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战士自述:我经历的烽烟岁月

发布时间:2025-09-02 17:13  浏览量:10

讲述人:浙江省检察院离休干部 王健

时光荏苒,岁月在指尖悄然织就九十余载的年轮。到今年抗战胜利纪念日(2025年9月3日)那一天,我就是一名年满98岁的老人了。回望走过的九十多年的漫长人生道路,万千感慨在心头翻涌,却如散落的星辰般难以缀连成篇。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年近期颐,除了听力在战斗中有所损伤,我身体大部分都比较健康,平日里能吃能睡,在家人的陪伴下也能出门走一走看一看,每天都过得惬意充实,感到幸福满足。

1944年8月,我那时还是一名少年。如今花季少年一般情况下都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写字。当年的我因为家庭贫困失学在家,平日里主要砍柴种田,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参军当兵的想法很朴素,就是能在部队吃上饱饭,能让自己活下去,这便是全部的向往。于是不到17岁的我穿上了军装,成为了新四军的一名未成年“小兵”。

因为年纪小,一开始是在新四军二师兵工厂工作,在老工人手把手悉心指导下制造炸药,后来分配到二师五旅炮兵连担任战士。二师五旅是一支光荣的队伍,有着丰富的战斗经历。连队老战士介绍说,部队在长征中经历了上百次战斗,往往是“头顶有敌机俯冲轰炸,地上有敌人围追堵截,粮草短缺时啃树皮充饥,寒冬腊月里单衣作战,弹药短缺仍坚守阵地。”在这样艰苦恶劣环境下,战士们依旧如青松般挺立,不屈不挠坚持作战。

战争是残酷的,我曾经直面死亡。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大家尊重爱戴的部队首长和一些并肩作战的战友倒在血泊中,这让我感到十分悲伤。这样的经历多了,自己想法慢慢发生了改变,认识到战友们的牺牲是为了解放劳苦大众,让穷人都有饭吃、吃饱饭。自己参军入伍的信念发生了质地飞跃,有了更加崇高的理想,于是在部队中入了党,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那时,我还不到19岁。

在理想的召唤下,即便面对敌人猛烈的枪炮声,我也不会退缩,总是勇于向前,并多次立功受奖。我参加过许多次战斗,其中最难忘的还是攻打山东兖州的那场战斗。

那真是一场恶战,炮火连天,敌军十分凶猛。炮声、子弹声从耳边呼啸而过。冒着枪林弹雨,我和战友们将大炮推上战斗第一线。正准备发射第一炮时,敌人的炮弹突然打了过来,竟然就落在脚边,我立马被炸倒在地,耳朵嗡嗡响,肩膀和大腿都受了重伤,炸弹碎片还溅入了我的肺里。顾不得流血和疼痛,我咬紧牙关翻身匍匐向前爬去。

“当时心里就只有一个想法,一定要点燃那根导火线,拉响第一炮,把敌人的火力压下去。”经过殊死奋斗,我们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并取得了胜利。我重伤不下火线,作战勇敢,在这次战斗中荣立三等功。

我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多个时期,因为受伤被定为二等甲级残废,能够活到现在真是万幸。1964年,我转业到了地方,进入省检察院工作,成为了一名行政16级干部。

抗战以来多年战斗经历塑造了我的品格:从不服输、积极进取、公道做事。在省检察院工作期间,业务、综合部门我都待过,担任过一处副处长和办公室副主任。无论是从事业务工作,还是装备财务等综合工作,我从不挑剔,领导交办的任务认真完成落实,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做到“一碗水端平”,秉持公心做事。有一次,到基层出差调研,负责接待的基层同志很热情,给我们送来了一些礼品。对此,我坚决推辞谢绝。我当时想“千里堤坝溃于蚁穴”,解放时期要坚持原则,解放后更不能拿基层同志的一针一线。在地方工作时,我多次调整岗位,但毫无怨言,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这也是部队教育我的,要服从大局。

光阴弹指而过,离抗日战争胜利已有八十年了。回顾八十年前的那段烽烟岁月,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许许多多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付出了生命代价。作为抗战老兵,当年亲眼看到不少身边战友为革命付出了生命,与他们相比,自己很是幸运。现在是和平年代,和平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而是用鲜血与忠诚浇灌的花朵,大家都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