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佑之神 制瓷师主、初代景漂赵慨
发布时间:2025-08-14 12:46 浏览量:2
磁县古称磁州,磁州窑的故乡,磁州窑文化的发源地。爱磁州爱磁州窑,发于心,付诸行。谈及磁州窑,历史上的磁州滏阳人制瓷鼻祖赵慨,不得不说。今整理一些史料,抛砖引玉,与大家交流。
赵慨(304年—362年),字叔朋,又名万硕,祖籍磁州滏阳(今河北省邯郸市磁县)人。晋代陶工,景德镇瓷器师祖。 关于出生年月,可查找的史料上表明出生时间为两晋建武元年(304)的多。去世时间大多不详,有一处表明为362年。均没有明确出处,待考证。 之所以说其生卒年月不详,笔者认为“滏阳”和“滏阳县”不是同一个说法。
比如一:如果“祖籍滏阳”就是“滏阳县”的话,那么网上可查到的“赵慨(304年—362年)”“磁州滏阳人”与可查的资料显示的“《磁州志》记载:北齐天保元年(550年),割临水县地置滏阳县”,有较大差距。
又比如二:《磁县志》记载,“公元222年割武安县及邺县,置临水县,因城临近滏水故名,属于广平郡。”因此,应该在此时期临水县有地称为“滏阳”,直到公元550年“割临水县地置滏阳县”。
再比如三:关于赵慨有文字的记载是后人书写的,确切的说,就是后人记载者已经习惯于“磁州滏阳”的称谓。所以,延续至今。即“以今说记载古地”,也未尝不可。
也就是说,文中提及的赵慨的生卒年月如果真时的话,就需要验证从有“滏阳”到设置“滏阳县”的300年的跨度需要论证。同时呢?还有待考证解释是,为什么不说“祖籍磁州临水“而说“祖籍滏阳”呢?也存有争议。 抛开争论不说,延续设置临水县之初就有“滏阳”之说,说说赵慨其人。据史载,赵慨自幼聪慧,学而不忘。东晋时被举为官,在福建、浙江、江西任职,政绩显著,升至五品,因刚正不阿,嫉恶如仇,遭奸臣迫害,屡被贬谪。于永和二年(345)隐居到了景德镇。因为早年在浙江为官时了解和掌握了越窑制瓷技艺,所以在新平镇传授越窑青瓷技艺,将越窑制瓷与本地制瓷技艺相结合,并对瓷胎釉配制、成型和焙烧等工艺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以提高当地制瓷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对推动新平镇烧造制品由陶器阶段进入瓷器阶段起重要作用,深受镇民爱戴。同时,悉心传授给当地瓷工,开创了景德镇陶瓷的新时代,受到陶瓷行业广大陶工的敬仰,建庙供奉尊为“制瓷师主”“佑陶之神”。 明代邑人詹珊在《师主庙碑记》也有记载:镇有师主庙,建于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洪熙间,少监张善始祀佑陶之神,建口厂内,曰:“师主者,姓赵名慨,尝任晋朝,道通仙秘法济生灵,故秧封万硕爵,祝侯王,以其神圣,足以显赫今古也。” 关于赵慨的出生地,也有不同看法。
据清道光《浮梁县志》载,“道通神秘,法济生灵……镇民多陶,悉资神佑。” 明洪熙年间,少监张善始祀佑陶之神,在镇内御瓷厂建起了一座“师主庙”,后又称“佑陶灵祠”,尊赵慨为“师主”、“佑陶之神”。
赵慨,字叔朋,又名万硕,晋代人,具体生卒年月不详。据传他生于西晋(公元265~316年)番县东部(即今浮梁县域)。东晋时,他官居五品,先后在今福建、浙江、江西等地为官。因生性刚直不阿,疾恶如仇,为奸妄所不容,遂退隐家乡。他熟知越窖青瓷的烧造技术,便把这些技术与当地的制瓷技术结合起来,为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当地陶人对他十分敬仰,纷纷拜他为师。后世瓷工崇拜他,建庙供奉,尊为师主。
明代詹珊撰写的《师主庙碑记》载,明仁宗洪煕元年(公元1425年),少监张善到景冶陶,始在御器厂内建师主庙。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太监邓康在景德镇,为便于镇民祈祀,便把师主庙迁到御器厂东门外,以后又多次修葺。自明代以后,庙中香火不断,每当陶瓷行业举行重大活动时,都要供奉师主神位。 暂无明确史料记载赵慨被敕封万硕爵的具体时间。
根据明人詹珊的《重建敕封万硕侯师主佑陶庙碑记》,可知赵慨“故秩封万硕爵,视侯王”。另有资料显示,明洪熙年间,少监张善在镇内御瓷厂建起“师主庙”,尊赵慨为“佑陶神”。由此推测,赵慨被敕封可能是在明代洪熙年间或之前,但确切时间难以考证。
此文搜集整理,很多资料待考。欢迎大家提供史料佐证,共同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