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书》的五句箴言中学处世

发布时间:2025-08-02 02:31  浏览量:1


先莫先于修德

范仲淹“先忧后乐”的一生,是修德的典范。北宋时期,范仲淹出身贫寒,却始终秉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信念。他在泰州任职时,主持修建捍海堰,历经四年艰辛,保护了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任杭州知州时,遭遇饥荒,他创造性地以“赛龙舟”“大兴土木”等方式刺激经济,缓解灾情,同时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即便被贬谪,他仍心系百姓,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范仲淹一生清廉正直,将儒家“仁政”思想融入实践,其德行不仅赢得百姓爱戴,更成为后世官员的精神楷模。他的故事印证了《素书》所言:唯有以德行立身,方能成就不朽功业。


安莫安于忍辱

韩信“胯下之辱”的典故,生动诠释了忍辱的智慧。秦末时期,韩信出身低微,曾遭市井无赖当众羞辱,被迫从其胯下钻过。面对这一奇耻大辱,韩信并未冲动反击,而是选择隐忍。后来,他投奔刘邦,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井陉之战中背水一战,以少胜多击败赵军;在垓下之战中设下十面埋伏,逼得项羽自刎乌江。韩信的忍辱并非怯懦,而是审时度势的抉择——他深知,在实力不足时锋芒毕露只会招来杀身之祸,唯有保存实力,方能实现抱负。正如《素书》所言,忍辱是为长远发展积蓄力量的智慧。


吉莫吉于知足

范蠡助越灭吴后急流勇退,堪称知足的典范。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二十年终于击败吴国,助勾践称霸诸侯。然而,功成名就之际,范蠡却洞察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危机。他拒绝勾践的高官厚禄,化名“鸱夷子皮”,携西施悄然离开越国。此后,他辗转至齐国经商,凭借智慧成为巨富,却三次散尽家财接济百姓。范蠡一生不贪恋权位与财富,懂得适时放手,既保全了性命,又收获了内心的自由与安宁。他的选择印证了《素书》的智慧:知足方能避祸,知止才可长乐。


败莫败于多私

蔺相如“将相和”的故事,展现了去私为公的胸襟。战国时期,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渑池会”等功绩,被赵王拜为上卿,地位超过老将廉颇。廉颇对此心怀不满,多次公开羞辱蔺相如。然而,蔺相如始终避而不与廉颇冲突,甚至称“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他的忍让最终感动了廉颇,后者负荆请罪,二人摒弃前嫌,携手保卫赵国。蔺相如的无私不仅化解了内部矛盾,更凝聚了赵国的力量,使其在强秦环伺下得以存续。这一事例证明,唯有摒弃私心、以大局为重,才能成就共同的事业,正如《素书》所言“利可共而不可独”。


孤莫孤于自恃

关羽失荆州的悲剧,深刻警示了傲慢的危害。三国时期,关羽武艺超群,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威震华夏。然而,他性格孤傲,自恃勇武,不仅轻视东吴,称“虎女焉能嫁犬子”,拒绝孙权联姻,还对同僚糜芳、傅士仁傲慢无礼。最终,吕蒙白衣渡江,糜芳、傅士仁不战而降,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身首异处。关羽的结局印证了《素书》“孤莫孤于自恃”的警示:过分自负、轻视他人,必然导致孤立无援,终致失败。而反观刘备,他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广纳人才,才得以建立蜀汉基业,足见谦逊之道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