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镌刻在红色土地的改革诗篇

发布时间:2025-07-30 19:54  浏览量:1

【读书笔记⑤】再读报告文学《重头再来》

2025年7月30日,晴,星期三

(接上期)

在对企业经营方式改革的同时,何亚斌又在思考着企业改制的问题。

这是一次比县百纺公司改革更加艰难的改革,它不是像百纺等公司改革那样“一卖了之”,而是涉及到企业体制的改革,新的机制破旧立新,它是要把产权不明晰,经营无活力,生存无望的企业,转换其经营方式,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益最大化。

就这样,一个被当年鹤峰干部群众简称为“38条”的鹤峰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在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次可行性论证后,以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会的形式对外发布。

大会这天,还专门邀请了州工商局局长周友同到鹤峰出席“38条”发布会。周友同的在大会上的讲话中表示,对鹤峰大胆地对非公有制企业实行改制,一定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无疑从管理角度为企业改制吃了“定心丸”。

“38条”颁布后,鹤峰的那场改革如沐春风,有序推进,得到了包括省州领导的充分赞肯。

1993年,时任省委书记关广富到鹤峰视察后评价:“鹤峰的改革,具有可贵的探索精神和大胆的试验性质”。在一次全省改革大会上,关广富说:“鹤峰的改革走在前列,在于鹤峰有一位思想解放的县委书记。”

随后,省委、省政府多位领导先后到鹤峰实地调研后都给鹤峰的那场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许。

1991年,湖北省文联主席周韶华,了解到鹤峰县县长何亚斌的事迹后,十分激动,当场题字“君能扛鼎”以赠,赞赏何亚斌对鹤峰推行包括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内的系列改革。“君能扛鼎”,足以高度概括人们对当年何亚斌在鹤峰主政五年时间所做的一切。

△1991年湖北省文联主席、书法美术家周韶华了解到何亚斌在鹤峰县推行改革的事迹后,当场题字以赠。

退休后的何亚斌,仍神采奕奕,精神矍铄。

何亚斌晚年在回顾“38条”发布的初衷时说:“就是让全县干部放开手脚干,而党委、政府及其部门则为他们搞好服务,创造最优的营商环境,让人民群众享受政策的红利!”

再读报告文学《从头再来》,作者站在历史的视角来看何亚斌的创新探索及其贡献,由此提炼出一个重大主题:鹤峰首创产权制度改革,不仅开了恩施州先河,也影响了湖北省乃至全中国改革潮流。

鹤峰推行的那场经济领域的多项改革,比1998年8月中国第一个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中心的城市综合配套改革在湖南浏阳初步成功,整整提前了6年。这不能不说是开了这一领域改革的先河。

2009年何亚斌受邀回鹤峰。图为他与原恩施州委常委黄子阶(中)、原鹤峰县委书记张泽洲(中)在该县农村考察

早于全国提出如此重磅的改革举措,率先在鹤峰“冒天下之大不韪”,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义无反顾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没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没有足够的战略眼光和胆识,是不可能做到,更不可能取得今天人们看到的可喜成果。

今夏在北京相聚,已78岁的何亚斌书记谈起当年的那场改革时由衷地感慨道:“当年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出台‘38条’,加上之前派出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到国外学习取经,就是为了增强干部追逐财富、向往幸福的意识,培养干部群众创造财富、实现共同富裕的能力!”

如果说何亚斌在鹤峰主政期间,敢为人先,大刀阔斧的对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的改革,远远超过报告文学《从头再来》本身,那么,何亚斌在鹤峰主政五年期间那些鲜为人知的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至今仍感动着一代人。现在在鹤峰,人们每每谈到当年在鹤峰大胆推行改革的时任县长、县委书记何亚斌时,干部群众无不眉飞色舞。从他们的眼神中、言谈中让人真切感受到,何亚斌受到了鹤峰人民的爱戴与拥护。

1998年8月初,在何亚斌从省城偕妻挈子到鹤峰任代县长一职的10年之际,鹤峰四大家领导一起到省城武汉邀请他重返鹤峰,再去实地看看鹤峰今日的发展变化。

何亚斌欣然受邀回到他人生中的第二故乡。每到一地,当地干部群众都以不同的方式,向在鹤峰大力推行改革,在改革遭受“非议”,历经艰辛,吃尽苦头的何亚斌不时投去敬佩的目光,“热烈欢迎何书记回家”的欢呼声不断。

何亚斌在他下榻的金叶宾馆晚餐后刚走来时,就被早已等候在宾馆外的几位老同志认出:“这不是何书记吗?”

随着何亚斌一声“老王啊,身体还好吗”,尽管过去10多年了,何亚斌都能一一叫出他们的名字。

何亚斌紧紧握住一双双温暖的手,让他感受到了几位老干部在握手就要松开时回握的力量。

那次何亚斌在鹤峰期间,他特地去了一趟海通大市场。这是1990年他到鹤峰上任的第二年,在政府常务会议上提出的为民办8件实事之一。

那天,何亚斌一走进海通大市场的步行街就被一位菜农认了出来。“感谢何书记当年为我们建起了这个农贸市场,我现在在这里卖菜每年可收入一万多块钱呢!”

有的乡亲知道何亚斌到了鹤峰,非要请何书记吃个饭,感谢他当年推行的改革给他们带来了今天的好日子。

别看吃个饭显得有些“俗气”,但它代表着鹤峰人民怀念那场改革、代表着大家始终没有忘记何亚斌为他们带来了好日子的真实心情,也是老区人民一种最朴实感情的表达方式。

何亚斌在鹤峰工作期间那些鲜为人知的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早已镌刻在20多万鹤峰儿女的心中,也成为若干后来继任者时常念叨的一位好官、清官、实干家和学习的榜样。

△何亚斌(右一)下派鹤峰县工作10周年之际,鹤峰四大家领导邀请他再回鹤峰。图为时任县领导介绍发展情况。

△今夏,作者(中)携家人在北京看望退休在家安度晚年的何亚斌(右二)及其夫人陈大姐(右一)。

富于鲜明时代感的《从头再来》,是一段历史的记载,也是一个又一个改革真相的还原,让人们能从字里行间通过写真纪实,再次去全面而准确地认识以何亚斌为首的改革者们的超前意识与勇谋胆略,去感受那场改革给鹤峰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从头再来》记录的正如《中国报告文学》杂志封面上所说,它是一个时代的报告,是一场改革风云的纪录。

不容置疑,鹤峰那场在全国率先推出的包括民营经济发展在内的国有、集体所有制企业产权制度等多领域的改革,是一场值得永远载入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辉煌篇章的一个单元!

无论人间悲与喜,前进的历史从来都不会为任何人停留的。让人坚信,新生的、最具有生命力的事物,总是与旧的、落后的、衰败着的东西在“斗争”中逐渐成长壮大起来的。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何亚斌及其当时鹤峰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真刀真枪的改革,证明了改革的力量,也足以说明广大干部群众是改革的主流。他们从不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大力支持,再从大力支持到置身改革洪流之中,用他们的实践,证明了那场改革的力量和方向。鹤峰也因此在1993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评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先进县”、1994年,何亚斌被湖北省委授于“优秀县委书记”光荣称号;事隔14年后2008年,包括鹤峰那场改革的动人事迹在内,何亚斌荣获“改革开放三十年,影响湖北三十人”光荣称号;2018年,何亚斌再次荣获“改革开放四十年,荆楚弄潮四十人”崇高荣誉。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如今鹤峰人每每谈起当年的改革带给他们的福享时,总离不开一句话,“感谢当年从省城来鹤峰工作的何书记,用改革为他们带来了如日中天的艳阳天!”

前不久,鹤峰一位早已退休的老干部在与何亚斌微信对话中有这样一段话,特摘录于此:

何书记,您在鹤峰任县长、书记虽己离开鹤峰三十多年了,但鹤峰人民不会忘记您!现在只要提起您,人们都说,鹤峰人现在有钱了,这都是您在鹤峰亲自抓的改革带给大家的福利,一大批鹤峰人早已走上了致富之路。所以,我代表鹤峰人深情地谢谢您!

在此,我也要感谢作家田文莉的《重头再来》,是你用深情的文字记录,把我带回到到33年前的那场改革风云中。让已退休多年的我再次回忆起那场激荡人心改革。

当年我曾两次带领记者采访过鹤峰的那场改革,并进行了系列报道。这次再读《重头再来》,文中的那些细节,还有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真实场景的再现,一次又一次令我感动。

如今,当你实地踏访鹤峰这片红色土地,与老百姓拉家常,与当年参加企改的职工忆过往,你定会是如释重负,那场改革带给了鹤峰人民“今儿个真呀真高兴!”

如今,夜幕降临下的鹤峰城,当一群精神矍铄老年人,洋溢着一张张幸福的笑脸,精神抖擞地走进健身场跳起欢快的舞,唱起幸福的曲时,你怎能不释怀!又怎能不吉节鼓掌……(胡仁钧文/图,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