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导师 | 梅国强先生
发布时间:2025-07-30 16:52 浏览量:1
导读:肖相如,湖北中医学院1984级《伤寒论》专业研究生,亦为梅国强老师的第二届研究生。曾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
我的导师梅国强
1984年我报考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是李培生教授和梅国强副教授。84级《伤寒论》专业计划招生2名,全国报考人数近300,考试的前三名是,一个是湖北中医学院78级的学生刘新华,中南5省中医学院联合考试《伤寒论》得了满分,所以他报考本校《伤寒论》专业的研究生专业课是免考的;还有一个是湖北中医学院79级的学生谈运良,总分第一,《伤寒论》考分第二;再就是我,同等学力考生,总分第二,《伤寒论》考分第一。两位恩师是三个学生都想招,就和学院研究生科的付科长商量,能不能扩招一名。也算是我们运气不错,正好有一个专业没有过线的考生,付科长同意将这个招生名额转给《伤寒论》专业,研究生科就给省教委写报告,希望能把名额给《伤寒论》专业,最终省教委批准了,《伤寒论》专业可以扩招一人。复试以后,是否录取并不确定,我心里没数。我去向梅老师告别的时候跟老师说,因为我们上学的时候赶上动乱时期,文化水平很低,读书很少。老师说,你以后可以多读点书了。听了老师的话,我心里就踏实了。要是没有两位恩师对后学的爱护、提携,我可能就与研究生无缘了,因为我的总分是第二,而且是同等学力。湖北中医学院和两位导师,于我有再造之恩。
招研究生,每个学校的报考条件不一样,有的学校只招本科毕业生,有的学校同时也招同等学力的考生。湖北中医学院是同时招同等学力的学校,特别是《伤寒论》专业招的同等学力的考生比较多,而且有人说,梅老师喜欢招同等学力的学生。关于同等学力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同等学力的考生没有经过本科教育,知识结构不合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不应该进入研究生教育。在我的求学和工作过程中,时不时就有人提我是同等学力的事。我曾经问过梅老师,梅老师说,我也知道有人说我喜欢招同等学力的考生。关于同等学力要辩证来看,没有经过本科教育,知识结构肯定不合理,这是不好的一面;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本科教育,考试能够达到研究生的水平,说明他能吃苦,有毅力,有学习方法,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不够的知识应该也有能力补回来。从我招的这些同等学力的学生来看,应该不算失败,对你研究生毕业后的发展我很满意。
1987年我研究生毕业,为了我的工作,梅老师去找张六通老师(张老师当时是湖北中医学院的院长),在下楼的时候扭伤了脚,因此在家里休息了几个月。对此我深感愧疚,还要老师为我的工作操心;更多的是感动,老师是恩师,亦如慈父。
2022年我去看望梅老师,其实心里很忐忑,老师的学生众多,而且都很优秀,面对老师,总是有些心虚,我认为我确实不算优秀。我跟老师说,我想来看您,但又怕给您丢脸。老师说,在如此浮躁的环境下,你能专注于学问,不为名利所惑,坚持独立思考,对中医的问题有很深刻的认识,是真正的学者,我很欣慰。这就是我们的梅老师,对自己的学生,总是爱护和鼓励。老师没有批评过我。
在湖北中医学院读研究生的三年,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湖北中医学院从1978年开始招研究生,是最早开始招研究生的院校,最早招生的专业就是《伤寒论》和《内经》。《伤寒论》最早招生的导师是李培生老师和洪子云老师,两位老师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湖北的《伤寒论》是报考人数最多的热门专业。梅老师是湖北中医学院的首届毕业生,和洪老师有师徒名分,是李老师和洪老师的学生辈,1983年和洪老师一起招研究生,1984年和李老师一起招研究生。梅老师和《内经》的张六通老师是新生代中最早招研究生的导师。我是湖北中医学院的第六届研究生,是梅老师的第二届研究生。当时的湖北中医学院,《伤寒论》的李培生老师和洪子云老师,《内经》的李今庸老师,是学术界的泰山北斗;《伤寒论》的梅国强老师和《内经》的张六通老师,那就是男神。能成为他们的研究生,不知道有多少中医学子在羡慕我们。因为这些老师在中医界是难以企及的传说。
因为我的这种特殊经历,在我成为导师之后,对于那些相对弱势的考生,我会尽量为他们争取深造的机会。2005年招生的时候,学院主管研究生的副院长问我,有一个考生是小儿麻痹症后遗症,走路要用双拐,您招不招?我说这个学生我招。然后把我教过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本校的一位要报考我的研究生的考生推荐给了其他的老师,我招了这位腿有残疾的学生。相比其他考生,这位残疾的考生获得读研究生的机会更不容易,读研究生对他改变人生的意义更重要一些,作为导师,我觉得我应该给他争取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他现在工作很不错。2006年招生的时候,我们这位副院长又问我,有一位成教的自费考生,外语差几分,您招不招?我毫不犹豫的招了这位学生,这位学生的中医功底很扎实,研究生期间学习也很出色,毕业就自己开诊所,病人很多。2007年、2008年,各招了一名管理学院毕业的跨专业的考生。这位副院长跟我说,我们遇到有点困难的学生就想到找您,这些学生特别感谢您,我们也特别感谢您。
2025年7月7日,梅老师离开了我们。梅老师的离去,带走了我心中一个美好的中医时代。那个时代的美好就是纯真、温暖、一心向学!7月9日我回母校参加学校为老师举办的追悼会,刘松林师弟作为学校党委书记,和谈运良商量,要我代表学生向老师告别。我跟老师说,您的学生众多,都很优秀。我的能力不足以代表我们师兄弟姐妹的优秀,但是我能代表所有学生对您永远的崇敬、爱戴、怀念和感恩!老师一路走好!
2025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