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5年,朱瞻基病逝,大臣奏请张太后垂帘听政,她一句话感动众人

发布时间:2025-08-14 16:36  浏览量:2

明仁宗朱高炽虽然只当了10个月皇帝,就驾鹤西去了,但他的皇后却是一个长寿之人。

在朱高炽过世之后,又经历了宣宗、英宗二位帝王,辅佐了儿子和孙子。在此后的20年间,成为“参政却不乱政,有权却不弄权”的一代贤后,被誉为“女中尧舜”。

01

张氏从18岁嫁给朱高炽,历经20多年太子生涯,可谓夫妻情深,共为朱高炽生下5子1女。

她体贴丈夫孝敬公婆,端庄娴静言语得体,深得公婆的喜爱。

她的父亲是兵马副指挥,一个不算很大的武将。她有3个哥哥和2个妹妹,从小生活在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中。

从小生活的环境很好,使她行成了非常开朗活泼的性格。

1398年,张氏生下了第一儿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的明宣宗。也正是因为这个孩子的到来,才保全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

说起来这个孩子的确是他老爸的福星,张氏更是朱高炽命中的贵人。

据说,在朱瞻基出生的前一天晚上,他的爷爷朱棣,梦到了他的太爷爷朱元璋。

朱元璋递给儿子朱棣一个大圭(一个玉制的手板),上面刻着“传之子孙,永世其昌”8个大字。

朱棣梦醒之后,听闻张氏产下一子,想到自己做的梦,觉得这孩子必是吉人天相。于是对小孙子特别疼爱,视为掌上明珠。

朱高炽虽然是长子,本该袭太子之位,但是朱棣觉得他太过宽仁,一点都不像自己。

有心立二儿子朱高煦为太子,又怕违背祖制,所以举棋不定。

02

这时候他和近臣谢缙商量此事,谢缙说:皇长子仁孝,一定会天下归心。朱棣听后沉默不语,显然谢缙没说到他的心里去。

接着谢缙说:您有一个圣贤的孙子啊!朱棣一听这话,立刻下定决心立朱高炽为太子。

说朱瞻基是朱高炽的福星,一点都不错。

公元1417年,朱棣下旨给朱瞻基选妃,选中了济宁百户胡善祖的女儿,册立为皇太孙妃。

没想到朱瞻基一点都不喜欢胡氏,只是迫于爷爷的压力,不得不接受这桩婚事。这也为胡氏的悲哀埋下了伏笔。

1424年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即位,为仁宗,太子妃张氏被立为皇后。本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朱高炽终于不再担惊受怕,小心翼翼的做太子了。

结果,好日子不过10个月,朱高炽便染病身亡了。张氏的皇后宝座还没捂热,便升级成为皇太后。

朱瞻基继位之后,对母亲特别孝顺,凡遇到重大的军政要事,都去寻问母亲的意见。

张太后给出的意见,通常都很中肯。她仿效太祖马皇后,恪守马皇后所定的规则,做到“参政而不乱政,有权绝不弄权”。

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辅助儿子身上。处处以政事为重,不给儿子添一点乱,母子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

03

公元1428年,朱瞻基陪母亲游西苑,他亲自扶母亲走上万寿山,捧上美酒祝母亲万寿无疆。

第二年,朱瞻基又同母亲一起拜谒长陵、献陵,每一步路他都陪在母亲身边,亲自扶她上车辇。

看到道路两边欢呼的人群,张太后意味深长的说:百姓爱戴君主,是因为君主让他们过上了安定的生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英名的君主,一定要重视百姓的安危。

在张太后尽心尽力的辅佐下,宣宗成为一代名君。

全国上下一派盛世繁荣,国泰民安的景象,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仁宣盛世”。

前面我们说过,朱棣为孙子选的媳妇,孙子一点都不喜欢,他心里喜欢的是和自己,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孙氏。

不喜欢当然不愿亲近,自然生孩子的机率就小。婚后9年,胡氏只为他生了一个女儿,而被宠爱的孙氏却为他生下了儿子。

朱瞻基本来就不喜欢她,当初立她为皇后也是遵从祖制。现在孙氏生下了儿子,正好有了废除胡氏的理由。

于是,他责令胡氏自己上表辞去后位,退居长安宫,立孙氏为皇后。

04

对于胡氏的无端被废,张太后深感同情。她虽然没有干预儿子的决定,却对胡氏十分照顾。

她时常把胡氏召进自己的宫中,和她一同居住。每当内廷设宴,她都让人把孙皇后的座位,放在胡氏的下面。

她的这份疼爱,让那此势力眼奴才们,不敢在胡氏面前太造次,给胡氏的内心增添了一份温暖。

由此可见,张太后是一个心地善良,始终把别人的感受,放在重要位置的人。

公元1435年,朱瞻基突然病逝,这时太子不过9岁,大臣们一致奏请张太后垂帘听政。

她义正言辞地说:我不能坏了祖宗的规矩。她拒绝了大权独揽,却没有忘掉自己的责任。

由于皇帝年幼不能亲政,她下令将所有的奏折,都交由内阁“三杨”决议。“三杨”是仁宗时三位肱骨之臣杨士夺、杨荣、杨溥,是辅政内阁大学士。

她知道这三个人,从自己的老公到自己的儿子,都是为国尽力的忠臣,所以她有识人的眼光,和信人的度量,把大明的江山社稷托付在他们手里。

自己却全心全意的培养孙子,敦促他读书写字,教导他从小养成勤政爱民之风。

公元1442年,张太后病重之际,她把“三杨”召集在病榻前,气喘吁吁的对他们说:哀家知自身……命不久矣,皇帝尚且年幼……,望各位卿家鼎力辅……

话没说完,她便阖然离世,众人无不伤心落泪。

张太后历经三朝,在拥有权力时不弄权,在参政时却能做到不乱政,以江山社稷为重,以宗规祖制为重,以责任与担当为重,不怀有丝毫私心,可以说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

她仁爱善良心系他人。她慈悲为怀辅佐儿孙,她胸怀大义正身率下。

不仅具有母仪天下的风范,还能极力支持和辅佐丈夫、儿子、孙子建功立业、治理国家,不愧为后人对她“女中尧舜”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