有关这个传说的真实可信,可以从该村村民马俊选老人珍藏的一个手抄本中得到有力佐证。1964年破“四旧”拆除村中祖师庙时,在庙中房梁上意外发现的一个用毛笔写的白麻纸手抄本,是杨青道长的一个名叫“敬圆”的徒弟写的回忆录,文中所叙史实与上述描述无异。落款为:清天命七年。此手抄本由马俊选老人一直保存,可惜在“文革”中因害怕抄家而将其烧毁。

另据清乾隆二十九年版《解州全志》记载:五龙庙,在州南中条山麓五龙峪左(二月二日分雨泽于此),宋淳化三年,知州田绍斌、张珣修……

由此可见,贵家营村的“龙”,实属杨青道长偕徒儿从解州五龙峪五龙庙所祈请无疑!

正是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演绎,让村民觉得数百年来村里之所以风调雨顺,全是因了龙神的庇佑,所以对“龙”敬奉有加,舞起龙来格外精神抖擞。

明清时期,贵家营龙灯主要是在二月二“龙抬头”之日或村里举行祈雨、祭祀等重大活动时表演,此乃龙灯表演的鼎盛时期。

民国初年,贵家营村老艺人梅守正在原有龙舞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不仅舞龙灯,而且加入了“魔女”,故将其取名为《龙灯魔女舞》。除农历二月二表演外,在春节、元宵节的社火活动中,也屡屡能够看到贵家营《龙灯魔女舞》的英姿雄风。

1939年,日寇侵入运城,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故而这一活动逐渐走向衰落。

在1945年庆祝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和194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活动中,贵家营《龙灯魔女舞》再度复出。喜获新生的贵家营村民敲起锣鼓,舞动巨龙,尽情表达兴高采烈的心情。

1965年“文革”开始后,《龙灯魔女舞》被当作“四旧”之一铲除,道具被毁,节目停演,从此再无“龙”的身影。

龙灯虽然被迫停演了,但龙的精神在贵家营村从未泯灭。恰似一股暗流,在村民心中默默地蓄积涌动。

1985年元宵节前,在金井乡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贵家营村重新恢复了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节目,村民们多年酝酿的信念激情在这一刻喷涌而出。这是贵家营《龙灯魔女舞》的又一次图腾。

1999年,贵家营村村民荆怀民、杜随念、陈力田等人又对《龙灯魔女舞》进行了革新、改造、提升,将其推向演艺市场。但由于该节目演出所需人员居多,耗资巨大,个体经济难以为继,故而目前又回归村委会管理运营。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

挖掘恢复:独特造型与精彩演绎的完美组合

贵家营《龙灯魔女舞》是我市民间传统社火节目中的一枝奇葩,而且是夜间活动的一种游动式花灯展示,几百年来一直在盐湖区及周边县(市)享有盛誉。它的造型特点、制作工艺及表演程式,均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1985年元宵节,运城市(县)委、市(县)政府决定举办全市(县)民间社火表演,金井乡确定恢复贵家营“龙灯魔女舞”这一优秀的民间社火节目。1984年冬季腊月初十左右,时任金井乡党委书记的张来保带领我和文化站负责人张千胜、乡妇联主任胡海琴、乡团委书记王明晶来到贵家营村,发动村干部组织村中老艺人回忆、挖掘和恢复《龙灯魔女舞》。

经与老艺人座谈、回忆、挖掘,我们总结出贵家营《龙灯魔女舞》的四大特点:

一是独特的龙体造型。与别处龙灯大不相同的是,贵家营的龙舞不是前面一人手持绣球引龙前行,而是“龙”把绣球含在嘴里,而且绣球能够转动,双睛大如足球。龙头重约30公斤,高一米有余,非高大剽悍之小伙子不能舞动。龙身由软、硬节配合组成,舞龙者手持的硬节系木料制作,相连的软节由竹圈扎成,内系绳索牵引,使之前后贯通;硬节及软节的竹圈外均用白麻纸先裱糊一层,上面再糊一层鳞状彩纸,是为龙身。龙体总长20米,软、硬节之间间隔3米,需10个人分段执掌协作配合才能舞动。

二是严格的表演规程。每次表演前,都要履行祭龙、龙出庙门、请关爷、表演、安龙等一系列规程。最为震撼的是“龙出庙门”一节。龙出庙门前庙门紧闭,门外锣鼓响起,燃柏枝火,龙头在烟雾缭绕中探出,龙头前放松香火一把,龙身随之摆动一次,庙门复又紧闭。似这样龙头三出两进、庙门三开两闭之后,龙灯方从庙中腾空而起,冲出庙门,进入场地开始表演。这种表演规程,把龙的神秘色彩与表演者的匠心独运巧妙地结合起来,营造出一种神秘莫测的环境氛围。

三是奇幻的艺术风格。龙是气势恢宏的烈性灵物,而“魔女”则如仪态万方的水族众生。夜间表演时,广场上击鼓如雷,龙头口喷火鼻生烟,龙身里燃起牛油蜡烛,龙头带动龙身蜿蜒前行,在广场上盘旋缠绕,做掏腰花、打翻手、龙摆水,龙盘柱、龙休眠等动作;十多名“魔女”头戴鱼、虾、龟、蚌等饰物,下身穿缀有花盘的粉绿色长裙,手持如意莲灯,踩着水步袅娜登场,时而轻歌曼舞,时而与龙缠绵,二者刚柔相间,呈现出一派五彩缤纷、亦真亦幻的艺术效果。

四是参演人员众多。整个表演队伍中,需要舞龙队员10名,“魔女”队员20名,锣鼓队员20名,领队、教练及管理音响、服装、道具等后勤人员5一7名,总计近60人。加上扎制龙头、龙身,制作服装、道具等等人员,总数约100余人。对于一个仅有100来户人家的贵家营村来说,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与此项活动。

贵家营“龙灯魔女舞”虽说是一块民间艺术瑰宝,但作为一个晋市(县)表演节目,要求自然更高,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升。而且时间较短,要想实现目标绝非易事。

有压力才有动力。先从恢复做起,然后改进、提升。

为了扎好龙头、龙身,该村老艺人荆怀民领着村里的能工巧匠锯、刨、推、斫,历时十天半月,终于扎制出一条20米长的巨龙;为了使龙嘴里所含的绣球和双睛能够转动,张干胜和村民季三季等人专程搭车到西安,买回三台微型电动机装在龙头内,反复试验终获成功;为了制作好魔女们头上的头饰和裙摆下的花盘,胡海琴领着村里的做花能手精心设制,日夜赶工,做成的纸花、染纸、花盘堆满了半间屋子;为了使“魔女”们能够走好“水步”,王明晶领着姑娘们反复练习,跑肿了小腿,磨破了双脚;为了创作好魔女舞的伴奏音乐,我骑上自行车跑到运城,找到地区蒲剧团音乐指导杜运佳谱好曲子,然后裁剪打磨,再托乡干部王喜录到卫褚村找民间乐队演奏录制……

接着就是紧张地进行排练。人员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舞龙队,10多名小伙子在荆怀民师傅的指导下反复练习,终于把龙灯舞得八面威风;一部分是“魔女”队,我和王明晶邀请永济红光蒲剧团退休演员马秋成加盟指导,对“魔女舞”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改造,姑娘们缓移水步轻舒广袖日臻完美。再一部分是锣鼓队,村里新添了十几套锣鼓器具,20多名锣鼓队员每天铿铿锵锵敲个不停,把锣鼓打得轻重有度虎虎生风。市(县)委副书记武全绒观看彩排后十分满意,将其命名为《龙灯海仙舞》。

1985年元宵节这天,贵家营《龙灯海仙舞》在全市(县)民间社火表演中大放异彩,获得了“社火表演一等奖”。该节目由一条“巨龙”和20名“海仙”队员共同组成,表演分三个部分。开始是龙灯独舞。在20多人的锣鼓队发出震耳欲聋的敲击声中,“巨龙”口喷烈火,耳鼻生烟,盘旋缠绕,忽隐忽现,如天龙降世一般,形象格外逼真生动。接着是龙女、“海仙”们的集体舞。在悠扬悦耳的乐曲声中,两名龙女头上各戴一条小龙,手舞红绫,带领众“海仙”且舞且行;18名“海仙”头戴鱼、虾、龟、蚌等饰物,手持如意莲灯,下身的裙摆下面缀着一个圆桌大的花盘,花盘一周缀有出水芙蓉,头饰和莲灯的荷芯都闪着灯光,轻舒广袖,踏浪而行,如同仙女降临,飘飘然美不胜收。最

赓续传承:龙的精神深深扎根于龙人心中

龙乃华夏图腾之象征,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此乃世人之所共识。

说到贵家营《龙灯魔女舞》,就不能不为下面这两个人大书特书。

一是时任金井乡党委书记的张来保。是他在《龙灯魔女舞》停演多年之后第一个打破思想禁锢,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和去糟存精的精神,安排组织人员挖掘、整理、恢复;并亲自带队进驻贵家营村,对《龙灯魔女舞》从定义到发动,从造型到表演,事事亲力亲为,样样安排妥就,为贵家营《龙灯魔女舞》作为优秀传统社火节目复出重演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

▲代表性传承人荆怀民

二是贵家营村第十一代掌龙传人荆怀民。荆怀民生于1936年9月8日,现年89岁。他从十八九岁开始接触舞龙,从此爱不释手。一开始,他只是作为掌龙头者带领队员舞龙,渐渐地从中摸索出一些门道,对龙灯的构造特点、表演套路有了自己的改革思路。如果说1985年《龙灯魔女舞》的复出只是一个仓促恢复,那么,到1998年荆怀民与村民杜随念、陈力田、张干胜等人,做出将贵家营《龙灯魔女舞》推向演艺市场的决定之后,对《龙灯魔女舞》的改造就是战略性的革新与提升。首先,在演艺阵容上,由过去的一条青龙变为一青一红两条巨龙和红、黄、青、白四条色彩斑斓的小龙,使阵容更加强大,更具可观瞻性。其次,在龙头、龙身的制作上,采用新型材料减负增能。龙头由过去的30公斤减轻到15公斤左右,使龙头更加灵动;将过去单纯的口含绣球能够转动,拓展到口含绣球能够转动,眼睛能眨、会转,鼻能生烟,嘴能张合、喷火、吐字七大功能。龙身一改过去软、硬节组合中间容易凹陷的缺点,变为从头到尾用钢丝缠绕,隔3米置一抓手,外表披上龙衣,让龙身始终保持圆形,既方便表演又便于存放。再次,在表演套路上,兼收并蓄了南方龙舞的大翻滚、龙翻身等动作,使之更臻完美威风。在表演程序上,仍分三个部分,但内容更加充盈。第一部分为巨龙显威。主要是两条巨龙的表演,只见祥云缭绕,紫气飞扬,两条巨龙腾云驾雾,于天光云影之中从天而降,活灵活现,神采飞扬,把吉祥和福禄赐予人间。第二部分为众仙出海。众“魔女”手持如意莲灯,头戴海仙饰物,身着花盘荷裙,轻舒广袖,聘聘婷婷,一路踏浪而来,时而观看人间美景,时而与巨龙相偕耍逗,尽享人间欢乐。第三部分为群龙献瑞。两条巨龙与四条小龙翻江倒海,盘绕腾挪,最后以巨龙盘柱吐字、小龙围拱造型,共祝人间风调雨顺,年年岁岁安康太平。2012年1月,荆怀民被山西省文化厅授予“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多次受到区、市、省各级文化部门的表彰奖励,深受村民的爱戴与敬重。目前,年近九旬的荆怀民师傅正在致力于培养下一代龙舞传承人。

在盐湖区文化局,金井乡党委、政府,贵家营村“两委”干部的大力支持下,自1985年《龙灯魔女舞》恢复表演至今40年来,荆怀民带领贵家营《龙灯魔女舞》赴市晋京,南来北往,先后演出100多场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欣喜的成绩:

1985年和1986年元宵节,参加全市民间社火表演,均获“社火表演一等奖”;

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在运城河东广场为全市人民表演,获得一致好评;

2000年晋京参加北京中华龙舞邀请赛,获得多项奖励;

同年二次晋京,为全国民间花会表演,受到广泛好评;

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应邀晋京,在北京龙潭庙会驻场表演,一天两场连演8天,受到首都观众的如潮好评;

2006年应邀参加在重庆铜梁举办的全国首届龙灯节,获得金奖,被大赛组委会授予“三晋雄风”称号;

2010年至今,贵家营《龙灯魔女舞》每年元宵节都在金井乡文化广场为群众义演,还在盐湖区以及周边的临猗、万荣、永济、芮城等地为群众演出,受到亿万观众的欢迎与好评。

40多年来,贵家营《龙灯魔女舞》先后被《北京晚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运城日报》《运城晚报》等报刊和中央电视台、山西电视台、运城电视台及新华网等媒体进行过数十次宣传报道,成为全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民间文艺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贵家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尉忠朝

“我们村的《龙灯魔女舞》是民间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我们村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2009年6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我们村的《龙灯魔女舞》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村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我们一定会倍加珍惜,加大力度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和赓续传承,让《龙灯魔女舞》代代相传,让龙的精神在贵家营村这块热土上更加发扬光大,进一步推动我们村两个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贵家营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尉忠朝如是说。

作者:黄立会

责编:张国平

备案编号:运城网信A002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