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癌物超标1179倍,造假率超过75%,很多人天天用,孩子也爱戴

发布时间:2025-08-13 11:48  浏览量:5

近期,“9.9元假银饰致癌物超标1179倍”的话题冲上热搜榜单。

不少人对此胆战心惊,纷纷发文求助询问自己的首饰是否还能佩戴。

银作为装饰品,具有2000多年的来时路,毫无疑问是可以佩戴的,且大家对银饰的喜爱可见一斑。

有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至2022年,中国银首饰的市场规模从400亿跃升至700亿元,每年还保持15%以上的增速。

在现代社会,白银相对低廉的价格且制作方式的多样,更受普通人的垂涎。

但越是受欢迎,就越容易被无良商家钻空子来牟取暴利,进一步坏了银首饰的名声。

如今曝光这样的新闻,不禁让人感叹这条商业链背后到底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银饰品的秘密之一便是部分产品没有真银。

此前,某知名团队曾发布了专门针对银饰品的检测视频。

结果表明,很多大家以为含银的饰品里面,其实都没有银,大多数是铜合金产品。

该测评团队的一位技术老师,曾假装是耳饰的经营商去批发市场拿货。

当被问到银的含量时,批发商毫不掩饰地说道:只要你胆子够大,所有的耳饰都可以是S925。

意思就是说,不管耳饰是什么材质,只要商家想要,S925的钢印随时都可以通过模具压入饰品表面。

很多人都知道首饰上面会印有一串字母数字组合,却不知道它的真实含义。

以银饰品为例,百年珠宝帝国蒂芙尼公司于1851年提出了最适合制作银饰品的含量标准——S925。

在这串数字中,“S”是英文“Silver”的缩写,925则表示通过添加改良后,具有最高可塑性的银含量千分比程度。

消费者虽知道该数字钢印的重要性,却不知道这恰是商家钻空子的漏洞所在。

该知名团队在测评时,选取了5款线上购买的“银耳饰”,将被称为925银的耳钉部分送去检测机构进行成分认定。

结果却是5款产品的耳钉全部为铜合金,银含量为千分之零。

同样,3款线下购买的耳饰中,有1款属于铜合金产品。

按照抽样比例来看,非银饰品比例高达75%,结合网友经历,难以想象银饰品市场究竟存在多少漏洞。

部分商家就是逮着漏洞就钻,把鸡肉的水平,卖成羊肉的价格。

以近期银的平均波动价格来看,至少约是7元/g,而传统黄铜约48000元/吨。

对比换算,哪怕是耳钉部分微小的0.1g,用铜的质量卖银的价格,利润也是翻了又翻。

实际上,饰品里面可怕的不是没有银,而是添加剂太多。

如果仅仅是以9.9元买到铜,倒也罢了,但问题在于,部分铜合金里面的添加重金属元素含量实在高到不能令人忽视。

测评团队对上述耳饰还进行了极易引起人体过敏的镍元素检测,将其浸泡在人工汗液一个星期后发现,最高的一款镍含量超标60倍以上。

要是耳饰里的镍含量超标了,长时间戴在耳洞里,经过出汗浸泡和皮肤摩擦,镍就会更容易变成小颗粒溶出来,这些小颗粒会钻进皮肤里,慢慢在身体里存下来。

甚至在一些耳饰中,被查出含有重金属镉。这类物质被认为是Ⅰ类致癌物,因为它非常容易聚集在人体内,但是人体却需要经过最长30年的时间才能将其完全排出。

而且此物质超标的不只是一点点,而是1179倍,相当于人体随身携带高放射性有害物品,尤其是对皮肤敏感的人来说,简直就是不可逆的伤害。

有网友分享自己曾佩戴过不合规银耳饰的经历,结果导致自己耳朵过敏红肿,无奈只好去医院把血水抽出。

尽管抽了6天也未能根治,被迫无奈的网友,只好去三甲医院做激光手术,割掉3小块耳脆骨后才勉强把感染止住。

前前后后除了医保报销外,还花了6000多块,因为一颗毒耳饰,把自己弄得破财又破相,实属气人。

因为毒耳饰而导致耳朵破相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而要问商家为何售卖毒饰品,其实都逃不开一个“利”字。

某些厂商直接使用工业废料熔炼原材料,再以电泳处理营造出银色特有的光泽,只因废料价格低廉。

至于贵金属纯度检测报告,平均收费都要上百元。

对于定价9.9的老板来说,哪里舍得去花这笔检测费用啊。

不如在网上花400块买一个免检证书,或者将真证书编号通用在假饰品上面伪造数据,甚至有人直接用ps技术修改原本的报告数值,商家一顿操作猛如虎后,直接省下一大笔。

为了谋取利益,作假的方法真的是层出不穷。

然而,当劣币横行当道时,只会让良币变得无路可走。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行业被少数人败坏名声后,最先被碾压的永远是那些恪守本分的从业人。

网友@长安猫就是那个在泥石流裹挟下的“老实人”。

在从事银饰品行业时,有不少厂家特意推荐他“卖假货”,因为这种假货在某个购物软件上卖得非常火爆。

而网友无法做出这种昧着良心的事情,选择了婉拒。

没想到厂家却怂恿他,不要害怕赔钱,大不了赚一波之后就把店关了。

网友依旧没有同流合污,而是实打实做生意。

令人没想到的是,不少客户直接质疑他售卖的商品价格过高,还发了一连串的行业价格对比图。

网友苦笑不止,卖货真价实的商品反而遭受质疑,简直比窦娥还冤。

老实人的坚守,在拼命压缩价格而做出违背道德的趋势下,反而显得有些不合时宜。

所以银的价格被压缩到极限是什么程度呢?

以8元/g的银价计算,做成一对银针预计需要0.2g银,足银成本价约1.5元。

加上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损耗费、焊接加工费、快递费、包装费、广告费以及耳钉剩余部分的材料费,哪怕每项费用都以一块钱为基础来计算,至少都需要7.5元。

仔细一想,9.9元2对耳钉还保证免费送到家门口,商家到底在挣什么呢?

挣的就是弄虚作假的黑心钱,把银材料换成劣质金属材料,将成本价压得极低,所以才有了售价不到10元也有数倍利润的空间。

尽管从2023年开始,相关部门开始对银饰行业规范进行了一系列的整治,但据数据统计,强制实施标准占比仅达13.1%,仍有巨大的可改善空间。

毕竟根据企查查的公布信息可知,2024年现存及存续状态的银饰相关企业就达到了10万+家。

相关部门不整顿的话,吃亏的就是13.1%老老实实经营的从业人员。

更可怕的是,消费者对一个行业持消极态度时,信任建立就会难上加难。

而最需要讨论的是一点不是价格的问题,而是不仅9.9元在作假,99元也可能在作假,高价银饰也难逃厄运。

网络上流传的刮层测试银饰真假的方法也存在着漏洞。

市场上有一种仿银针,原料叫白铜。这种材质在镀了银之后即使刮了镀层也是银白色,最重要的是这种材质跟纯银是一样的,都具有柔软的特性。

肉眼凡胎根本无法辨别,大程度上借助机器来测评才具有可靠性。

此外,完善的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更是不可或缺,唯有从源头管理起来,提高作假成本,行业才能清晰明朗。

一个行业信任建立的成本极高,别让信任坍塌在少数人的贪婪和短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