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在云端只眨了一眨眼——贝多芬

发布时间:2025-08-04 20:55  浏览量:1

贝多芬(1770—1827年),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是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主要代表作有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戏剧《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黎明》等。

“乐圣”贝多芬在世界范围内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他十分难得地以勇气对抗挫折,创作的作品饱含斗志和力量,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在世只有57年,却完成了100多部作品,其中的9部交响乐更是堪称经典中的“神作”。

这辈子真苦!

贝多芬不只在音乐上让每一个人深深感动,在生活上他的不幸遭遇与他的勇敢和坚忍不拔更让人折服。了解他生平的人都会感叹:他的这辈子真苦!如果老天能让这个音乐天才生活得安逸,或者哪怕只是平淡一些,那他还会留给我们多少艺术财富……

1770年,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一个贫苦的下层家庭,父亲是当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宫廷大厨师的女儿。如果家庭能够和睦一些,即使清贫的童年也是幸福和有乐趣的。可是,贝多芬的父亲碌碌无为,嗜酒如命,他大部分时间里都处于醉酒状态,从没对家庭和气过,善良温顺的母亲承担着养家养子的重担。在发现贝多芬有音乐天才之后,父亲就想从他身上捞到钱财,方法就是把他打造成“音乐神童”,类似今天的包装、炒作一样。从此,父亲就充当了贝多芬经纪人和培训师的角色。他经常把才三四岁的贝多芬拽到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好几个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可怜的小孩因为疲倦和疼痛而哭喊。这位残酷的父亲还与人喝酒到深夜,回家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小贝多芬拽下床练琴,一练就可能练到天亮。这不仅给幼小的贝多芬造成了精神和肉体伤害,而且使他在音乐上受到的教育也是支离破碎的。

好在真正的天才是不能被后天磨灭掉的,贝多芬8岁首次登台时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2岁时他拜了管风琴师尼福为师,这才开始比较系统地接受音乐教育。1787年,尼福还让他到维也纳向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伟大的天才之路似乎就要铺展开来。可是命运注定要和他作对——贝多芬到维也纳不久便接到母亲的死讯,他不得不立即赶回波恩,等他暂时摆脱家庭拖累回到维也纳的时候,莫扎特却已经不在人世了。

在维也纳的最初十年,贝多芬创作的比较著名的作品只有《悲伤》、《月光》、《克罗采奏鸣曲》和《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意识到了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可是,老天偏要在这位天才的成功之路上设置新的障碍: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发现自己听力在衰退,到1801年他的耳朵竟聋了!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是最可怕和最痛苦的事情。可是,挚爱着钢琴的贝多芬没有被打倒,生活中他用谈话本与人交流,音乐上他起初借助助听器,后来助听器也不管用了,他便想尽各种方法感知乐调,加上他强大的内心听觉,他排除了耳聋的阻碍。从1818年起,在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贝多芬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孤独地辞世。29日下葬时,维也纳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两万群众前来护送他的灵柩。

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在贝多芬墓碑上的题词十分准确地总结了这位音乐圣人的一生:“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献给拿破仑的《英雄交响曲》

出于对拿破仑(1769—1821年)的崇拜,贝多芬在1803年创作了《英雄交响曲》(又叫第三交响曲)。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政坛风云际会,封建势力对新兴的大资产阶级负隅顽抗,企图东山再起。拿破仑于1795年平定了保王党的武装叛乱,保卫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拿破仑也在一夜之间荣升为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开始在军界和政界崭露头角,并受到法国人民的爱戴。此后的拿破仑南征北战,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显示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影响远远走出了法国,享誉世界。贝多芬在政治上是坚决反封建,拥戴自由的共和国的,因此,他对保卫了共和的拿破仑十分崇拜,视他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英雄。他打算写一部交响曲题献给他。

贝多芬于1803年开始创作这部交响曲,他怀着崇仰的心情在总谱题赠的那一页写道:“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可是,就在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写下最后一个音符时,拿破仑却正在准备脱下战袍、戴上皇冠当皇帝!贝多芬得知这个消息后,感觉心灵受到了极大的伤害,他愤怒地撕掉了总谱题赠的那一页。与此同时,拿破仑仍然在自己的军事狂想里与贝多芬的梦想背道而驰。1804年11月6日,法兰西共和国改为法兰西帝国,拿破仑·波拿巴作为法兰西帝国的皇帝于12月2日正式加冕。

好在悲愤的贝多芬只是撕去了交响曲总谱的题赠页,这部不朽之作得以保存了下来。但它只是表达了贝多芬对英雄的一种理解,而不是献给拿破仑的礼物了。

这部作品不仅深刻地刻画出英雄的毅力、英雄的炽热情感和革命斗争中英雄的伟大形象,还充满着对牺牲的英雄沉重而深刻的哀思和悲痛的回忆。可以说,这是一首英雄业绩的胜利颂歌,也是一首抒发悲痛之情的英雄葬仪曲。

《英雄交响曲》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看,都大大超出了维也纳古典交响曲的局限,它完全确立了贝多芬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时代特征,它标志着贝多芬在精神上的转变,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谁是“永恒的爱人”?

贝多芬终身未娶,但他的一生似乎不止一次谈过恋爱。对这段历史,后人只能根据一个线索费劲地推测,这个线索就是他在1812年夏天写下的一封情书,他在情书中告诉她,他是在用她的铅笔写信。他把她叫作“我的天使”、“我的一切”、“我本真的自我”。他在情书中问这个女人:“你不完全属于我,我也不完全属于你,你能改变这种状况吗?”最后他称她为“永恒的爱人”。

就是这个“永恒的爱人”让“贝多芬迷”执着地搜寻着、讨论着、争吵着……

好莱坞电影《永恒的爱人》对这段历史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和创造。影片中,贝多芬疯狂地追求自己弟弟的媳妇安娜。后来,弟弟死了,贝多芬成了侄子的法定监护人,他给了这个孩子父亲般的关怀。影片最后是一个好莱坞式的结局——侄子实际上是他和安娜私通的结果。事实证明,没有一个研究者支持这部影片的演绎,认为它只是一个“高于生活”的“票房之作”。

研究者们通过合理的揣度和推理,认为“永恒的爱人”至少有3个候选人:

候选人之一是匈牙利贵族约瑟芬·冯·布朗斯维克。她的丈夫比她大20多岁,丈夫去世时,她还很年轻。贝多芬在1805年曾经给她写过不少情书,有人认为她就是贝多芬“永恒的爱人”。

候选人之二是贝多芬题赠《月光奏鸣曲》的主人——女伯爵朱莉娅·圭霞尔蒂。她16岁时成了贝多芬的钢琴学生。1801年,贝多芬曾说过“一位可爱迷人的女郎,她爱我,我也爱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我觉得婚姻可以是件幸福的事情”。这位女郎很可能就是圭霞尔蒂。但贝多芬又无奈地说:“不幸的是,她不属于我这个阶级。”后来,贝多芬曾宣称圭霞尔蒂爱他甚于爱自己的丈夫,但又不得不承认后者“比我更适合做她的爱人”。

候选人之三是安东妮·布伦塔诺。贝多芬与布伦塔诺一家人关系比较亲密,布伦塔诺也很尊敬贝多芬,认为他“作为一个人比作为艺术家还要伟大”。贝多芬写“永恒的爱人”这一年,布伦塔诺和丈夫也在贝多芬所在的温泉小镇度假。而贝多芬在来温泉小镇之前,还为布伦塔诺的大女儿写了一段钢琴三重奏,他在乐谱上面写道:“给我的小朋友马克西米莲·布伦塔诺,以此鼓励她演奏钢琴。”多年之后,贝多芬把自己最后一组钢琴奏鸣曲(共三首)中的第一首题献给了马克西米莲。

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贝多芬提到:他爱的人,要么是已为他人妇,要么是名门闺秀,或者兼而有之。他做她们的钢琴老师,然后一个一个地爱上她们。那些花儿哪儿去了呢?她们没有飞向天涯。她们,在婚姻里,在爱情里,和别的人,没有一个属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