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鄂西北战场:(16)人物●开展地下工作的黄正夏
发布时间:2025-09-02 16:41 浏览量:8
黄正夏被誉为东风汽车的教父。他16岁参加革命进行抗日救国活动,长期在鄂西北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反动军警悬赏4000大洋捉拿他,他巧妙与敌周旋,不屈不挠坚持斗争。2009年9月10日11时,为“东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公司老领导、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黄正夏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按照黄正夏生前遗愿,骨灰分别撒在了长江和武当山。
16岁参加革命
黄正夏,原名陈宗煌。1921年5月,出生在湖北襄阳城东30公里的黄龙镇。1937年10月,16岁的他开始参加革命,进行抗日救国活动。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襄樊(今襄阳市)形势日紧,进步学生黄正夏举家迁至均县(今丹江口市)簸箩岩一同学家,迅速投入到浪河黄龙山饶崇健领导的“民先”组织中去。根据“民先”组织安排,黄正夏以公开身份先后参加了浪河、草店、石板滩文化站工作。
1938年11月,黄正夏在鄂北战教会蔡锦盈(又名蔡竞、江津)介绍下,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底,由共产党人钱俊瑞主持的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在鄂西北主要城镇均设置文化馆、站,以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均县草店文化站于12月建立,黄正夏作为工作人员,开始做党的秘密工作。
他在回忆录中说,1938年9月,湖北省委确定派赵石去鄂西北工作时,省委宣传部长何伟指出,鄂西北地理位置处于川陕鄂豫四省交界处,北可进中原,达关中,南可抵长江,西可入四川,东可抵武汉,而且有秦岭,大巴山和武当山作依托,是建立抗日根据地的理想战略要地。
1939年3至4月,中共均县南区委员会成立,区委机关设在黄龙山饶家新屋场炮楼内。这时,房竹地区的党组织领导冯锡三来到黄龙山担任南区区委书记,饶崇健任组织委员、黄正夏任宣传委员。
为了将党组织向外扩展,南区委员会又成立了均、房、谷边区中心支部,边区支部在黄正夏的组织下,在谷城县附近的飞石岩成功举办了一期来自均、房、谷三县的20多名党员骨干参加的党员训练班。通过党的频繁培训工作,大大提高了地方党组织的组织、领导、指挥和战斗能力,坚定了党员的立场、信念,为以后中国共产党在鄂西北的革命活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39年至1941年,黄正夏正式转入鄂西北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先后任均县区委书记、均州中心县委委员、均县县委书记、鄂西北工委书记。其间,他经常辗转于解放区之间,联络地下党,积极为前线筹备战略物资。根据中央及湖北省委的分析,除先后派夏忠武、张光年、张执一、安天纵、易家驹等一大批同志来鄂西北外,1938年冬又先后来了许多著名的党内外人士及群众团体,襄樊、均县城内都有,但大多数集中在草店镇。
反动军警悬赏
1941年春,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不久,时任均州中心县委书记邓一陶被捕叛变,均县县委和南北两区区委同上级失去了联系,成了红色“孤岛”。县委领导人黄正夏针对邓一陶的反党宣言,刻印散发了一份《告鄂西北人民书》,严厉驳斥叛徒邓一陶的反党宣言。
此后,均县地下党开展了十分艰苦的斗争。为了整顿党组织,培训骨干,向深山老林发展党员,向武当山腹地的均、房交界,均、谷交界深入展开,准备应付突然事变。先是在均县和谷城县交界的飞石岩、蛤蟆口举办党员训练班,后来又在均县和河南淅川县交界的玉皇顶大山举办。每期约30人。
学员白天隐蔽上课,主要学习《党的建设》《社会发展史》《游击战争》等内容。在训练期间,学员们利用月夜,或在黎明前进行军事演习。教官由过去当过兵的党员担任,主要是训练队形及传授怎样利用有利地形地物作战等知识。训练班在“山高皇帝远”的深山野谷中开办,生活极为艰苦,但是同志们却非常乐观。飞石岩一带党员群众深情而风趣地说:“黄正夏、饶崇健等同志在山洞办游击训练班,睡的是‘龙床’(石板),枕的是‘玉枕’(石头),盖的是‘金丝被’(稻草),吃的是‘燕窝’(玉米窝窝),喝的是‘甘露水’(山泉水),似神仙,非神仙,尝尽人间苦,闯过虎狼关。”
1941年底,黄正夏转移到鄂豫边解放区后,均县南区一带党的活动主要由饶崇健主持。
1942年5月以后,反动军警对这里进行了“搜剿”和“驻剿”,并悬赏4000大洋捉拿黄正夏、饶崇健等共产党人。1942年11月,为了捉拿黄龙山中共主要领导人,敌人主力部队撤出后,安插了大批便衣特务隐蔽在黄龙山地区进行秘密搜捕,残酷杀戮共产党员及进步群众。反动派到处张贴布告“拿获匪首饶崇健、张业敬、黄正夏者赏洋4000元;如击毙匪首饶崇健、张业敬、黄正夏提解首级或经人证明确实者赏洋3000元;因报告匪徒进而拿获者赏洋1000元”,等等。一时间,黄龙山及均、房、谷三县交界处笼罩在阴云密布、杀气腾腾的白色恐怖之中。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秘密保护下,地下党组织巧妙地与敌周旋,不屈不挠地与敌坚持斗争。一次,地下党组织发动群众把数千斤粮食从城七坪送到隐蔽点,并处决了一个特务分子,使敌人大为惊慌。
1942年至1945年8月,黄正夏转入鄂豫边解放区以后,先后任边区洪山公学教员、小学部主任、行署处科长、边区实验中学、建国公学(鄂东分校)教导主任。1945年10月至1946年5月解放战争期间,任边区罗礼光中心县财经局长、经麻商工委委员、沙高中心镇镇长;1946年底至1949年5月中原突围至东北,任东北行政委员会粮食局处长,1947年参加东北局民运部土地改革巡视小组成员。
1949年5月至1953年底南下湖北,他任中共湖北省委秘书处主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中共湖北省沙市市委书记。
1954年4月,黄正夏到二汽筹备处报到,开始参与二汽的筹建,其间,到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汽车及内燃机系学习,不久,包括华中工学院在内的多所院校的汽车专业并入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现吉林大学),黄正夏随之前往,1956年从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肄业;后历任国家技术委员会、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副局长、局长;1974年至1986年,他回到湖北,任中共湖北省十堰市委第一书记、市长,中共第二汽车制造厂第一书记、厂长,二汽集团(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经理。1986年至1995年任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六届、七届副主任;1995年9月离休。
2009年9月10日,深受“东风”职工爱戴、为“东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公司老领导、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黄正夏,走完了他一生88年的光辉历程,在武汉逝世。
率领二汽扭亏
黄正夏是“东风”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53年,黄正夏成为二汽筹备小组中的一员。1974年,黄正夏正式加入二汽,任党委书记。
1977年10月,二汽第一任厂长饶斌调任国家机械部任副部长,次年黄正夏开始全面主持二汽工作,任第一书记和厂长。
黄正夏接管二汽时,计划经济仍是主旋律。二汽被规定每年必须生产一定数量的军用车和民用车。也因为此,在成立前19年里,二汽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每年都需要向国家申请补贴。
1978年,二汽接到的民用车任务为2000辆,国家计划亏损3200万元。倔强好强的黄正夏不肯认命,在湖北省一次工业大会上,他表态称:“我们争取超产3000辆5吨民用车,今年力争扭亏为盈。”
尽管计划部门没有批准二汽的扩产需求,但二汽当年仍成功实现超产3120辆,一举摘掉了长期亏损的帽子。
1979年,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二汽被列为“停缓建”项目。
黄正夏灵活的头脑与坚忍不拔的性格在关键时候起了作用。1980年1月6日,黄正夏奔赴北京,开始了长达一个月的“游说”工作。他的苦心最终打动了各部委,后来成功将二汽从“停缓建”的危机中救出。
为续建二汽,黄正夏向国务院提出“自筹资金,量入为出,分期续建”的办法,并获得国务院批准。在黄正夏的领导下,二汽提前两年建成年产10万辆汽车生产能力,连续6年在汽车产量、实现利润、税收方面都占到全国汽车行业60%以上,奠定了东风事业发展和20世纪80年代辉煌的坚实基础。
1985年,二汽提前完成10万辆产能建设,生产优质汽车35万辆,实现利润8.4亿元,上缴税收4.2亿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黄正夏又率领二汽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建设襄樊基地,开启了东风实现十堰、襄樊、武汉“三级跳”,发展轻轿事业的先河。
黄正夏长期在二汽担任领导职务,他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二汽经济体制改革中,他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为基础,全面技术质量为核心,全面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指导思想,有效地调动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经济效益,增添了工厂的活力,为二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十分重视人才,重视知识,注意发挥专业技术干部的作用,任厂长时,在二汽成立了技术中心,组织专家攻克难关,保证了汽车质量的稳步提高。他注意在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在二汽大胆地启用了一批年轻优秀人才,并向全国输送了许多领导骨干。
1986年,黄正夏离开二汽时,一汽原厂长耿昭杰对他开玩笑说:“听说你离开二汽,我们都非常高兴。不知道你哪里来的那么多的鬼点子,我们怎么跟也跟不上。”
黄正夏离休后,仍然心系汽车工业和东风的发展,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奔走、呼吁,建言献策。现在全世界都在大谈特谈电动汽车,殊不知早在2000年,黄正夏就为了在中国推广电动汽车而四处奔走。后来的“十五”高科技计划将电动汽车列入12个重大专项之一。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全力研究生物燃料。因为在行业里浸淫的时间久,他也自然最能看清楚未来的方向。他一生都在为一个目标而奋斗。
黄正夏的遗体告别仪式于2009年9月16日上午在武汉举行。按照他的生前遗愿,骨灰撒在他深爱并为之奋斗的荆楚大地——长江和武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