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羽丨一生从未办过展览,没有出过一本画册,极少接受采访

发布时间:2025-09-03 12:35  浏览量:6

无题110

布面油彩

53.2cm×46.6cm

公园的早晨

布面油彩

75cm×75cm

1973年

无题47

布面油彩

55cm×39cm

约1980年

色草2

布面油彩

53.2cm×38.5cm

约1984年

如果说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史上存在一位关键人物,那一定是吴大羽(1903-1988)。他是三位重要创作巨匠,吴冠中(1919-2010)、朱德群(1920-2014)、赵无极(1921-2013)的导师,曾师从于法国最重要的现代艺术理论家之一的安托万·布德尔(1861-1929),而布德尔本身是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的门生。

他自知如何汲取这一丰沛的艺术甘泉,同时又不否认自己文化的基本价值。很早他便意识到,艺术家的工作不仅仅在技术行为中获得表达,重要的是首先要进入现实方法中。为此,中国文化及西方现代艺术从未局限于可见的表象形式。艺术不复制可见。它使可见。

与当代超写实主义艺术或与视觉幻觉的表象技法相反,吴大羽让自己的画作致力于来自西方色彩幻境孕育的抽象艺术道路。他表达的是我们不是靠技术,而是靠灵魂学习艺术以及人类的艺术无国界,它是语言。在艺术中,边界的观念是暂存的,物理边界不存在。

——戴浩石

法国国家文化遗产总策展人

前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主任馆员

林风眠(左)林文铮(中)吴大羽在浙江杭州合影

吴大羽,原名吴待,江苏宜兴人,1922年留学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与林风眠、林文铮等人曾经同住巴黎近郊玫瑰别墅。1928年春天,蔡元培在杭州创立国立艺术院,林风眠担任校长,林文铮任教务长,吴大羽被聘为西画系主任、专任教授。三人志同道合,勠力同心,一时聚集了大批优秀师资,将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成为国内最有名望和实力的艺术院校。

1935年,国立杭州艺专部分教师及友人于白龙潭郊游留影 ( 邱玺摄影 ),前排蹲坐者左起 : 林风眠夫妇及女儿蒂娜、潘天寿、吴大羽、蔡威廉、林文铮;中排左起 : 刘开渠、李朴园 ; 后排站立者左起一、二、四、 六分别为 : 郁达夫、侯慕彝、杜劳、方干民。

当时吴大羽在学校,无疑是艺专的一面旗帜。在杭州国立艺专最初的十年里,吴大羽为学校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建树,雕塑家刘开渠,图案学家雷圭元等教授都曾做过他的助手,获益匪浅。他以其画艺技巧,思想学养和人品风骨赢得广大师生的一致尊敬和爱戴。其学生吴冠中说:“吴大羽威望的建立基于两方面,一是他作品中强烈的个性及色彩绚丽;二是他讲课的魅力。”赵无极说:“我受吴老师的教导至今感谢不已,他将永远是我们的模范的创作者。”他一手培养出赵无极、吴冠中、朱德群、闵希文、丁天缺等一批卓有成就的艺术家。

瓶花

布面油彩

53cm×38cm

约1972年

吴大羽的作品,从具象、语义抽象到纯抽象,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虽然我们看到其作品中较多的是出于语义抽象的阶段,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并不是纯粹从形式出发,或仅仅停留在形式试验的探求中,而是不断处在文化自省基础上寻觅。吴大羽在他80多载风雨人生里始终对艺术持有虔诚,这种态度是他对艺术人生追问的结果,其作品是智慧人性的呈现,亦是他灵魂的反映。大凡绘画语言变革的特殊性,只有来自个人心理结构和特殊处境上的遭遇,吴大羽在教学中十分强调艺术和画家个人的关系,多谈艺术创作中从技巧练习到个性表现的方法步骤,以及自由创造和抒发人类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无题182

纸本蜡彩

39.4cm×27.4cm

约1950年

无题║-571

纸本蜡彩

14.8cm×10.4cm

约1980年

1988年,吴大羽逝世,他一生从未办过展览,没有出过一本画册,极少接受采访。八年后,学生吴冠中曾担忧:“吴大羽老师似乎只在我们一些老学生的脑海中闪光,待我们陆续死去,吴大羽是否也将消灭?”

无题361

纸本彩墨

26.3cm×19.3cm

约1980年

无题 404

纸本铅笔

约1940年

在吴大羽人生的最后十年,他躲进十平米小阁楼里,偏安一隅,与外界联通的只有一个窗口。如今吴大羽上拍的小幅作品,多是这扇窗口的写照。条件受限,他没法再画大幅作品,经常把一幅画画完,刮掉,再重新画,直到把一张画画“糊”。若不是夫人寿懿琳替他保留,吴大羽留下的作品只会更少。吴大羽一生勤于作画,疏于著述。所留下来文字材料的多书信、诗、随笔、自述等。在生前给学生的信中,吴大羽曾这样写道:

“古来大师,只是能自识其所处际,行其真纯之见而已。所谓创造,无非是以新的活力,突破陈腐的桎梏而已。”

“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

“我是不死的。”

吴大羽致林风眠书(三)

28.3cm×21.7cm

约1947年

吴大羽致林文铮书(一)

28.2cm×21.2cm

约1942年

多年来,吴大羽先生对我们而言是一位先行者和先知。他有时离我们很近,但又很远。有时看不到他了,仰望星空,他又像一颗恒星,在那里闪光。社会对吴大羽先生的看法在改变,唯一不变的是他的传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