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当官的如何以“帽”取人?
发布时间:2025-08-28 21:31 浏览量:12
你可能想不到,古人见面认官衔,不靠名片、不看介绍,一顶帽子就能说明一切。谁是皇帝,谁是宰相,谁是跑腿的差役,谁是庶民草头王——全都明码标价地写在帽子上了。
而这些帽子可不是随便戴的,从夏商周一路演变到清朝,整整三千年,官帽从来都不只是遮阳挡雨的工具,它是权力的象征,是身份的码头,是“不能乱戴”的脸面。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事儿——古代当官的,究竟是怎么靠“帽子”来分高低、定身份的?这个“官帽江湖”到底有多复杂?
最早说起官帽,还得从夏朝说起。别看那个时候还没什么中央集权,但服饰这块已经有了“规矩”。华夏衣冠”的说法,不是说说而已,确实是从“帽子”这一步开始的。
到了周朝,礼制定得越来越细,帽子也就成了“规定动作”。最高规格的帽子叫“冕冠”,只有天子能戴,前后各挂着整整十二条玉珠串,名叫“冕旒”。
你要是问这玩意儿是干嘛的,答案很简单——遮眼睛的。为什么要遮?古人讲,“垂旒蔽明”,意思是:皇帝不看邪非之人,不见俗事杂音。你站在他面前,他眼睛根本看不到你,你也不能直视他,规矩就是这么死板。
诸侯就没这么多旒了,从九条、七条、五条递减,一眼就能看出谁大谁小,这比现在的军衔星星还清楚。
更有意思的是,文武官也分得清清楚楚。文官戴“爵弁”帽,武将戴“皮弁”,执法官专门戴一种叫獬豸冠的帽子,冠上雕着传说中能辨是非的神羊“獬豸”,象征你这人办案公平、不徇私情。
但这些帽子,庶民碰都不能碰。普通老百姓只能用一块布巾包头,叫“帻”,你要是敢戴冠,那就是逾越,轻则打板子,重则下狱。从头开始就让你知道什么是“等级”。
到了秦朝,秦始皇一上来就说:“这些周礼太复杂,全废。”于是把原来的冕服制砍得只剩下祭祀时用的“元冕”,平时自己穿的是新创的“通天冠”。
这个帽子代表皇权至高无上,名字也狂妄——“通天”嘛,意思是:我戴着这顶帽子,天都得听我的。
秦朝还推广了一个通用款,叫“高山冠”。君臣都能戴,形状是四四方方、直直立起,看着就像是一个“不能低头”的人,非常符合秦朝那种严酷风格。
等到汉朝,帽子的种类又多了起来,开始“按职分定帽子”:
皇帝戴“通天冠”和“冕冠”,一个日常,一个礼仪;
王侯戴“远游冠”,有三根装饰梁;
文官戴“进贤冠”,梁数多寡看你级别,三梁、五梁都有;
武官戴“鶡冠”,上头插着鶡鸟羽毛,显得威风凛凛;
执法官继续戴“獬豸冠”;
谒者、使者戴“高山冠”,正正方方,代表“公正刚直”。
普通百姓还是老规矩,黑布裹头,还是“黔首”。但是你如果细看,会发现帽子这东西,在秦汉之间已经从“礼仪工具”变成了“权力标签”。
看你戴什么帽,就知道你能不能下令、能不能打人、能不能审案。这跟你穿什么衣服、坐什么车一样,都成了“官的延伸”。
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帽子不仅是身份象征,开始变成“管理工具”了。
比如魏晋那会儿有个制度叫“以品定等”,就是你是几品官,就戴几梁的帽子。三梁是卿大夫,五梁是三公,一梁是小吏。这么搞,你走哪都像在头上挂个“职务牌”,谁都能认出来。
但最有意思的是到了宋朝。宋朝人怕什么?怕官场拉帮结派、朝堂上搞小动作。所以他们干脆发明了一个奇葩设计——“展脚幞头”。
这帽子两边各伸出一根长脚,还特意在里面加了铁丝硬化,目的很简单:你在朝堂上坐着,头一偏就顶到旁边那位的帽翅,让你根本没法凑过去说悄悄话。
这是古代为防“官场内鬼”的物理反贿赂手段,堪称“反腐黑科技”。另外,宋朝文人也爱戴帽,像苏东坡那个“东坡巾”,高筒四方,看着文气十足。你要戴这个出去,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是个有文化的。
明朝恢复汉制,帽子又回归“礼制感”。洪武皇帝定下的冕冠,前后十二旒,一丝不苟。万历皇帝那顶金丝冕冠至今都还留在定陵,是唯一实物,堪称国宝。
但官员帽子这块也越来越走向“功能化”。
比如“梁冠”,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一直到九品一梁,你官有多大,梁就有多多,看梁数就知道你几品,根本不用多说。
而乌纱帽也开始流行,黑纱做的,外面套铁丝支架,两“翅”变短变宽,看起来更端庄,也更有“威严感”。
这一切到了清朝,彻底变天了。清朝是满族嘛,他们有自己的发式——剃发留辫子,帽子也推行满制。最有代表性的,是“顶戴花翎”。
这个帽子顶上插珠子,红宝石是一品,珊瑚是二品,蓝宝石三品……你帽子顶上戴什么,全看官职大小,一颗珠子就是你的“身份证”。
而羽毛呢?平时看不出来,但一旦你头上插上“三眼花翎”,那就说明你是亲王,连皇帝都得给你几分薄面。
这种帽子,是清朝最精准的“官场编码系统”,等级分明,赏赐清楚,做官的靠它扬眉吐气,百姓看它知天知地。
讲了这么多帽子的故事,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古代人的帽子,根本不是穿戴用品,而是“社会标签”。
你能戴什么,不是看你喜欢什么风格,而是看你属于哪个阶层、握有什么权力。
从周朝的冕旒,到秦汉的进贤冠、鶡冠,再到宋朝展脚幞头、明代梁冠、清朝花翎,每顶帽子背后,都是一套庞大的等级制度在运转。
平民和官员的区别,不只是有没有俸禄,而是从“头”上就已经写明白了。
你头上顶的是帻,是布巾,那你永远只能在社会底层;你一旦戴上冠,哪怕只是一梁冠,你就是“体制内的人”,你说话就有人听。
而那些真正的权贵,比如天子的冕冠、亲王的花翎,那不是帽子,那是“你碰都不能碰”的禁物。
哪怕到了今天,很多职位、头衔、职称,也都延续着“以帽识人”的逻辑。
今天你走在街上,已经看不到那种头戴冕旒、脚穿朝靴的官员了。但你要是认真想一想,帽子这种看似简单的东西,其实早就在我们这个文明里,写进了权力的骨血。
官场、职场、社会上,人们依然在用各种“帽子”来看人、评人、识人——只是这些帽子,不再是布做的、丝编的,而是变成了头衔、职位、身份、标签。
“以帽取人”,从来就不只是古代的事情。
只是你有没有意识到,你头上的那顶“帽子”,别人看到的,到底是权力,是责任,还是虚名?
这,才是帽子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