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宣帝卷40—— 这边想成交,那边不同意
发布时间:2025-07-29 14:30 浏览量:1
接着说。
“(赵)广汉疑其邑子荣畜教令,后以它法论杀(荣)畜。人上书言之,事下丞相御史,案验甚急。(赵)广汉使所亲信长安人为丞相府门卒,令微司丞相门内不法事。——汉书”
前文说到老赵,就是赵广汉,犯事儿,恰好大赦,降了一级,平安出来。但是然鹅,老赵虽然逃出生天,却折了个小兄嘚(被腰斩,很惨哒)。我们介绍过,老赵手下都是世代为吏的家庭的孩子(你懂的),大多还很年轻(家族的希望)——人家是听大哥的话、为大哥办事,大约到死都没想过要供出大哥(不是大哥指使、暗示、教唆哒,你们不要乱攀扯),所以老赵对死者家庭没法交代,对手下其他兄嘚也挂不住,这事儿不能这么就结束,否则今后谁还听你使唤?
老赵掐指一算,怀疑是老乡(邑子)荣畜教唆的,这种怀疑,我们要尊重、要理解,老赵不是傻逼,不会乱怀疑的——老赵我干了一辈子刑侦,啥狡猾的货色没见过?你不要藏后面,藏不住滴,老赵的眼睛不容沙子!
之后编造了个理由,手起刀落,将荣畜咔嚓了……前面的事告一段落,但另起一行,重新开了件更麻烦的事儿——老赵的人生仿佛被踩了一脚油门,轰鸣声石破天惊、震耳欲聋,推背感更是没法说,他自己都有点眩晕、恍惚……总之,就此走上不归路!
荣畜死后,有人上书控诉,说这事儿疑点重重……于是事情被转给丞相、御史大夫,案验甚急,可见很重视(半隐斋主人的经验,老赵这作风,应该跟京里大人们关系一般,不讨喜),挂牌了,要抓典型。
老夫多说一句,老赵手上的命案肯定不止这一件,就是说,搞个帽子将人咔嚓了,对老赵是轻车熟路、易如反掌、家常便饭,即使不是经常,至少也不是偶然。然而最近似乎不顺,前面那个苏贤没来得及刹,这个荣畜刹是刹了,但后劲很大,没完没了,粘在手上了。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老赵破釜沉舟,安排亲信的当地人(长安户口),去应聘丞相府看门人(应聘条件除了能力经验相貌,还需要本地户籍?),任务是,暗中观察,搜集丞相家里的不法之事——现在丞相是哪位?嗯啊,老魏呀,魏相……总之,老赵真的是牛逼惯了,胆大包天,完全刹不住车。
“地节三年七月中,丞相傅婢有过,自绞死。广汉闻之,疑丞相夫人妒杀之府舍。——汉书”
-67年7月,丞相家里的女佣人,似乎是保姆一类的,不知道犯了啥错,自缢而亡……老赵第一时间收到消息,立即闻风而动,丫凭经验脑补了重要细节,推测是魏相老婆忌妒,妒刹了(有点姿色的)女佣人(可见这类事在当时常有)——这下可算逮到把柄啦,抓到大鱼了。
上面这些都是汉书记载的细节,资治通鉴略过了。
“(赵)广汉疑丞相夫人杀侍婢,欲以此胁丞相,丞相(魏相)按之愈急。——资治通鉴”
回到通鉴,老赵编造理由刹了荣畜,而丞相、御史大夫正在挂牌督办这事儿,且催得很急,一天几个电话,每天都得看简报。老赵心里肯定有点慌,于是打算以此,就是相府侍婢自缢的事情,胁迫魏相,跟老魏交易,你停手,哥们我也放你一马,咱们一别两宽各自安好。
看史料的文字,虽然没有明说,但很显然,魏相肯定不喜欢赵广汉——丞相是你的上级,上级是用来敬畏、爱戴、仰慕滴,不是用来恐吓、胁迫滴……换你做丞相,你也不能喜欢老赵。
所以,魏相拒绝了——必须拒绝,如果同意,等于纵容老赵攥实了把柄,以老赵的尿性,不会收敛的,今后惹了麻烦,会没完没了威胁你……想明白这个道理,老魏不肯交易,不仅不肯,还下令加快审查速度,按之愈急,只要我滴速度足够快,老赵你就跟不上了!
“(赵)广汉欲告之,先问太史知星气者,言今年当有戮死大臣,广汉即上书告丞相罪。制曰:“下京兆尹治。”广汉知事迫切,遂自将吏卒突入丞相府……——汉书”
老魏不肯就范,老赵很愤懑,要告发魏相——赵广汉的胆儿够肥吧?老魏可是帝国丞相,宣帝红人,宣帝很喜欢很信任老魏,老赵做事但凡收敛一点,不至于回不了头!
我们也不要冤枉老赵,事实上老赵这次还是很小心的,事先他找太史部门懂星象的人询问了一下,最近未来一段时间天气如何啊,有啥要注意要避讳的啊……对方告诉他,星象有点怪,经分析判定,今年怕是有重要的大臣要被咔嚓。
老赵一听,来精神了,老天爷都知道魏相要出事,立刻抖擞精神写折子,向宣帝状告魏相。宣帝批示,下京兆尹治,由京兆尹审理——问题是,京兆尹就是赵广汉,赵广汉就是京兆尹!
宣帝将事情丢给老赵来办,这说明啥?半隐斋主人推测,宣帝应该知道这俩不对付,尿不到一个壶,而宣帝对这俩,至少到目前,都不想放弃。老赵上报魏相的事情,就是家里死了个女佣人,这不算大事,因此宣帝让老赵来审,肯定有其他部门参与,就算最后坐实了,也就是敲打老魏一下。
事情到这一步,老赵意识到自己没有退路,必须将事情坐实,于是亲自带人闯进丞相府……话说魏相这官当得真憋屈,当年做御史大夫(次相,二把手),霍家仆人能踹他的门,他还得赔罪道歉;现在做丞相(首相,一把手)了,京兆尹带人闯进丞相府大肆搜查,这尼玛,岂止是踹门,分明是抽脸!
“(赵)广汉乃将吏卒入丞相府,召其夫人跪庭下受辞,收奴婢十余人去。丞相上书自陈,事下廷尉治,实丞相自以过谴笞傅婢,出至外第乃死,不如(赵)广汉言。——资治通鉴”
闯进丞相府,召集魏家上下,让丞相夫人跪在庭中接受讯问,这是当众羞辱,撕破脸,不留一点情面——问题是,赵哥你只是道听途说啊,没有任何证据……大约也没问出啥来,然后抓走十多个奴婢,带回去审问。
这么一搞,全城都知道了,之前也知道,但那是暗地里议论纷纷,现在挑明了,不装啦,摊牌啦……魏相坐不住了,赶紧给宣帝写作文辩解,翎导,你听我解释蛤,真的是解释,不是狡辩。资治通鉴版面有限,将老魏自陈内容删减了,汉书有的,我们就不录了,大致说一下,老魏的意思是——
赵广汉平时嚣张跋扈惯了,很多人向上面汇报,老魏知道事情确凿,老赵的确有这些缺点,但是然鹅,考虑到人才难得,国家正在用人之际,于是就给压下去了。后来发展到,老赵的门客在长安市场上私自卖酒,被丞相府的吏员驱逐……至此,事情就绕回来了,绕回来以后的情况,我们这两篇文章详细讲了。
宣帝将事情转给廷尉——从京兆尹手里(小摩擦)转给廷尉(大案件),升级了。经过严格审讯,得到以下结论:1、是奴婢犯了错,丞相魏相亲自动手责打导致死亡,不是赵广汉所说,丞相夫人因嫉妒刹人;2、不是死在丞相府,而是去了外第才死滴,这一点,老赵汇报的也不实。
“司直萧望之劾奏:“(赵)广汉摧辱大臣,欲以劫持奉公,逆节伤化,不道。”宣帝恶之,下(赵)广汉廷尉狱,又坐贼杀不辜,鞠狱故不以实,擅斥除骑士乏军兴数罪。天子可其奏。——汉书”
萧望之,这会儿担任司直,这是丞相府的重要官员——有学者提出,这会儿,老萧应该已经升级了,不再担任这个职务,丞相府司直应该是一位姓繁的大哥……这个我们不细究,我们就当是老萧说的。
老萧弹劾赵广汉,说赵广汉这厮,摧辱大臣,大臣指的是魏相。劫持奉公,奉公守法之人,显然还是老魏……客观说,老魏真的头铁,宁愿两败俱伤,也不肯跟老赵做交易相互放一马。
容老夫逼逼一句,霍光时代是个过滤器,能从那个时代过滤出来、还能一路高升的,都是人物——魏相就是,萧望之也是,这俩都冒犯过老霍,坐了好一段冷板凳。
事实上,赵广汉也不简单,也算一个。逆节伤化,对于高位之人,钱啊女人啊甚至人命啥的,不算事儿,但臣节有问题不行,不忠诚,欺骗上级,这是大问题;再有,化,即教化,妨碍教化、伤害教化,这也是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可大(刹头)可小(罚酒三杯),看领导啥态度,还得聪明的boy自己琢磨判断。
老夫前面说了,赵广汉肯定跟周边同事们关系不太好,所以其罪状一定经过润色,事情还是那些事,但表达方式、修辞方式改一改,立刻不一样了(屡败屡战、屡战屡败的区别),因此宣帝读了,恶之,不忍直视,根本没法看,直接将老赵丢进廷尉狱。
世间事很现实,人一旦落难,身边人(兄嘚们)大多会立刻、主动划清界限。所以,以前老赵干得好些破事都被翻出来,如,贼杀不辜,鞠狱故不以实,等等,都成了罪状。
“吏民守阙号泣者数万人:“臣生无益县官,愿代赵京兆死,使牧养小民!”——资治通鉴”
赵广汉的群众基础不错,毕竟京兆尹这个工作不好干,老夫一直说,工作如同挑担子,扁担得居中,两个筐甩起来,晃悠悠才能最省劲。但京兆尹的工作内容,一头是京城百姓,一头是京城大户,你怎么居中?真实的情况,西汉两百多年,京兆尹都干不长,被百姓认可的更没几个——老赵就是这几个之一,这也是为何这事儿开始时,宣帝对老赵老魏都不想放弃的原因。
数万人流泪,号泣着向宣帝请愿,愿意自己代赵广汉去死,留老赵一命,使牧养小民……这里面不排除有水军,但综合史料看,老夫以为,民情大体如此——我一再说,老赵跟同事关系不好,就是做事情不肯妥协(坚持原则)、不给面子(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坚持原则)、喜欢较真(坚持原则),而京兆尹的地界,不好管(一般人没法坚持原则),牛人很多哒,你懂的。
球被传到宣帝脚下,赵广汉这人,到底刹还是不刹,您给个话呀。宣帝沉思片刻,缓缓伸出大拇指,数万人肃静,鸦雀无声,老大你这指头要不要翻过来呀……
用古人智慧
武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