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寒孤儿51岁任开国总统,主政27年,死后万民送葬普京当众下跪

发布时间:2025-05-19 18:48  浏览量:3

2016 年 9 月 2 日,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被悲伤笼罩。肃穆的哀乐声中,数以万计的民众手持白菊涌上街头,沿着灵车行进的路线跪送,他们要送别的,是主政国家 27 年的总统卡里莫夫。

更令人震撼的是,俄罗斯总统普京亲自飞抵撒马尔罕,在陵墓前以苏联传统礼仪单膝下跪,敬献鲜花时低声说:"你是真正的爱国者。"

这个场景通过镜头传遍世界,让无数人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人生,能让一国元首行此大礼?故事,要从一场改变命运的战火说起

信息来源:《中国日报网》

1938 年隆冬,撒马尔罕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迎来了新生儿卡里莫夫。

父亲每天在机械厂辛苦劳作,勉强支撑五口之家的生计,谁也没想到,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会彻底改变这个男孩的命运。

1943 年的一个深夜,德军空袭摧毁了卡里莫夫的家,父母用身体护住了他,自己却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 5 岁的他,在废墟中抱着母亲的围巾哭得撕心裂肺。

战后的苏联建立了大量孤儿院,卡里莫夫被送进塔什干的一所孤儿学校。

在这里,他第一次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老师们像对待亲生孩子一样照顾他们,食堂里虽然只有黑面包和土豆汤,却总能让孩子们填饱肚子。

更重要的是,苏联政府推行的免费教育政策,让这些战争孤儿获得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卡里莫夫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读书,在煤油灯下背诵公式,他知道:"只有知识,才能让自己不再被命运摆布。"

1957 年,卡里莫夫以全优成绩考入中亚工业学院,成为孤儿院里第一个大学生。

在塔什干国民经济学院攻读博士期间,他写下这样的论文结语:"我的成长离不开苏联的培养,未来必当以毕生精力回报这片土地。"

此时的他不会想到,这个曾在战火中流离失所的孤儿,有一天会成为一个国家的掌舵者。

1960 年,卡里莫夫进入塔什干农业机械厂,成为一名普通技术员,车间里的他总是穿着沾满机油的工作服,拿着笔记本记录每一个生产细节。

同事们记得,有一次设备突发故障,他连续三天守在机器旁,最终和工人一起找到故障原因。

这种扎根基层的工作态度,让他很快被调到苏联最大的航空企业,塔什干契卡洛夫航空厂担任工程师。

在这里,卡里莫夫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机,作为技术骨干,他多次参与接待苏联高层领导视察。

1971 年,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视察工厂时,卡里莫夫用流利的汇报赢得了领导的关注。

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政商人脉,更让他深刻理解了体制运行的逻辑。

1964 年入党时,他在誓词中写下:"要像建设工厂一样,用心建设我们的国家。"

从计划委员会处长到财政部长,卡里莫夫用 20 年时间完成了从技术官僚到政治家的蜕变。

1985 年,戈尔巴乔夫推行 "新思维" 改革,47 岁的卡里莫夫被破格提拔为乌兹别克斯坦加盟共和国计划委员会主席,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高层领导。

同僚评价他:"既有经济学家的严谨,又有政治家的敏锐。"

1991 年注定是改变世界格局的一年,当叶利钦站在坦克上宣告俄罗斯独立时,卡里莫夫却在塔什干的办公室里紧锁眉头。

作为苏联体制培养的干部,他对这个红色帝国有着深厚感情,但面对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浪潮,他不得不重新审视乌兹别克斯坦的未来。

"我们不能盲目跟风,必须走自己的路。" 在 8 月 31 日的独立宣言中,卡里莫夫这样说道。

此时的乌兹别克斯坦面临着严峻挑战:工业体系崩溃,塔什干曾经引以为傲的航空制造业陷入停滞,上万名技术人员流失。

农业依赖棉花出口,经济结构单一,多民族矛盾暗流涌动,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动荡。

卡里莫夫的改革如同精密的工程:在经济上,他一方面保留大型国企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推行中小企业私有化,塔什干汽车厂引入韩国技术合资生产,棉花种植园推广滴灌技术。

在政治上,他提出 "强总统制" 稳定局势,同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低收入家庭发放补贴。

在民族问题上,他推行双语教育,设立民族文化发展基金,将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吉克族等主要民族的节日定为国家假期。

这些举措很快见到成效:1995 年 GDP 增速达到 4.3%,结束了独立初期的负增长。

塔什干街头的进口汽车逐渐增多,超市里的商品丰富起来,曾经剑拔弩张的民族社区,开始出现不同民族通婚的现象。

一位老市民回忆:"卡里莫夫总统让我们相信,独立后的日子也能过得越来越好。"

当 "9・11" 事件的硝烟弥漫阿富汗时,卡里莫夫做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向美军开放汗阿巴德军事基地。

这个决定在国内引发争议,但他在议会解释说:"我们需要和平发展的环境,这是务实的选择。"

与此同时,他并没有疏远俄罗斯,每年坚持参加独联体峰会,邀请普京访问撒马尔罕。

这种平衡外交在 2005 年迎来考验,安集延市爆发骚乱,西方媒体指责政府 "镇压民主",卡里莫夫却在现场发现了境外势力介入的证据。

他果断关闭美军基地,驱逐一批外国记者,同时向莫斯科求助。

俄罗斯迅速提供情报支持,帮助平息了骚乱,事后他在电视讲话中说:"国家主权高于一切,我们不会成为任何国家的棋子。"

在对华关系上,卡里莫夫展现了长远眼光,2000 年,他亲自推动中乌建交,随后签署天然气合作协议,让乌兹别克斯坦成为中亚第一个通过管道向中国供气的国家。

塔什干大学设立汉语专业时,他题写校名:"友谊之路,从语言开始。"

信息来源:《新华社》

每次大选,卡里莫夫都会成为焦点,1995 年全民公投延长任期,2000 年以 91.9% 得票率连任,这些数据让西方媒体质疑 "选举公正性"。

反对派曾在街头抗议,却很快被依法处理,一位西方记者问他如何看待这些批评,他回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乌兹别克斯坦需要稳定大于一切。"

在集权的另一面,是他对民生的关注,他推动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乡村诊所实现全覆盖;修建中亚最长的高速公路,贯通塔什干与撒马尔罕。

设立总统奖学金,每年资助千名贫困学生出国留学,一位农村老人说:"以前我们看病要跑几十公里,现在家门口就有医生,这比什么都实在。"

2016 年 9 月 2 日,卡里莫夫因心脏病与世长辞,遗体告别仪式当天,撒马尔罕的气温低至 10 度,却有超过 50 万民众自发前来送别。

人群中,有人举着 "感谢您让国家重生" 的标语,有人捧着他的画像默默流泪。

当普京总统单膝跪地敬献花圈时,现场响起此起彼伏的哭声,这个曾在战火中失去一切的孤儿,最终用一生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信息来源:《环球网》

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街头,卡里莫夫的雕像依然矗立在独立广场。

每年忌日,总会有市民献上一束矢车菊,那是他故乡撒马尔罕的市花,这个从孤儿到总统的传奇人生,早已成为中亚大地的一段历史传奇,诉说着一个关于坚韧、责任与救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