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武汉一女电工洁身自好,却梅毒走了,医生:她忽略了关键1点
发布时间:2025-08-03 20:11 浏览量:1
程丽欢,21岁,电工,常年跟着市政项目跑线拉电,手脚麻利,性格干脆利落,圈子简单,活儿一完就回出租屋。她从不去夜场、不交闲杂人等,连同事私下小聚她都推,说喝酒误事,电不等人。但她有一个别人看不见的倔习惯——不管刮风下雨、高空低温,她都不爱戴手套干活,嫌碍手脚,连上高压柜时也是赤手空拳抹一把就上。她也从不带护具坐工地的临时板凳,总是找个地上干净点的水泥台阶就窝下来吃饭,有时饭盒没洗手直接就开盖。
2020年3月,程丽欢在换电梯井内一段老旧电缆,当时连续半蹲作业了四十多分钟,腰一酸,站起来伸个懒腰时,她突然感觉下体某个位置隐隐有点刺痒。不像蚊子咬的那种,而是皮肤里面冒出来的那种痒,像是有什么东西顶着。她回到值班间,借着洗手间的灯,用手机对着一照,看到隐蔽部位有几颗淡红的小疹子,不大,米粒那么高,边缘不痛不红,甚至摸起来还有点滑。她皱了下眉,手停在空中愣了一下,但很快放下了。她心里闪过“可能是这几天穿裤子太紧,闷着了”这种念头。她没拍照,也没涂药,更没告诉任何人,只是低头拉好裤子,继续回去拉那根电缆线。
时间来到了2020年6月,程丽欢正在进行楼顶设备维护,她一口气爬了十八层楼,刚接好控制箱的线时,额头上已经细密冒汗。她起初以为是天热,但一摸后脖子,那股热不对劲——像是从身体里往外冒的,低烧烧得脑门发涨,眼皮发重。她张口喘了几口粗气,嗓子发干,嘴唇没多少血色。手搭在工具包上时,她发现自己手背上起了几块暗红色的斑,不痒不痛,像是水泥刮上去染了一片灰红,洗也洗不掉。她皱了皱眉,把袖子撸起来,小臂上也有几块,散着的,不规则。她盯了一会儿,没说话,咬了咬牙,拎起包又下楼。
刚走到配电房,她突然站住了。一阵眩晕猛地涌上来,像整个人被拎起来又砸回地面。她扶着门框站稳,呼吸有点跟不上,脚底发飘,眼前的灯管都变形了。她抬手试图摸一摸额头,动作却慢了半拍,手抬到一半就停住,像是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她喘了几下,低头看脚背,连袜口边上都冒出了红点,细碎密密的,往小腿蔓延。她再次皱起眉,神情和方才相比明显慌了,嘴唇轻轻张着,像在找一个解释,但大脑没能给她反馈。
等她回到工具间,整个人已经是虚的。她坐下时身子一晃,额头直接磕在了操作台边,留下一道红印。有人喊她,她抬头的动作像是从水里捞出来一样慢,脸色苍白,嘴角带着汗水和一点点发青。她张口想回一句没事,声音却发虚发颤,像漏电一样抖。她低头看手臂,那些红疹已经连成了片,指节也浮肿起来。她终于撑不住了,把手机按到工友手里,只说了一句医院。然后整个人软下来,靠着墙,大口喘着气,眼神涣散,像是找不到自己身处的位置。
接诊后,医生为她安排了常规血液检查与梅毒筛查。她的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白细胞计数正常但中性粒细胞比例略升,提示存在一定程度的慢性感染反应。体温维持在37.8℃,属于低热状态。关键的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呈强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滴度为1:64,远高于正常参考范围(正常应为阴性或≤1:2),提示体内存在大量活跃的梅毒病原。结合她皮肤上的非瘙痒性红斑和黏膜红疹,医生高度怀疑梅毒进入了二期阶段。
进一步做了腰椎穿刺排除神经系统受累,脑脊液TPPA为阴性,未见明显异常,暂未累及中枢。医生解释说,梅毒在第一阶段表现为局部无痛性小疹,常被忽略,而到了第二阶段则可能全身起疹、低热、头晕,症状不剧烈但系统性强,若不及时治疗,病情可悄无声息地进入潜伏期甚至攻击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程丽欢的症状和指标已构成典型的二期梅毒表现,需立即进行系统治疗。
在进行了第一针苄星青霉素的肌肉注射后,医生与程丽欢交代后续要注意的点:“后续你还需按疗程完成共三次注射,每次间隔一周,不得随意跳针或提前终止。治疗期间你可能会出现发热、寒战、乏力等贾赫反应,那是病原快速死亡释放毒素后的免疫反应,不必惊慌,一般在24小时内缓解。近期内避免任何形式的亲密接触,尽量减少长时间户外作业,特别是高空、高压场合,避免因体力透支导致免疫系统波动。务必每天更换贴身衣物,保持患部干燥清洁,内裤建议选用棉质宽松款,避免过紧磨擦。”
回家后,程丽欢照着医生叮嘱的时间表,每周按点去打针。她开始调整作息,把原本晚上十一点才洗完衣服的习惯提到八点半,吃完饭就洗澡换衣服,把内裤单独用开水烫洗、晾在阳光最足的阳台角落。她把原来穿着紧绷的工装裤换成了宽松的长裤,即使在高温下作业也坚持戴好透气护垫。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脱下工作服、擦干全身、仔细检查皮肤有没有新起的疹点,她不敢再忽视任何一点异样了。
在完成三针苄星青霉素注射后的第六周,程丽欢按时回院复查,结果显示她的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已由初诊时的1:64下降至1:8,降幅达到四倍以上,说明体内的梅毒螺旋体活跃度显著下降,治疗初步有效。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滴度仍为阳性,这是病原曾经存在过的抗体痕迹,属正常现象,不代表仍有感染。程丽欢也觉得自己身上的红疹子少了不少,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前进……
2021年7月11日时,情况急转直下。当时程丽欢在接户外配电箱,突然她感到小腿像被电打了一下,一阵尖锐的、直刺骨头的痛从右脚踝沿着小腿外侧蹿上来,就像有人拿细针往神经里猛地一扎,瞬间让她弯下了腰。她愣住了,一手撑着膝盖,一手还拎着工具,脸上浮出一种夹杂着惊讶和忍耐的表情,嘴角僵硬,眼角抽了两下。她试着抬脚,结果疼得更厉害了,像被火灼了一下。她下意识地低头去摸,却发现那块皮肤冰凉、发麻,像不是自己的。她咬了咬牙没说话,直起腰硬撑着把接线做完,动作比平时慢了一半,汗珠一颗颗落下来,她却没时间擦,只是下意识地把腿从地上移开,像是怕下一秒再来一下。
到了中午,她坐在值班间里,右腿像不是自己的一样沉重、发胀,轻轻一碰就有种酥麻麻的刺感。她试着敲敲膝盖,反应慢得像电线短接,左腿还能跳一下,右腿却像断了信号。她脸色越来越难看,眉头皱着,眼睛一眨不眨盯着自己的腿,像是在等它醒过来。忽然,她感到一阵无法解释的恐慌从脊背往上爬,头皮发紧,眼前发黑,像一块布突然蒙住了眼睛。她大口喘气,声音变得急促,嘴唇开始微微颤抖,指尖在不受控地抽动。她下意识握紧拳头试图稳住身体,结果连手背都开始抖,仿佛神经在一点点断开。
她刚想起身找人帮忙,整个人却猛地倒了下去,四肢同时绷紧、抽动,像被电击了一样弹起又摔下。牙齿咬得咯咯响,眼球向上翻,嘴角泛起白沫。她的手还本能地抓着电工包带子,但很快松开了,头重重磕在地上,眼神一瞬间空了,身体像是在被什么东西控制着剧烈颤抖。有人推门进来叫她名字,她没有回应,整个人弯曲着抽搐,像是线断了的电偶。有人喊了120,有人翻她手机找紧急联系人,还有人掐她人中,但她的眼神始终没有对焦,只剩下不停涌动的肌肉和一阵又一阵无法停下的痉挛。
送医后,程丽欢被立即安排进行脑脊液检查和神经系统评估。腰穿结果显示脑脊液中白细胞数升高至28×10⁶/L(正常应低于5×10⁶/L),蛋白水平也升高至92mg/dL(正常为15-45mg/dL),提示中枢神经系统存在炎症反应。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回升至1:16,表明她体内梅毒螺旋体重新活跃,且已突破血脑屏障,引发神经系统损害,诊断为神经梅毒。
随后,医生立即为程丽欢启动了强化治疗。她被送入重症监护病房,开始持续静脉注射青霉素G。同时联合糖皮质激素控制中枢炎症反应,防止贾赫反应加剧脑水肿。为了控制癫痫发作,医生紧急给予丙戊酸钠静滴,并配合使用镇静药物稳定神经电活动。但是慢慢地,她心跳骤停,胸外按压、电除颤、肾上腺素注射等连续抢救近45分钟,心电图呈一直线,未能恢复自主循环。
医生说出抢救失败的那一刻,程丽欢的父亲整个人像被钉住了一样,愣在原地没动。他的嘴张了张,像是想问什么,却发不出声,只剩下气息在喉咙里反复打转。他的眉头紧紧皱着,鼻翼轻颤,喉结上下滚了两次。终于还是没能忍住,眼眶突然红了。他走到墙边,靠着墙缓缓蹲下去,手指握着拳却不知该捶哪儿。膝盖抵着地,脸埋进手掌,一点声音也没有,像是怕哭出声会吵醒还在里面的女儿。
程丽欢父亲没流眼泪,只是一下一下地喘着气,问医生:“我女儿真的没救了吗?她从不乱来,连男朋友都没有,也不会随便和别人发生亲密关系,我都不知道她究竟是怎么得梅毒的?况且就算她已经感染了梅毒,但是她也按时打针吃药了,手臂上的红疹都慢慢消下去了,之前复查还显示梅毒被压下去了,为什么现在病情这么严重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病历资料重新调出后,主治医生李翔坐在值班办公室的灯下翻了一遍又一遍,他先从最常规的治疗依从性查起。三次青霉素注射有护士签字记录,滴度曲线下降也符合治疗期程,没有跳针、漏打的情况。程丽欢每天的体温、饮食、用药记录详实,甚至比许多慢病患者还要规范。他翻出她的随访表,每一栏都写得清清楚楚,标注的体温曲线笔迹整齐,没有潦草痕迹。他再次打开她的复查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报告,的确从1:64降到了1:8,虽然回升到1:16,但此前并无任何提示病情失控的异常反应。
接下来,他怀疑是否存在治疗药物耐药或反应迟钝的问题。李翔调出了使用批次,核对青霉素批号与保存方式,确认无过期与温度失控;同时查看了她的过敏史,无青霉素过敏记录,第一次注射时也无不良反应。他又联系药剂科查看该批药物在同期其他患者中的使用反馈,无一例发生同类并发症。所有数据都在范围内,程序没有一步出错,他开始觉得这不像是单一用药失效的个案。
傍晚六点,主治医生李翔紧急召集了感染科、神内科、风湿免疫、重症医学、病理与影像多个科室的主任坐在会议室里,统一调阅了全部病例资料。投影仪上,一页页化验单与影像报告快速翻过,白板上写满了可能性又被一一擦掉的路径。有人提出是否存在梅毒病原毒力变异?被迅速否决——国内尚无此类文献支持。有人建议复查脑组织病理,遗憾的是无存样。会议持续了两个半小时,没人能下一个绝对的定论。
在多学科会诊陷入僵局后,李翔一夜未眠。他翻遍了近五年关于神经梅毒的国内外文献,几乎没有能解释程丽欢病例的对照记录。凌晨四点,他盯着电脑屏幕上一个会议截图发了很久,那是去年某次感染学术大会的线上讲座,主讲人正是中国感染病与性病学领域的权威专家——廖万清院士。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感染病学首席专家,廖万清长期致力于艾滋病、性传播疾病和神经梅毒的临床研究,主持制定了国家性病诊疗规范,是国内最早系统研究神经梅毒临床变异路径的专家之一。
他立即翻出院士所在医院的联系方式,通过医院级协作平台发出紧急会诊申请,并在邮件中附上完整病历、影像资料和自己的初步分析报告。他没有奢望能很快得到回复,但就在第二天下午,院士助手打来电话,说廖院士看完报告后,决定亲自来一趟。李翔心里一震,立刻开始整理病例,准备迎接这场可能改变整起判断的最后破局。
廖万清院士坐在会议桌前,没有立刻翻看病例,而是要来了程丽欢治疗期间的所有生活记录。主治医生调出患者发给护理团队的每日监测资料,是她自发拍摄的作息照片和皮疹变化图,用于远程评估。照片一张张过,前期是小臂、手背的红疹消退情况,还有几张自拍角度的体温计显示数值。院士看得很细,不时停住放大局部。
有一张照片停留了略久,是她卧室的角落:一张书桌,上面摆着医用棉签、酒精棉片,还有一只红白相间的小保温箱。他盯了一会儿,没说什么,只问:“她是独居?”李翔点头:“她家在外地,一个人租房住。”院士又问:“有没有家属参与照护?她的用药流程全是自己安排的吗?”李翔翻出护理记录,“对,她从不拖延,时间都打得很准,她自己说过比闹钟还准。”廖万清轻轻点了点头,眼神沉下去:“太准的依从性,有时反而容易漏掉我们以为‘不用问’的细节。”
他又调出了一张配电房现场照,那是她在复查前一周还在工作时拍的,照片右下角放着一个帆布电工包,包带上夹着个透明塑料袋,像是内装着什么针剂。他停住了,往前翻,果然又看到几张重复角度的图像,电工包和塑料袋经常一起出现。他开口:“她这段时间,是自己带针去社区门诊注射的?”李翔有些犹豫:“对,她为了节省时间,提前从药房拿好三支青霉素,分别放在家和随身包里,一周内打完。”
院士这时抬起头,语气仍然平稳,却慢慢压低:“这一点疏忽你们都没发现吗?程丽欢虽然定期去医院打了苄星青霉素,也针对梅毒衣物进行了隔离清洗等,但是她存在这1点失误。也因为这1失误,导致满盘皆输,按时打针了,没用!梅毒衣物隔离清洗了,没用!如果她能早点发现这一点失误,可能也就不会进展到神经梅毒阶段,也就不会让梅毒螺旋体有机会破坏大脑和脊髓,进而最终导致自己走向死亡了。”
程丽欢是个高依从性的患者,治疗前后从不缺针漏针,每次注射都按点完成,甚至在医生开具处方后主动提出药品先带回家保存,以方便前往家附近的社区门诊注射。正是这份过度自律,让她自行承担起了本不该由患者执行的药品管理任务。她将第二、三针苄星青霉素放入家用冰箱保存,却未意识到民用冰箱缺乏温度恒定装置,短时间的波动、开关门频率以及中途一次未被报告的停电,最终让药品长时间暴露于不适宜温度环境中。她以为这只是一次保险的存放,却不知道此刻注射进体内的,是已经失效的空壳——结构被破坏、无法杀灭病原的降解物质。
在第一针院内注射后,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滴度从1:64迅速降至1:16,体温也短暂平稳。但第二针之后,滴度下降明显放缓,最终在1:8和1:16之间反复波动,始终未能达成预期滴度四倍下降的治疗目标。她的低热持续不退,皮疹虽逐渐消退却未完全清除,脚麻、闪痛、头晕接踵而至。这些逐渐侵蚀神经系统的表现,被程丽欢误判为恢复期的轻症波动。而在这背后,真正的病因——青霉素的失效——仍在她每一次注射中悄然延续,病原未被根除,反而在治疗的假象中慢慢突破血脑屏障,最终引发癫痫发作与中枢神经系统崩溃。
会议室里,廖万清院士在白板上写下“药品保存错误”六个字时,空气仿佛凝固。他望向窗外,说:“她带回家的不是针,是一封没有时间标注的死亡通知书。”对于所有正在治疗中的患者,请记住:任何处方药物、尤其是注射用抗生素,都不能自行带回家保存,更不能因省事、怕麻烦、时间赶不上、而跳过医院的药品管理系统。不要以为这是在提高效率,实际上反而可能导致患者正在一点点地失去保护伞。
内容资料来源:
[1]李韦杰,李蒙蒙,沈从乐,等. 无症状梅毒患者的实验室特征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5,31(07):755-758.DOI:10.13419/j.cnki.aids.2025.07.10.
[2]许馨文,谯小伟,陈继军,等. 2009—2023年兰州市梅毒发病趋势及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J/OL].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10[2025-08-01].https://doi.org/10.13735/j.cjdv.1001-7089.202502116.
[3]高平平,张小龙,孙喆,等. 神经梅毒患者血清和脑脊液实验室检测结果及其诊断价值[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25,32(06):391-396.
(《纪实:武汉一女电工洁身自好,却梅毒走了,医生:她忽略了关键1点》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 上一篇:中共晋江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举行
- 下一篇:这八种老人越老越有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