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民间故事——四衙桥的故事(路南十八景之八)
发布时间:2025-08-13 03:43 浏览量:5
方飚搜集整理
四衙桥在路桥方林村境内,四衙桥一座青石圆拱桥,原桥不存。明万历《黄岩县志·桥梁》:“四衙桥,在县东南三十四里。”清光绪《黄岩县志·桥梁》载:“四衙桥,在县东南三十里。[《府志》云:三十四里;案:《台州外书》,又有三衙桥在太平境。元朝方氏占据,弟兄各建牙(衙),争营第宅,二桥皆其所建。胡璞《方衙桥怀古诗》:‘元统闻乌呼换帝,方氏兄弟相窃据,叠桥之势如投鞭,叱咤风云此雄踞。谁料雄图变野花,行人空自悲豪华。一从鹿入明天子,留得三衙与四衙。’”
方国珍占了庆元(宁波)、台州和温州这三块浙东地盘后,把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保护百姓安全。他特别看重水利和民生,大修海塘抵挡潮水灾害,还努力发展生产,让老百姓能安心过日子,地方也重新有了生气。在台州海边,方家兄弟带着大伙儿在松门、大闾、坞根、楚门这些地方大干特干,一口气修了十七座结实海塘,像萧万户塘、长沙塘这些,把大片荒着的滩涂变成了肥沃的好田地,造福乡里。
另外,方国珍也没忘了改善老家路桥的交通和水利。他组织人手,把流经当地的南官河、潞河好好清理了一遍,把河道拓宽,还在河上架了好几座桥,方便大家走路,其中就有石曲桥、三衙桥、四衙桥、洋屿桥这些重要的桥。方林村好多上年纪的老人都说,1960年代都还见过这座四衙桥呢,但现在年轻人都没有见过了。
关于四衙桥是怎么修起来的,当地还流传着一个方国珍的感人故事,大伙儿都知道。早年间,南官河的水啊,一年到头哗啦啦地流,日夜不停,可方林村和附近村子的人提起这条河,以前总是免不了重重叹口气。那时候河上没桥,两边的人来往全靠一条破破烂烂、摇摇晃晃的木渡船。一碰上刮风下雨,河水猛涨,渡船就得停摆。这下,上学的孩子只能眼巴巴望着河对岸的学堂,耽误功课;赶集的乡亲急得要命,也只能干着急,错过做买卖的时辰,在泥泞的岸边直跺脚,一点办法也没有。
那年开春,方国珍带着一队风尘仆仆的人马到了南官河边。他穿着粗布短褂,裤腿卷得老高,站在湿滑的河岸上,盯着湍急奔涌的河水,眉头皱得紧紧的。“这条河,必须得架座桥!” 他嗓门像敲钟一样响亮,斩钉截铁的话清清楚楚传到岸边每个村民耳朵里。人群里有人怯生生地问:“大帅,架桥可是个大工程啊,得花好多钱!”方国珍一听,笑着用力摆了摆手,大声说:“给乡亲们办事,解决困难,再大的工程也得干!再难也要办成!”
没过几天,修桥的队伍就浩浩荡荡开来了。安静的南官河两岸一下子热闹起来。石匠们叮叮当当使劲凿着硬邦邦的青石,木匠们手脚麻利地搭起高高的脚手架,抬大石头的汉子们喊着整齐响亮的号子,汗水把衣服都湿透了。方国珍经常亲自到工地看进度,有时候还撸起袖子,跟大伙儿一起抬那些沉甸甸的大石条。有一回,他看见一位胡子头发都白了的老石匠手艺特别好,敲凿石头又准又利索,特意吩咐手下人多给了些粮食,拍着老石匠的肩膀说:“好手艺!得吃饱饭,养足力气,才能造出最结实、最耐用的桥,让乡亲们世世代代走得稳当!”
后来,乡亲们才慢慢知道,方国珍这么着急、这么用心地督造这座桥,一方面当然是为了彻底解决两岸百姓长久以来过河的麻烦,让大家来往方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深切怀念他不久前刚去世、情同手足的四弟方国瑛。方国瑛生前一直忠心耿耿跟着哥哥,不怕辛苦地参与修海塘、搞水利,为老百姓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在方林村一带名声很好,大家都爱戴他。这座桥,也寄托着方国珍对弟弟的思念和敬意。
在建桥那些热火朝天的日子里,方林村的村民感念方家兄弟的恩情,也都忙活起来。这家送来刚蒸好、冒着热气的馒头,那家烧好了香喷喷的热茶送到工地;孩子们像快乐的小鸟,围着忙碌的工匠跑来跑去,力所能及地帮忙递水、擦汗。全村人一条心。三个月后,一座敦实坚固的单孔大石桥,终于稳稳当当地跨在了奔流的南官河上。青石板铺的桥面又宽又平,石栏杆上虽然只刻着简单的花纹,但显得很朴实大气。
桥建好那天,全村男女老少几乎都出来了,聚在河边庆祝。方国珍站在高高的桥头上,看着兴高采烈的乡亲们,声音洪亮又充满感情地说:“这座桥,就叫它‘四衙桥’!让它永远立在这儿,让后辈儿孙都记住,为国为民、拼尽全力干实事的好汉子!” 话音刚落,河两岸顿时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和雷鸣般的掌声,在河面上久久回荡。
从那以后,方林村的日子好像也随着这座桥的建成越过越顺当。卖菜的妇女推着装满菜的独轮车稳稳当当过桥,再也不怕风雨淋湿了新鲜蔬菜;上学的孩子们蹦蹦跳跳踩着结实的石板桥,天天都能准时坐在学堂里;南来北往的商队也明显多了,村里的集市因此越来越热闹红火。人们走在桥上,摸着冰凉的桥栏,都由衷地感叹:“多亏了方大帅建的这座救命桥、连心桥啊!”
每逢过年过节,感念方家兄弟恩情的村民们,都会自发地在四衙桥头摆上简单的祭品,点香祷告,诚心诚意地敬一敬方国珍和他的兄弟们。村里的老人们也常常在桥头大树下,拉着孩子们的手,一遍又一遍地讲四衙桥的故事,语重心长地说:“孩子啊,你们看,这座桥,它不光是用石头连起了河的两岸,它更牢牢地连住了方大帅和咱老百姓的心呐!这份情义,永远都不能忘!”
日子久了,桥的故事也像河水流淌般绵延不绝。村里的老人常在夏夜摇着蒲扇,坐在桥头那棵老樟树下乘凉,萤火虫在草丛间明明灭灭。他们会指着桥上某一块微微泛白、带着几道深刻凿痕的青石,告诉围坐的孙辈:“瞧见没?这块石头,当年可是方大帅亲手抬上来的!他穿着草鞋,肩头垫块粗麻布,那号子喊得,震得河水都起了波纹哩!”孩子们的小手好奇地抚过那些痕迹,仿佛能触摸到六百年前那个汗流浃背、号子震天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