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与孙文

发布时间:2025-08-28 01:08  浏览量:8

在你的印象中,洪门是什么样的组织?是金庸武侠小说中“反清复明”的英雄豪杰,还是称霸香港街头、讲究江湖义气的“古惑仔”?在您心中,孙中山又是什么样的形象?是深受爱戴、人心所向的“国父”,还是退位让贤、不慕虚名的伟人?

2018年8月19日,旧金山五洲致公堂将3000多件文物、文献档案全部赠送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图书馆,作永久收藏。所有文物都向公众开放,这次捐献是致公堂历史上的里程碑。“致公堂一直没有忘记昔日的光辉。”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文件中,找到那些尘封的答案。

时间回到1904年4月6日,美国旧金山。38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出发,经历七天的海上漂泊,刚刚从“高丽号”轮船走下来。他第二次踏上这片土地,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有所作为,不辜负国内同志的期望。但他刚一下船,就被美国海关扣留。海关人员说接到举报,称他的护照是伪造的,需等待接受检查。随后,孙中山被关进码头上一间与外界隔绝的小木屋。

此时的孙中山心急如焚。他带着重要使命来到旧金山,没想到刚下船就被扣留。他想到自己的护照确实经不起严格检查,难道真的要被遣返吗?就在这时,他突然看到桌上有一份《中西日报》,上面印着一个熟悉的名字——伍盘照。孙中山想起多年前逃亡时,朋友曾给过他一封推荐信,说如果到美国可以找伍盘照求助。他连忙找出这封信,写了一张字条,托报童送到中西日报社。

伍盘照看到字条后,立刻联系了当地最有实力的组织——洪门。在洪门大佬的连日运作下,动用了诸多社会关系,最终以5000元钱将孙中山保释出来。孙中山刚踏上旧金山就被告发,是谁如此关注他、不愿让他来到美国?素未谋面的洪门大佬又为何出手相救?孙中山与洪门的密谈达成了什么样的合作?革命胜利后,孙中山与洪门又为何反目成仇?这些谜团我们将一个一个解开。

时间回到1883年,17岁的孙中山从檀香山回到祖国。他先坐船到香港,再改乘中国沙船回到广东香山县金星港。船进入中国海域后,船主特意提醒乘客,对上来盘查、收税的清朝官员一定要毕恭毕敬,以免招惹麻烦。果然船一靠岸,就上来一批官吏收税。乘客们纷纷送上礼品,这些人走后,大家刚松一口气,却又来了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官员,分别以收厘金、查鸦片、查火油为名进行勒索。

孙中山忍无可忍,站出来质问对方,并声称要到官府投诉。这下惹恼了官员,沙船被扣留。直到第二天早上,船主暗中行贿后才被放行。这件事让孙中山无比愤慨。他在船上就对同船乘客发表演讲:“贪官污吏欺压百姓,实在太可恶了!中国的政治必须要改造。一个好的政府应该给予人民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孙中山13岁就随大哥孙眉到檀香山生活,接受西式教育,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政治、经济、法律等科目。最打动他的是檀香山良好的社会秩序和法治,以及当地人对法律和制度的尊重。回国后,他看到贪官污吏欺压百姓,唯一的愿望就是改变中国的政治。

如何改变中国?在当时的中国,参与政治的唯一途径是参加科举。但孙中山只读过几年私塾,很早就出国,显然走不了这条路。他采取了一个更为大胆的行动:直接给李鸿章上书。李鸿章是朝廷中最重要的权臣,又是汉人官员,如果能得到他的肯定,还有一线希望。

孙中山闭门谢客十几天,呕心沥血写出一份《上李鸿章书》。书中最重要的论点是:西方富强的根本不止在于船坚炮利,而在于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这四件事是西方成功的根本。如果中国能采纳这些主张,不出二十年一定能超过欧洲。信中还写了许多富强经济的切实方案。

写完信后,孙中山动用一切关系将书信提交给李鸿章。但日子一天天过去,李鸿章根本没有理会他。孙中山非常失望,显然这条路走不通。

既然上书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只有革命这一条路了。在当时,革命对读书人来说是大逆不道的事,但对孙中山而言,思想上却没有一点障碍。一方面是他只学了几年私塾,没有接受太多士大夫忠君爱国的思想;另一方面,孙中山从小受到出生环境的影响。

孙中山出生在广东香山县翠亨村,那里是太平天国起义的核心地区。村里有一位参加过太平天国的老太平军叫冯爽观,常常在榕树下给孩子们讲太平天国反清革命的故事。小孙中山每次听得特别出神,对洪秀全非常羡慕,甚至跟小朋友玩的游戏都是太平天国与清军打仗的故事。所以,“反清”的种子在很小的时候就种在了他的心里。

在檀香山读书时,孙中山最爱看历史书,尤其是传记。他最崇拜的人就是华盛顿。于是,孙中山开始了他的革命事业。众所周知,在武昌起义成功之前,孙中山一共发起过十场起义。起义最重要的是什么?第一需要有人,第二需要有钱。

孙中山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当时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几股军事力量:朝廷的八旗兵和绿营、甲午战争后朝廷训练的新军、英法等国的租界卫队。但这三股力量都是孙中山无法利用的,甚至还是他的对手。孙中山发现了自己可以利用的另一股势力——会党。

当时由于朝廷腐败,出于相互帮助的原因,很多地方都成立了会党。这些会党一般比较松散,也有较大的如三合会、哥老会等。孙中山用自己的理念说服这些会党参与革命,想把他们变成革命党。但会党革命需要买武器、做宣传、准备粮草,处处都需要钱。钱从哪来?

刚开始,资金主要是孙中山大哥孙眉支持,也有一些其他革命友人支持。但革命需要大量金钱,这些肯定不够。这就是孙中山来到美国的目的。他知道美国有很多华侨,希望能说服他们支持国内革命,筹集资金。他也知道,要想在美国活动成功,就必须依靠当地华人中最有实力的一股力量——洪门。

洪门是什么组织?在当地为什么最有力量?这要从华人在美洲的奋斗说起。

时间回到1868年,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署《蒲安臣条约》,规定中美两国人民可以合法往来。为什么会有这份条约?这要从美国加州发现黄金说起。1849年,美国加州发现黄金,各色人等都来到加州实现淘金梦。为了开采黄金,美国需要大量劳工。

此时的中国正经历乾隆盛世之后的人口大增长,而珠江流域可耕地有限,很多华人出海寻求出路。他们漂洋过海来到美国旧金山,从事矿工工作。这是中国第一批大量华工来到美国。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后,恢复了横跨东西的洲际铁路建设,铁路建设也需要大量劳工。

当时的中国刚经历太平天国的浩劫,民不聊生,所以大批华工来到美国。华人最初来到美国,主要聚集在旧金山,从事矿工和修铁路的工作。后来随着铁路畅通,一部分华人移到了美国东部。

美国由于打内战和工业革命,产生了一系列经济问题,美国民间开始了“排华运动”。他们认为华人增多是带来经济问题的主要原因。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在这之后,新来美国的华人减少,甚至出现华人人口倒退的现象。而在美国生活的华人也面临被歧视的压力,经常受到白人欺负。

所以堂口成为华人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是唯一自保的方法。而洪门致公堂是旧金山最早的堂口。洪门最初又叫天地会,道光年间改名叫三合会。根据学者考察,官方最早记载洪门是在乾隆二十六年,洪二和尚在福建漳州创立天地会。道光年后,天地会组织过多次武装起义,“反清复明”很有声势。

太平天国起义时,有很多天地会兄弟加入太平军。太平天国溃败后,洪门兄弟为躲避清军追捕,很多逃到海外澳洲、美洲等地。旧金山的五洲致公堂是当时全球洪门组织的龙头,而搭救孙中山的大佬黄三德就是旧金山致公堂的首领。

让我们回到故事开始。黄三德救出了孙中山,洪门为什么要救他?孙中山的护照到底是不是假的?真相是:孙中山来旧金山前已经预料到会有困难,他在乡亲们帮助下领了一份假的檀香山出生证,办了护照。所以孙中山的身份确实是假的。

孙中山也深知,要想在美国活动成功,就必须依靠当地华人中最有实力的洪门力量。所以他在檀香山就宣誓加入了洪门。当时洪门也有人反对接纳孙中山,但檀香山洪门资深人士说:“洪门的宗旨在于反清复明。孙文虽然没有正式加入洪门,但已经实行洪门宗旨很多年。这样的英雄壮士,我们应该欢迎接纳还来不及,怎么能拒之门外?”

洪门通过了孙中山的申请,并封他为洪门“红棍”头衔。洪门众人普遍称呼孙中山为“孙大哥”。所以孙中山到旧金山被扣押后,旧金山洪门致公堂第一时间出来营救——他们是在营救自己帮派内部的大哥。

洪门“反清复明”历史悠久,孙中山的革命也搞得轰轰烈烈。所以孙中山和黄三德见面后,对于推翻满清这个共同目标,两人很快达成一致,相谈甚欢,当下结成了同盟。他们说定:“国内志士出命,海外华人出钱,一起革命推翻满清王朝。”

两人在今后几年里携手四处演讲,走遍美国所有有华人的地方,为革命筹款。1904年他们走的是美国南线,从旧金山出发,途经洛杉矶、新奥尔良、圣路易斯、华盛顿等20多个城市,最后到达波士顿。

有了旧金山致公堂的帮助,孙中山的美国筹款之路会顺利吗?他将遇到什么样的障碍?孙中山将碰到他在筹款路上最大的敌人,也是刚登陆美国时就告发他的人——保皇党。

保皇党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创办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远走海外。他们选择了与孙中山同样的路线,通过宣传希望获得海外同胞支持,但他们比孙中山更早来到美洲。

1903年梁启超踏上美洲,大肆宣传维新派理论。海外华人都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也知道他们的光辉事迹,对他们的到来很是尊敬。在国内,支持维新派的力量主要是士绅阶层,他们大多是地方社会有头有脸的人物,害怕动乱,害怕政权变化影响家族地位。

在海外,保皇党最主要拉拢的也是商人阶层,他们答应保护商人利益。对于海外普通阶层,尤其在1903年开始,旧金山华人请求清朝政府拒绝延长美国人的排华条约。当时的清政府早已无力与美国交涉,一直没给回复。梁启超就看准这个时机,在旧金山承诺华人把请愿书送达清朝朝廷,并要向朝廷详细解释华人在美国备受欺负的情况,希望清政府能够达成华人修改条约的愿望。

因此,维新派的保皇党在海外大获人心,支持率很高。孙中山来后,正式向保皇党宣战,通过报纸和演讲宣传自己的革命思想。保皇党和革命党都是要改变政治体制,但根本的不同是:保皇党要的是君主立宪,是君主政体;而革命党是要推翻君主,建立民主政体。

孙中山在报纸上痛骂保皇党,说保皇党是“空言爱国”,却不知道自己所爱的国家是清帝国还是中华国。在最开始的几年里,保皇党势力非常强大,孙中山能筹集的资金并不多。但随着国内革命党一次又一次发动革命,同时孙中山在海外也建立媒体机构,转向相信革命的华人也越来越多,孙中山能够募集的资金也就越来越多。

孙中山在美国活动的这些年里,致公堂对他大力支持,出人出力又出钱。这时的孙中山和洪门,可以说是处于蜜月期,配合得最好。

时间来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革命取得了胜利。海外华侨也纷纷庆祝。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就在这时,孙中山与洪门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微妙变化。

是什么事情引起的变化?1912年3月1日,黄三德到达上海面见孙中山。他带来了海外洪门致公堂的两项请求:第一要求给洪门立案,把洪门在广东注册为合法机构;第二要求孙中山的军政府偿还通过致公堂筹集的捐款和债务。这些债务主要是孙中山在海外筹款时签发的许多债券,承诺海外华侨在民国成立后,持有债券的人可获得双倍回报。

这两项要求在黄三德看来非常合理,而且是举手之劳的事情。但孙中山都没有满足。黄三德在后来的回忆中说:“孙文之对洪门,忘恩负义,只为其自己私党起见,而背大公无私之训。”“大公无私”一直是洪门的规条。

黄三德认为平心而论,这两项要求一点都不过分。第一点注册立案成为合法机构:清朝中期时,洪门兄弟为了“反清复明”被朝廷通缉。现在通过兄弟们奋斗,反清革命终于成功,洪门又给革命提供如此大的帮助,难道不应该正名吗?第二,孙中山发放的革命债券承诺华人同胞民国成立后要双倍返还,难道不应该兑现吗?

那孙中山到底为什么不给兑现呢?虽然到现在为止也没有一个官方说法,但我们可以从一些史料中进行推断。从孙中山在1915年2月28日写的《覆旧金山中华民国总工会函》这份文件可以看出,孙中山把洪门的两项要求提交给了中央,中央不给办理;又提交给了广东政府,广东政府也不给办理。

由此我们可以推论有两种可能性:一个可能性是孙中山自己不愿给办,把责任推给中央和地方政府;另一个可能性是孙中山确实没有力量办理。虽然在黄三德看来,这两项要求对一个大总统来说应该很容易,但孙中山虽然当了大总统,却是既说服不了中央,也命令不了地方。

再看另一份文件,是孙中山在晚年回顾自己二十多年革命生涯时说过的一段话。他说第一次革命根本不能算是成功。他从海外回国,别人都是要兵有兵、要权有权,而只有他什么都没有。各省选他为临时大总统,也只是出于那种局势下的一种均衡而已。所以这个临时大总统,他也很快就被逼退位了。

通过这两份文件可以看出,如果说从孙中山内在不想给洪门办事的可能性比较小,那么极大的可能是当时的政治局势确实很复杂。他虽然当了临时大总统,但真的没有那个能力给洪门办到。这可能也是孙中山的悲哀。

他二十多年来从事革命,认为推翻满清、建立民国、导入美式民主政治就可以建成伟大的民国。事实上中国政局远远超出他的想象。当时清廷虽倒,却仍有影响力;列强环绕,能够左右局势;袁世凯又拥有实力最强的北洋军;各省督府拥兵自立,人人为己;各种会党林立,也都要分一杯羹。那时候各省督府达成的一致目标之一就是先剿灭会党的力量。所以洪门想要在这种形势下立案,孙中山可能真的不太容易做到。孙中山对洪门兄弟的“不义”,可能也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那么最后洪门的愿望实现了吗?1916年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洪门另辟蹊径,通过黎元洪的批准成功注册立案。1925年,洪门还成立了中国致公党。

在故事的最后,洪门虽然当时与孙中山反目,但是到现在时过境迁,不知何时,致公堂已经不再翻孙中山的旧账了。一百年后的今天,旧金山五洲致公堂的屋顶依然挂着那面历史的旗帜。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阅读,喜欢的朋友请评论区留言,点赞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