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县古村落
发布时间:2025-08-15 20:31 浏览量:1
烟墩村
位于魏路口村东南。相传,商代(前1600-前1046年)为传递信警,曾在此建狼烟墩,故命村名狼烟墩,后简称烟墩,现居民有魏、韩、谢等姓。
旷庙苏庄社区
明朝成化年间,苏氏祖由杜庄迁此建村苏庄,因村东半里许有一古庙—旷庙寺,故起村名为旷庙苏庄村,2010年12月,改称旷庙苏庄社区。远古时期,旷庙苏庄就有先民栖息繁衍,是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文化遗址。旷庙苏庄位于古大野泽北岸,既是西来濮水、羊里水汇入大野泽后又折而北流的转弯处,又是济水出大野泽东北流的西岸,自古为东西南北之要冲。公元前587年,鲁成公欲背叛晋国,为加强防备,在旷庙苏庄村东、济水东岸筑城为郓,于城驻军,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郓城。据考证,旷庙苏庄即《水浒传》中的还道村,旷庙的玄女殿即是《水浒传》中宋江得三卷天书的九天玄女庙。《水浒传》第四十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讲的就是当年在旷庙苏庄发生的故事。
据碑文记载,旷庙寺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明正德年间(1506—1522年)曾进行重修,可惜志碑在战争年代与文革中均遭破坏。旷庙坐北朝南,长约180米,宽约55米,占地约15亩。建筑物16处计45间,均为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约770平方米。旷庙寺为古郓州城郊东西南北四寺中的西寺。
王沙湾村
据《王氏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始祖友直,从山东青州府临驹县大王庄迁此建村,因村西多沙,故取村名王沙湾。另据王氏子孙相传,王氏迁始祖是因与王灵官同姓且希望后世子孙得到王灵官呵护在此建村。该村有灵官殿一座,是《水浒传》第13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的故事发生地。据传,灵官殿建于大唐天复二年,为纪念治水英雄武探花王善修建。
水浒社区
水浒社区为古郓十一村之一,元时名敦化村。陈氏祖陈兴自单县迁此,二世祖陈旺在燕山戍守回来即治田园于此,三世祖守谦固守京师南城有功升顺宁知府后以工部尚书致仕。后数世更名陈家路口,简称陈路口。2004年9月,改称水浒社区。
七里铺社区
七里铺社区有碑文记载:“自山左迁山右…”、“古东溪”、“郓州之西东溪村”的记载。金大定六年(1166年),县城从张营迁至盘沟村(今县城)。明初,修郓城到济宁官道,每10里建1烟墩。该村距县城七里,遂改村名为七里铺村。2010年12月,改称七里铺社区。据考证,该社区即《水浒传》中的东溪村,是梁山农民起义军领袖晁盖的故里。
梳洗楼村
梳洗楼村该村建于战国时期。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人钟离春,中国古代四大丑女之一,外貌极丑,四十岁还未出嫁,自请见齐宣王,陈述解除齐国危难的四条建议,为齐宣王采纳,立为王后,后称无盐娘娘。相传,钟离春出嫁前曾在此梳洗打扮,后人为纪念此事,在此修建一楼,名梳洗楼,该村即以梳洗楼为村名。
子房墓村
据《张氏族谱》序:“汉惠帝六年夏月葬于山东省寿张县南六十五里,建有子房墓,南三里有子房村,是我祖之旧居也……”子房,即张良。张良之子辟疆将其父葬于寿张县城南六十里处,名“汉留侯墓”。张氏家族为表纪念,用其字“子房”为村名,后改为“子房墓”。“汉留侯墓”南三华里有一座“贤圣宇”(现子房墓村址)。汉留侯墓前立碑三管:中间碑明朝正德六年(1512年)立,左边碑清朝康熙二年(1664年)立,右边碑光绪十四年(1889年)立。碑于“文革”时被毁坏,坟墓至今尚存。
孟胡同村
相传,姜姓迁来最早,取村名姜庄。据《孟氏族谱》载:唐朝末年,始祖孟达,从今梁山县迁居于此。后姜姓外徙,故以姓改村名为孟胡同村。
张桓村
据《张氏族谱》载:张氏祖名桓,字仕贵,唐朝末年,全家被抄,隐名逃难至此,取村名张庄。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大赦,始更村名为张桓。
五岔口村
相传,该村建于宋朝。时灉(yong)水流经此地,河分五岔,后又与冷庄河汇流。附近设渡口五处,如刘口、老口等,故得名五岔口。当时碧水静波盛产鱼虾,每当傍晚,渔歌四起,实系一天然图画,故“五岔渔歌”为古郓十景之一。王氏曾居此村,后鲁、韩、史、赵等姓相继迁入。马氏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西马楼迁居此地。
双桥村
据传,北宋穆桂英领兵出征,曾在此休息,故取村名稍息营。据《苏氏族谱》载:苏氏祖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从鄄城迁郓城西关,后又迁此。同时,侯氏也迁来居住,以姓氏更村名为苏侯二乡。后因村前冷庄河上用石碑建双孔桥座,称一碑单二孔,同时该村又成为集市,遂改村名为双桥集,后简称双桥。
仪滨庄村
位于双桥镇驻地西南两公里,属朱方庄村民委员会。相传,此村建于春秋时期。距村不远有一古城,名廪王城,四门四寺,方圆45里,为廪王驻地。有一驸马名李仪滨,有一次驸马出城游玩,看到此处风光优美,便在此建村,命名仪滨庄。传说当时村落规模较大,有楼房99栋,后来李氏乏人,孙、马、苑等姓迁来居住,村名未改,沿用至今。村西0.5公里有一乌龙寺,据传是廪王城的东门寺,于1952年拆除。过去该村附近有一冷庄河,水中长满芙蓉,夏季荷花盛开,景致美丽,称为“冷水芙蓉”。是古郓城十景之一。
王营村
宋代建村,名为小堤村,位于宋金河之阳。《王氏族谱》载:始祖友谅,为避元末之乱,自现河南范县迁郓,始居徐湖坡之东,继徙小堤村。其族谱又载:明朝按院东巡,见吾族百应百遂,赐匾一块,上写“文盛集”,村名随改文盛集。又传徐鸿儒起义,曾在此安营驻兵,因该村王姓居多,故又改村名王营。
相传,该村是水浒英雄美髯公朱仝的故乡,后因参加梁山起义,官军围剿,朱姓皆逃往外地。
陈坡村
据古本《竹书纪年》《史记•殷本纪》《尚书•序》和顾颉刚编纂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记载,陈坡村是古黎丘、古廪丘遗址、商代第十三位国王祖乙所建国都庇遗址,亦是商朝黎邑和廪丘邑遗址。 黎县、 廪丘县、 廪城县治所均设在陈坡一带。商、周、秦、汉、隋唐时期,此处城邑繁荣。今城廓已埋没于地下。明、清时期,以陈坡村为中心方圆数里,常常在朝雾之中呈现海市幻景,隐现亭台楼阁、街巷集市,史称“廪丘雾市”,为古郓城十景之一。据《陈氏族谱》载:明永乐年间(1403-1434年),自青州府益都县迁此建村。因地处廪丘坡,故取名陈坡。
杨寺村
据《杨氏族谱》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杨氏四世祖文、举兄弟2人,自濮迁居于郓西南刘家堌堆。后杨姓人多,又因村东有一寺院,遂改村名为杨寺。杨寺村东的千年古寺叫光明寺,始建于唐代,《水浒传》中梁山义士张青曾隐居寺内,以种菜为生。寺东有两条大道交叉于此,东北西南向是阳谷通往孟州必经之路,西北东南向是安阳通往徐州必经之路。两处相交处,有一自然形成黄土坡,就是《水浒传》中的十字坡。据文物部门勘探,杨寺村地下为商周遗址,可能是西周成国早期都城,汉于此置成阳县。
石堂村
据石氏墓碑、石氏家谱记载:北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1年),始祖石界、石会兄弟二人从泰安徂徕迁居于此,以姓取村名石堂。
老陈庄村
据《陈氏族谱》载:东周敬王十二年(公元前508年),始祖陈甫从今濮阳逃荒至此定居,取名陈庄。后其族从该村陆续迁出,因陈庄是他们的老家,故曰老陈庄。
彦张庄村
彦张庄村位于郓城县西南部,距县城17公里。传说此村宋时燕氏建村。宋江接受招安以后,燕青辞官,回乡务农。为了避祸改姓为阎,燕家庄也改为阎家庄。张氏迁入后改村名为阎张庄,后阎氏无人,又更名为彦张庄,延用至今。
鸡鸣寺村
相传,鸡鸣寺村原名棘城寺村,后改为吉承寺村,始建于宋朝,传说是战国时期古廪丘邑之南门。该村有一古寺院,寺内有一雄鸡,报时非常准确,鸣声可直达东京,报时误差前后不超过半柱香。十里八乡的报晓鸡唯他是瞻,它鸣众鸡则鸣,它止众鸡则止,周围百姓都把它视为神鸡。这个时候,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农民起义军正发展壮大,需要一只报时准确的雄鸡。起义军派人前去以重金购买,岂料寺内主持不肯将鸡卖给起义军,无奈之下,起义军派鼓上蚤时迁前往盗取。时迁于夜深人静时潜入寺中,将此鸡盗往梁山寨。不久,鼓上蚤时迁盗鸡的消息不胫而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梁山农民起义军,便根据时迁盗鸡的故事,将原村名改为鸡鸣寺村。据村人传说,自神鸡被梁山时迁盗走,鸡鸣寺便日趋衰败。现原古寺遗址上,尚有一石鸡架存在。
孙楼村
据《孙氏族谱》载,其先祖在春秋战国时期曾久居廪丘,后迁居山西。宋末,孙氏祖孙岳自山西洪洞初迁至河北顺德,数年后,为避金兵之乱,自顺德复迁此定居,取村名孙楼。
孙楼村孙氏族人是战国军事家孙膑后裔。该村孙膑后裔孙时,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中举,曾任明朝兵部右侍郎、南京太常寺卿。正统元年(1436年),卒后朝廷曾敕修陵墓并御赐神道碑。该村流传的孙膑及孙时遗迹、传说甚多。孙楼村东有一口古井,村民相传,此井为孙膑井。传说孙膑曾带兵在此驻扎,千军万马饮用,井水不干。村内曾出土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铜箭头和铜觚等珍贵文物。
孙林为明代御赐园林,明正统元年(1436年)敕修。孙氏祖茔有御赐《孙氏先茔》牌匾、神道碑,大学士杨士奇撰文、兵部侍郎樊敬书丹、礼部尚书胡莹篆额;另有石门、石匾、石狮、石马、石羊和放马场。
孙膑纪念祠位于孙楼村西北,1992年建,仿宋歇山式,占地10亩。大殿5间,长22米,宽10米。大殿内有孙膑坐像1尊,高2米许。东西山墙为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大型壁画。殿内挂有全国知名人士梁漱溟、史树青等10余名专家学者的题词,全国孙膑故里研讨会照片,孙氏家族世系表等。橱内陈列有出土文物及孙膑的遗物、圣旨、诰封等。
陈里长村
此村原靠河,并建有码头,村庄颇为兴盛,商贾云集,故有顺河集之称,约建于东晋末年。南北朝时,该村包括段垓蔺馆等几个小庄。明末陈连从东姚迁此,此人办事公正廉明,颇受群众爱戴,故被推为里正,后又被选为近村诸里正之长,人皆称为陈里长。久之,陈里长一名不但代替了任命而且代替了村名,各村有事找他的人,不提村名和人名,只说到到陈里长哪里去了。
甄庄村
据《甄氏族谱》载:此处为舜之三子甄潘居地,以姓氏取名甄庄,昔此地近陶甄河(即黄河),两岸皆甄氏族人居地。北宋末年,为避金人之乱,甄氏家族四散于丰、沛、滕等地,明初(1370年左右),甄氏一百二十世祖天禄复回故地,重建新村。
南玉皇庙村
据传,唐时于此地建福闰寺,占地15顷40亩,有人迁居寺旁,名曰高鱼乡。明天启七年(1627年),重修玉皇大殿,村名遂改为玉皇庙,1982年,因重名,改为南玉皇庙。
七陵碑村
《郓城县志》记载:“七陵碑,城南40里,上有‘七陵’二字,盖汉时物。”明代中期,瞿、郭、孙三姓迁此最早,以碑取村名七陵碑。七陵云树为古郓城十景之一。
徐河口村
系宋代建村,西濒济河,河上有著名的渡口,村上多徐姓居住,故名徐河口。传说宋江截皇粮就是从这里坐船去的。
前营村
原名古营集,宋朝苗氏家族居住本村,后苗氏绝后,现村中有苗坑,村前有苗林。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来此选妃,派兵马司领兵驻扎在此设兵营,因在鲁王府前,故称前营。自此,古营集改名为前营。
黄泥冈村
黄泥岗,是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故事的发生地。据明万历十九年《重修五圣庙记》碑文记载:“堆北距梁山六十里许为水浒南岸,古称黄泥岗,即此处也”。根据当地群众广泛流传的“梁山打鱼,黄泥岗晒网”传说,以及当地出土文物和距梁山实际距离判断,《水浒传》中晁盖、吴用、白胜、阮氏兄弟等人“智取生辰纲”的黄泥岗,就是现在的黄泥岗。村东南隅有五圣庙,始建于宋徽宗崇宁年间。院内有棵古槐,直径约1.8米,躯干高大,中间形成空洞。据传,此槐为唐朝所植,惜于“文革”中被毁。
白垓村
白垓村位于郓城东南部,距县城17.5公里。据滕氏族谱载:白氏建村,取名白垓,相传,该村即《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中“白日鼠”白胜的故乡。
张营村
据史料考证,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分别于张营村设清泽、万安、郓州、郓城、东平等郡、县治所700余年。唐武德七年(624年)此处同时为县、州、府治所。街巷间遍布驻军、官吏、居民、商贾、游客,“俨然一都市也”。唐朝和北宋时,诗人李白、韩愈、高适,苏轼、文天祥等都游览过郓城,并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金大定六年(1166年),县治所迁往盘沟村。
据《张氏族谱》记载:元朝末年,张氏始祖曾任济南书办,其家眷在此垦荒,定居于旧县寺西南0.5公里处,初建村时,筑起土围墙,以拒匪扰。由于家大业大,自卫力量较强,来此垦荒者较多,形成以垓子里为中心的大村庄。一遇匪警,寨外村民多去寨里躲避,团结御敌,故寨外村民称垓子里为张家营子,后即成为村名,再后演变为张营。旧县寺位于村东北隅,为明朝隆庆时修建。该寺为古郓州城郊东西南北四寺中的北寺。
殷垓村
据《殷氏族谱》载:殷氏祖仁公,字仲和,于宋元祐三年(1088年),自河北西路卫州汲县迁此建村,取名殷垓。
车市村
据《吴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吴氏自山西洪洞县迁郓邑东18里建村,曰吴家店,东临狄家店,后分一支于狄家店定居,狄家店改称东吴店,该村遂称西吴店。村西旧县寺,农历四月初八为物质交流大会,木料及木制车辆市设于该村,村名又改为车市。据传,车市村是《水浒传》中水泊梁山吴用的故里。吴用科场失利后,迷上了周易和武术,被其父逐出家门,投靠了东溪村的舅父,在那里教书,与东溪村的保正晁盖结成至交,上梁山后成为军师,人称“智多星”。
二十里铺村
隋唐时期贾氏于此建村,命村名贾家楼。金朝初年,张氏迁贾家楼西定居,取名张家村。后两村合成一片,统称张贾村。金大定六年(1166年)县治徙盘沟后又改称旧县铺。明初,修郓城到济宁官道,每10里建1烟墩。该村距县城20里,遂改村名为二十里铺。据传,隋末秦琼等八兄弟在此结义。
大人村
据考证,大人村系北宋时期建村,原名戴家集。相传,此村有戴、马、仝三姓居住。后戴氏乏嗣,只有一对老夫妇。两位老人乐善好施,扶贫济困,誉满四乡。登门求助者,屡见不鲜,并美其名曰:“到戴老人那里去!”久之,戴老人便成为村名。因“大”读“戴”音,后人为书写方便,演变为“大老人”,后简称大人。村北曾武庙大铁钟,铸有“离城五里戴家集,重一千七百斤,属郓州”等字样。据传,曾武庙为古郓州城郊东西南北四寺中的东寺。该村还有玉皇阁、关帝庙、阎王殿、三层阁,均系唐朝所建。庙宇和大铁钟1958年毁掉。
该村原名白家庄,村土地祠东窗台下墙壁上,嵌石碑一块,记有“郓州城三里白家庄”字迹。据《刘氏家谱》载:其祖从大名府始迁梁渠铺,明隆庆年间(1567至1572年),转此定居。继有吴、李、段姓迁入,改村名为桑白,后演变为商白。
北唐庙村
据传,唐末为金、马两氏建村,名风凰村。明洪武二年(1369年),张姓率全家迁此,更名为张老口村。后唐、常二姓亦迁居于此。清末,唐、常二姓建庙,改村名为唐庙。因与城南唐庙镇的“唐庙”重名1982年改为北唐庙。
肖亭村
据传,汉丞相萧何路过此地,并在此修建一座亭子,后人称为萧何亭。据碑文与吴、董两姓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两姓先后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当时,此村名为大丰乡,因地势较高,尚存古亭1座,名“萧何亭”,故即以此亭更村名为萧何亭。1947年,简称肖亭。
- 上一篇:杨帆,你的进球,有效 !
- 下一篇:雷州:如何从“乱”到“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