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直臣杨阜:以无畏谏言,守社稷之基

发布时间:2025-05-19 09:51  浏览量:3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的烽火点燃了乱世的导火索 ,随后便是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董卓趁机入京,搅乱朝纲,从此拉开了长达近百年的战乱时代。一时间,诸侯割据,群雄逐鹿,中原大地陷入了无尽的纷争。就在这个英雄辈出、谋士如云的时代,杨阜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县人,出身于凉州本地士族。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他日后的从政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安初年,杨阜在凉州担任从事,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努力,逐渐崭露头角。他与同郡的尹奉、赵昂一起,在当地声名远扬。

建安四年(199 年),袁绍与曹操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大战一触即发。此时,杨阜作为凉州牧韦端的使者,前往许昌。在许昌期间,他敏锐地观察着曹操和袁绍这两位乱世枭雄的一举一动,对他们的为人和才能有了深刻的认识。

回到凉州后,关右各位将领纷纷询问他对袁绍和曹操的看法,杨阜毫不迟疑地说道:“袁公宽厚但不果断,喜好谋略但缺乏决策,不果断就没有威严,缺乏决策就会误事。现在虽然势力强大,然终究不会成就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断应变毫不犹豫,法令统一而军队精良,能使用不循常规的人,所任用的人都各尽其力,他必定是能成大事的人。” 这番评价,展现出杨阜非凡的识人之明,也让众人对他刮目相看。 此后,杨阜便坚定地站在了曹操这一边,开启了他为曹魏效力的传奇一生。

建安十六年(211 年),马超在渭南之战中被曹操击败,逃到边塞胡人那里 。曹操追剿到安定后,因苏伯在河间反叛,决定率军东还。杨阜敏锐地意识到马超的威胁,劝谏曹操备兵陇上,以防马超部袭击,但曹操因关东战事紧急,未顾及陇上。正如杨阜所料,马超很快便率各部胡人首领带兵攻击陇上诸郡,各郡纷纷响应,只有冀城一郡坚持固守。

马超集中陇右的全部兵力,张鲁又派大将杨昂协助马超,率领大约万余人围攻冀城。杨阜临危受命,率领官员和宗族子弟中能打仗的千余人,又让从弟杨岳在城上修筑偃月营,与马超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从正月到八月,杨阜等人死守城关,然而救兵却迟迟不至。州里派别驾阎温沿水路逃出求援,结果被马超无情杀害。刺史、太守大惊失色,开始考虑向马超投降。

杨阜听闻后,流泪劝谏道:“我率父兄子弟以节义相鼓励,死守不降,田单死守即墨,也没有我们如此坚固!而今放弃马上就要建立的功名,给自己蒙上不义的罪名,我愿以死相守!” 说罢,他号啕大哭,在场之人无不为之动容。然而,刺史、太守最终还是派人求降,打开城门让马超进来。马超进城后,将杨岳抓起来,又让杨昂杀死刺史和太守。

杨阜内心怀着强烈的复仇志向,只是一时寻不着机会。不久,他以安葬妻子为由告假,离开了冀城。杨阜的外兄姜叙屯兵历城,他自幼在姜叙家长大。见到姜叙和叙母之后,杨阜叙说了冀城陷落的经过,悲泣不已。姜叙问道:“何以如此悲恸?” 杨阜回答说:“守城却又守不住,君长已死而不能同命,我还有什么脸活着呢?马超背叛父辈,背叛国家,烧杀将士。这何止是我个人怕受人指责,全州士大夫都要蒙受耻辱。您带兵专管一方却没有讨杀贼逆之心,这正是史书上所说的‘赵盾弑其君’的情形。马超虽强,却无视信义,部下矛盾重重,所以打败他并非很困难。”

姜叙的母亲听后,很是感慨,敦促姜叙听从杨阜的劝说。于是,他们定下计谋,又与同乡姜隐、赵昂、尹奉、姚琼、孔信,武都人李俊、王灵等联络结盟,共同讨伐马超。杨阜还派从弟杨谟到冀城告诉杨岳内情,并联络了安定的梁宽,南安的赵衢、庞恭等。盟誓以后,于建安十七年(212 年)九月,杨阜和姜叙在卤城起兵。

马超闻讯后,亲自率兵出击。赵衢、庞恭等按照计划救出杨岳,关闭冀城大门,抓住马超妻儿。马超恼羞成怒,袭击历城,抓住姜叙的母亲。姜叙母亲毫不畏惧,骂道:“你是个背叛父亲的逆子,你是杀害君长的叛贼,天地不容,还不早死,还有什么脸见人!” 马超大怒,残忍地杀死了姜叙母亲。

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杨阜与马超展开了激烈交锋,他奋勇拼杀,毫不退缩,身上五处受伤,宗族兄弟也死了七人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在夏侯渊的援军到来后,他们成功击败马超,马超南逃,投奔张鲁。这场冀城之战,充分展现了杨阜的忠义和智谋,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曹操的忠诚,也为曹魏政权的稳定立下了赫赫战功 。战后,曹操对杨阜的表现赞赏有加,封他为关内侯,杨阜也因此声名远扬。

建安二十年(215 年),曹操征讨张鲁,杨阜随军出征,因功被任命为益州刺史 。曹操拿下汉中后,担心刘备会夺取汉中,便询问杨阜的意见。杨阜认为刘备刚刚占据蜀地,人心尚未归附,应当迅速进军,夺取蜀地,否则刘备一旦稳固根基,再想图谋就难了。然而,曹操并未采纳他的建议,错失了一举统一南方的良机。

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击败曹操,斩杀夏侯渊,占据汉中。曹操无奈之下,只得撤军。杨阜因在战争中的表现,被调任为武都太守 。在武都任职期间,杨阜推行仁政,关心百姓疾苦,积极发展生产,使得武都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百姓对他十分爱戴。

黄初元年(220 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国,史称魏文帝。杨阜被征召入朝,担任城门校尉 。此时的杨阜,开始在朝堂上崭露头角,他以其刚直的性格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对朝廷的诸多事务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逐渐成为曹魏政权中一位备受瞩目的谏臣。

一次,曹丕身着便服,头戴绣帽,穿着半袖的缥绫衣服,兴致勃勃地出游。杨阜见此情景,心中十分忧虑,他认为身为一国之君,应当注重礼仪,以身作则,于是毫不犹豫地上前问道:“陛下,这是行的什么礼仪呢?” 曹丕被问得哑口无言,脸上露出尴尬的神情,从此之后,他再不按礼法穿朝服就不敢再见杨阜。

还有一次,曹丕准备从冀州迁徙十万户士家到洛阳,以充实都城人口。当时,中原地区连年干旱,蝗灾肆虐,百姓生活困苦,粮食短缺。杨阜深知此时强行迁徙百姓,只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引发社会的不稳定,于是他挺身而出,坚决反对这一决策。他向曹丕进谏道:“如今饥荒之年,百姓本就难以维持生计,若再强行迁徙,他们将面临粮食短缺、居无定所的困境,这不仅会让百姓心生怨恨,也不利于国家的稳定。望陛下收回成命,以百姓的福祉为重。” 曹丕听后,心中虽有不悦,但也不得不承认杨阜所言有理,最终减少了迁徙的户数,缓解了百姓的压力。

曹丕在位期间,不仅生活奢侈,还广纳美女,使得后宫人数众多,开支巨大。杨阜对此深感忧虑,他认为过多的宫女不仅会耗费大量的财物,还会影响朝廷的风气,于是向曹丕上疏劝谏:“古代圣明的君主,后宫人数都有严格的限制,这样既能节省开支,又能避免宫廷内部的纷争。如今陛下后宫充盈,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希望陛下能遣返部分宫女,以减轻国家的负担,也能为天下树立一个节俭的榜样。” 曹丕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建议,但也对杨阜的直言进谏表示了一定的尊重。

除了关注皇帝的言行举止和后宫之事,杨阜还十分关心国家的政治局势和宗室的命运。他看到曹丕对兄弟过于苛刻,限制了宗室的权力,担心这会导致宗室势力的衰弱,从而影响国家的稳定。于是,他又向曹丕进谏,希望他能够崇重宗室,给予宗室成员一定的权力和地位,让他们能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曹丕对他的建议有所思考,但在实际行动上并没有做出太大的改变。

青龙三年(235 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蜀国暂停北伐,孙权北伐受挫后退兵,一时间,魏国边境无战事,魏明帝曹叡认为心腹大患已除,终于可以高枕无忧地享受帝王生活了。他开始大兴土木,广采众女,将享乐当成了人生第一大目标。

曹叡先是下诏在许昌和洛阳两地大修宫殿,营建许昌新宫,装修洛阳宫,新建昭阳殿和太极殿,修筑总章观,还修建了许多皇家园林 。这些宫殿修建得高大豪华,据史料记载,总章观高达十余丈,相当于现代的八层高楼 ,其花费是以亿万钱计算的。为了修建这些宫殿,曹叡不停地征调劳役,少则三四万人,多则数十万,导致洛阳周边农业生产几乎停顿,百姓们苦不堪言 。

杨阜看到百姓们生活困苦,而皇帝却在大肆挥霍民脂民膏,心中十分忧虑。他深知,如此大兴土木,不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重百姓的负担,还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危及国家的根基。于是,他毅然决然地上疏劝谏曹叡:“古代圣明的帝王,没有一个是通过建造豪华宫殿来劳民伤财的。尧帝居住在茅草屋中,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大禹居住在低矮的宫室里,天下百姓也能丰衣足食。而夏桀修筑璇室、象廊,商纣建造倾宫、鹿台,他们的行为导致了百姓的怨恨和国家的灭亡。秦始皇营造阿房宫,更是使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乱,秦朝二世而亡。这些都是历史的教训,陛下应该引以为戒。如今,陛下刚刚即位不久,国家还需要休养生息,百姓也渴望过上安宁的生活。希望陛下能够停止这些工程,将精力放在治理国家、关心百姓上,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在奏疏中,杨阜言辞恳切,情真意切,甚至表示如果自己的死能够对国家有所帮助,他虽死犹生,这便是敲着棺材劝谏,等待陛下杀戮 。曹叡看了杨阜的奏疏后,被他的忠诚和勇气所感动,亲笔写诏书作答,对他的劝谏表示赞赏。然而,感动归感动,曹叡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修建宫殿的工程,他依旧我行我素,继续追求着自己的奢华生活。

曹叡不仅没有停止大兴土木,反而变本加厉。他为了能够近距离体验大自然景象,决定修建一个皇家生态示范区。他亲自担任监工,发动满朝公卿前来当义务工 。众人在芳林园西北角修建了一座人造土山,又在皇家园林里种树种草,还修建了一座大型人工湖,豢养了许多飞禽走兽 。这个所谓的皇家生态示范区,山光水色,景色宜人,堪比现代国家 5A 级旅游景区 。曹叡经常带着后宫美女们在里面游宴泛舟,开怀畅饮,欣赏美色,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看到曹叡如此执迷不悟,杨阜心急如焚。他再次上疏,措辞更加激烈:“如今吴、蜀未平,国家正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备战。而陛下却将这些资源浪费在修建宫殿和园林上,这是对国家和百姓的不负责任。现在,百姓们生活困苦,他们不仅要承担繁重的赋税,还要服劳役,许多家庭因此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陛下难道就忍心看着自己的子民受苦吗?希望陛下能够立刻停止这些劳民伤财的工程,将资源用于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福祉上。否则,一旦国家面临危机,我们将无力应对,祖先打下的江山也将毁于一旦。”

杨阜的这封奏疏,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朝廷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大臣纷纷表示支持杨阜的观点,他们也认为皇帝的行为过于奢侈,应该加以制止。然而,曹叡却对这些劝谏置若罔闻,他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享乐之中,对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

杨阜的一生,是刚直不阿、忠义报国的一生。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原则,无论是在战场上与敌人浴血奋战,还是在朝堂上与君主据理力争,他都毫不退缩,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杨阜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高尚的品德,为曹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忠诚和正直,赢得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的敬重,也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赞誉。他的谏言,虽然有时不被君主采纳,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为国家和百姓的利益着想,这种精神令人钦佩。

在《三国志》中,陈寿将杨阜与辛毗、高堂隆并列合传 ,足见陈寿对杨阜的高度认可。后世的文人墨客也对杨阜称赞有加,他的故事被人们传颂千古,成为了忠诚和正直的象征。他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勇于担当,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

杨阜的一生,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榜样。他的刚直敢言、忠诚报国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