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书生赴考,小姐暗赠平安符,凭此躲过一劫

发布时间:2025-07-29 13:00  浏览量:1

第一章 寒门书生

清朝乾隆年间,江南苏州府吴县有个名叫周砚秋的书生。他出生那天恰逢秋雨连绵,父亲周秀才望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丝,为他取名"砚秋",盼他日后能以笔墨为生,不负寒窗。

周砚秋自幼聪慧,三岁能背唐诗,五岁可临字帖,邻里都说周家要出贵人了。可天有不测风云,在他七岁那年,父亲赴京赶考途中染上天花,客死异乡。家中顶梁柱一倒,原本还算宽裕的日子顿时陷入困顿。

母亲林氏是位温婉坚韧的妇人,丈夫去世后,她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物件,靠着替人缝补浆洗维持生计,硬是咬牙供儿子读书。周砚秋深知母亲不易,读书格外刻苦,常常在油灯下读到深夜,寒冬腊月里冻得手脚发僵也浑然不觉。

十二岁那年,周砚秋听说镇上的陆举人开了间私塾,便揣着母亲好不容易凑齐的束脩前去求学。陆举人见他衣衫单薄却目光清澈,试了他几个对子后连连点头,不仅收下了他,还免去了后续的学费。

私塾里的学生大多是富家子弟,其中就有镇上首富沈员外的一双儿女——儿子沈文轩和女儿沈月瑶。沈文轩比周砚秋大三岁,性子沉稳,对周砚秋这个穷同学颇为照顾;沈月瑶刚满十岁,梳着双丫髻,活泼好动,总爱缠着周砚秋问东问西。

"周砚秋,这道题我不会做,你教教我嘛。"沈月瑶又拿着书本凑了过来,身上的香粉味飘了周砚秋一鼻子。

周砚秋红着脸挪开身子:"小姐请自重,男女授受不亲。"

"噗嗤"一声,沈月瑶笑了出来:"你这人真古板,我爹说了,你是我们家的贵客。"

原来沈员外早就听说了周砚秋的事,很是欣赏这孩子的志气,不仅暗中资助陆举人的私塾,还时常让管家送些笔墨纸砚到周家,只是从未亲自露面。

周砚秋对这位素未谋面的沈员外充满感激,读书越发勤奋。他知道,只有考取功名,才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不负沈员外的暗中相助。

第二章 暗流涌动

时光荏苒,转眼五年过去。周砚秋长成了挺拔的青年,眉目清秀,气质儒雅,只是眉宇间总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沉稳。沈月瑶也出落得亭亭玉立,出落得如同江南水乡的荷花,清新动人。

这年秋天,乡试在即,周砚秋收拾好行囊准备赴考。沈员外特意派人送来五十两银子和一套新衣衫,还让沈文轩亲自送到周家。

"砚秋,这是家父的一点心意,你路上用得着。"沈文轩将银子递过去,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

周砚秋却不肯收:"文轩兄,往年沈员外的资助我已感激不尽,这银子我不能再要。"

两人正推辞间,沈月瑶突然从门外跑了进来:"爹说了,这银子你必须收下,否则就是看不起我们沈家!"

她不由分说将银子塞进周砚秋的行囊,又偷偷塞给他一个精致的锦囊:"这是我亲手绣的平安符,你带着它,定能逢凶化吉。"

锦囊上绣着一只栩栩如生的白鹤,针脚细密,配色雅致。周砚秋捏着锦囊,只觉得手心发烫,连声道谢。

沈文轩看着这一幕,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随即又恢复了温和的笑容:"砚秋,路上小心,我和妹妹等你凯旋。"

周砚秋辞别母亲和沈家兄妹,背着行囊踏上了赴考之路。他一路晓行夜宿,不日便来到苏州府城。城中客栈早已住满了赶考的书生,周砚秋好不容易才找到一间偏僻的客栈住下。

考试前夜,周砚秋正在灯下温书,突然听到窗外有动静。他屏住呼吸仔细倾听,只听两个人在低声交谈。

"那小子住哪间房?"一个粗哑的声音问道。

"就是这间,沈公子交代了,只要让他考不成试就行,别闹出人命。"另一个声音回答。

周砚秋心中一紧,沈公子?难道是沈文轩?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等他想明白,房门突然被撞开,两个蒙面大汉闯了进来。周砚秋虽然自幼读书,但也跟着邻居学过几年拳脚,当下抄起桌上的砚台就砸了过去。

"砰"的一声,砚台砸在一个大汉的额头上,顿时血流如注。另一个大汉见状怒吼一声扑了过来,周砚秋侧身躲过,抓起行囊就往外跑。

他不敢往人多的地方跑,怕连累无辜,反而朝着城外跑去。两个大汉在后面紧追不舍,眼看就要被追上,周砚秋突然想起沈月瑶给的锦囊,急忙掏出来打开一看,里面除了一张绣着白鹤的符纸,还有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城西破庙,沿墙根左转有密道。"

周砚秋心中一动,朝着城西方向跑去。他知道沈月瑶从小在苏州城长大,对这里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她一定是早就察觉到了什么,才留下这张纸条。

第三章 古庙惊魂

周砚秋气喘吁吁地跑到城西破庙,身后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他按照纸条上的指示,沿着墙根左转,果然发现一处松动的砖块。他用力一推,砖块应声而落,露出一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

来不及犹豫,周砚秋钻了进去,身后传来大汉们气急败坏的咒骂声。密道里漆黑一片,散发着霉味,周砚秋摸索着往前走,不知走了多久,终于看到一丝光亮。

他爬出密道,发现自己竟然来到了城外的竹林里。月光透过竹叶洒下来,斑驳陆离,四周静悄悄的,只有风吹竹叶的沙沙声。

周砚秋松了口气,瘫坐在地上大口喘气。他拿出锦囊里的符纸,借着月光仔细查看,突然发现符纸背面还有几行小字:"文轩哥近年性情大变,常与商人往来,恐对君不利。家父不知此事,望君谨慎。"

原来如此!周砚秋恍然大悟。难怪沈文轩最近总是怪怪的,原来他是嫉妒自己的才华,怕自己考取功名后威胁到他在沈家的地位。沈员外虽然欣赏自己,但毕竟沈文轩才是他的亲生儿子,恐怕也会偏袒儿子。

想到这里,周砚秋心中一阵冰凉。他一直把沈文轩当成兄长,把沈月瑶当成妹妹,却没想到人心如此险恶。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马蹄声,还有人在呼喊他的名字:"砚秋兄!砚秋兄!"

是沈文轩的声音!周砚秋心中警铃大作,连忙躲进茂密的竹林深处。

很快,沈文轩带着几个家丁骑马来到竹林边,手里还拿着一盏灯笼。"奇怪,明明看到他往这边跑了,怎么不见了?"沈文轩皱着眉头说道。

一个家丁谄媚道:"公子放心,这荒郊野外的,他跑不远。说不定已经被野兽吃了呢。"

沈文轩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找不到活的,死的也要给我找回来!"

周砚秋听得心惊肉跳,没想到沈文轩竟然如此歹毒。他屏住呼吸,不敢发出一点声音,直到马蹄声远去,才敢从竹林里钻出来。

此时天色已近黎明,乡试的考场马上就要开门了。周砚秋看着东方泛起的鱼肚白,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母亲期盼的眼神,想起沈员外的暗中相助,想起沈月瑶纯真的笑容,握紧了手中的锦囊。

"我不能放弃!"周砚秋对自己说。他整理了一下衣衫,朝着考场的方向走去。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都要坚持下去。

第四章 真相大白

周砚秋赶到考场时,正好赶上点名入场。他虽然一夜未眠,衣衫也有些凌乱,但精神却异常饱满。考试过程中,他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助,很快就完成了答卷。

走出考场时,周砚秋一眼就看到了等在门口的沈月瑶。她穿着一身素雅的衣裙,眼睛红红的,显然是哭过。

"砚秋兄!你没事吧?"沈月瑶跑过来,拉住他的衣袖上下打量。

周砚秋摇摇头:"我没事,多亏了你的锦囊。"

沈月瑶这才放下心来,眼泪却不争气地掉了下来:"对不起,我不知道文轩哥会这样......"

"这不怪你。"周砚秋安慰道,"我知道你是好意。"

两人正说着,沈员外带着沈文轩走了过来。沈员外脸色铁青,沈文轩则低着头,满脸羞愧。

"砚秋贤侄,让你受委屈了。"沈员外对着周砚秋深深一揖,"是我教儿无方,险些害了你的性命。"

原来沈月瑶见周砚秋一夜未归,担心出事,便将自己的猜测告诉了父亲。沈员外大惊,连忙派人四处寻找,最终在竹林边发现了沈文轩和家丁的踪迹,一番盘问之下,沈文轩终于承认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沈文轩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 recently 迷上了赌博,欠下巨额债务,怕周砚秋考取功名后得到父亲的重用,自己会失去继承权。他原本只是想让周砚秋错过考试,没想到事情会闹这么大。

"砚秋兄,对不起,我知道错了。"沈文轩对着周砚秋跪下磕头,"求你原谅我这一次。"

周砚秋连忙扶起他:"文轩兄知错能改就好,以后切莫再犯。"

沈员外感激地看了周砚秋一眼,对沈文轩厉声道:"你做出这等龌龊事,还有脸留在苏州?我已经给你收拾好行囊,你即刻起程前往徽州,在那里的分号从学徒做起,什么时候真正悔改了,什么时候再回来!"

沈文轩不敢违抗,低着头跟着家丁离开了。

沈员外这才转向周砚秋,满脸歉意:"砚秋贤侄,小女月瑶对你有情,如果你不嫌弃,待你高中之后,我便将她许配给你,不知你意下如何?"

周砚秋看向沈月瑶,只见她脸颊绯红,正含羞带怯地看着自己。他想起这些年沈月瑶的陪伴和暗中相助,想起那个救命的锦囊,心中一阵温暖,郑重地点了点头。

第五章 金榜题名

不久后,乡试放榜,周砚秋果然不负众望,高中解元。消息传来,周家门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林氏看着榜单上儿子的名字,激动得热泪盈眶。

沈员外亲自带着聘礼来到周家提亲,两家定下了婚事,只等周砚秋上京参加会试后便完婚。

第二年春天,周砚秋辞别母亲和沈月瑶,踏上了上京之路。这一次,沈员外亲自护送,一路平安无事。

会试中,周砚秋再次高中,接着又在殿试中表现出色,被皇上钦点为探花。金榜题名的消息传回苏州,整个吴县都沸腾了。

周砚秋衣锦还乡,在沈员外的主持下,与沈月瑶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婚礼当天,苏州城万人空巷,都来围观这位寒门出贵子的探花郎娶亲。

婚后,周砚秋带着母亲和沈月瑶前往京城赴任。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沈月瑶也成了一位贤内助,不仅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时常提醒周砚秋要体恤民情,不忘初心。

多年后,周砚秋官至巡抚,成为一方封疆大吏。他时常会拿出那个已经有些褪色的锦囊,对沈月瑶说:"当年若不是你这个锦囊,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沈月瑶靠在他肩上,笑着说:"那是因为你自己争气,我不过是举手之劳。"

夕阳透过窗棂洒进来,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桌上的锦囊静静躺着,上面的白鹤仿佛还在展翅高飞,见证着这段始于微末、终于圆满的爱情佳话。而这段佳话,也在江南水乡流传开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