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最悲壮的家族,全家57人参加抗日,54人以身殉国

发布时间:2025-09-04 22:48  浏览量:11

富甲一方的仁义之家

戴家的家主戴万龄,祖籍山东省莱州府掖县周廷社香合乡,4岁时,他随爷爷、父亲闯关东来到吉林省额穆县黑石江东戴家堡子,在父辈的苦心经营下,戴家逐渐人丁兴旺,家业日盛,后来,戴万龄这一支脉来到敦化县沙河沿生活。

到戴万龄接掌家族时,家里已经拥有土地400多垧,4代同堂60多口人,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大家族,戴万龄不仅善于经营,还为人豪爽,待人和善,极讲义气。他最崇拜杨家将、岳飞、郑成功等保家卫国的英雄,平日里好打抱不平,在当地威望很高。碰到灾年,他还主动减租,并开仓放粮,救济乡亲,深受百姓的爱戴。

为了防止土匪骚扰,戴万龄在请示官府后,组建了一支民团,手里有一百多条枪,这也为后来他带领家族抗日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毅然投身抗日洪流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沦陷,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这片土地。戴万龄对日本人的蛮横行径切齿痛恨,他深知“没有强大的国,就没有安享太平的家”,早早便为抗日做准备,陆续变卖城中商铺,斥重金购置了一百多杆枪,还聘请了一位东北军退役的李姓军医在“戴家大院”坐诊,以备不时之需。

1932年2月,吉林省敦化县沙河沿镇东南台子首富戴万龄,在他年逾六旬之时,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此人正是东北军旧部“老三营”营长王德林,他与戴万龄既是山东老乡,又志趣相投,曾结拜为“盟兄弟”。此时的王德林,已高举抗日大旗,成立了中国国民救国军,并亲自担任总指挥。

王德林来到“戴家大院”,对戴万龄说:“大哥,日本鬼子已然欺到家门口了,这回我与小日本拼个死活!你也加入我的队伍抗日吧!”戴万龄紧握着王德林的手,毫不犹豫地应道:“我早有此念,若贤弟不嫌弃,我愿舍弃家业追随贤弟,共同抗日报国!”。

就这样,戴万龄毅然决然地舍弃了几代人奋斗了半个多世纪挣得的万贯家财,带领全家男女老幼四代57口人、全族200余人,参加了国民抗日救国军,奔赴抗日战场。

浴血奋战的“戴家军”

戴万龄以戴家子弟、家中“炮手”以及长工共计约100人为基石,又动员沙河沿左右村屯200来名猎户、“炮手”出身的青壮年,组建起了300余人的乡团大队。1932年2月20日拂晓时分,戴万龄率领乡团大队随救国军首次攻打敦化县城。

战斗异常激烈,戴万龄身先士卒,带领着“戴家军”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一度占据了县城,给敌人以强烈震撼。然而,由于攻城的情报遭内奸泄露,大批日军自吉林赶来增援,且有飞机助力,救国军无奈撤离。

为防日寇报复,戴万龄派人飞速给沙河沿的家人送信,让他们将家中枪支弹药、钱款、布匹等物资装满30多辆大车、几十张爬犁,其余则用马驮运,戴家老少60余口分别骑马、坐车、步行,跟随救国军一同撤退,自此踏上了漫长的抗日征程。

不久,乡团大队被正式改编为救国军第五营,戴万龄出任营长,他的儿子戴克勤、戴克俭、戴克吉分别担任连长,戴克志等9人任副连长,戴克政为传令兵,两个孙子为营长警卫员,这支部队也因此被称为“戴家军”或“戴营”。

此后,“戴家军”随救国军转战于吉、黑两省东部区域,先后参与了镜泊湖连环战以及二次、三次攻打敦化,还有攻打额穆、安图、东宁等战斗,多次给予日伪军沉重打击。在战斗中,戴家子弟们悍不畏死,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英勇的牺牲精神。

血洒疆场的悲壮牺牲

1935年,对于戴家来说,是极其悲痛的一年。这一年,在东宁战斗中,戴万龄的次子戴克俭和四子戴克志为了掩护部队撤退,不幸壮烈牺牲。而长子戴克勤也在此次战斗中负伤,腿被打折,后来转到后方休养时因叛徒出卖被捕,受尽日军折磨。

1937年,戴万龄为替部队筹粮,悄悄潜回老家沙河沿一带。然而,因叛徒告密,他不幸被捕。敌人用铁丝捆住他的两个大拇指,将双手反绑于身后,先在沙河沿、马鞍山游街示众,数日后押往敦化县城。

戴万龄的三子戴克吉为营救父亲,率领战士们在马鞍山一带伏击敌人,击毙数名日伪军,但终因势单力薄,与十来个战士当场牺牲。在敦化的日本宪兵队中,日寇对戴万龄施以严刑酷打,百般折磨,逼问抗联部队的去向,但他却宁死不屈,对鬼子破口大骂。

最终,残暴的日寇竟用两块钢板将戴万龄夹于其间,用铁丝捆绑后,泼上汽油并点火焚烧。这位67岁的老英雄疼得在地上翻滚,但他的骂声仍未停歇,最终在奄奄一息时被鬼子扔进了狼狗圈,壮烈捐躯。

戴万龄的五子戴克选,是东北抗联领导人陈翰章亲自安排的情报员,他忍辱负重,潜入伪军内部从事情报工作,后来在为抗联购买子弹时暴露身份而牺牲。六子戴克政于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身为抗联团长的他在宝兴县小团山被日军骑兵包围。戴克政带领14名战士与200多名日军激战3个多小时,至死拒不投降,最终壮烈牺牲,他的遗体还被日军连刺数刀。

满门忠烈垂千古

除了戴万龄和他的儿子们,戴家的女子们也巾帼不让须眉,她们担负起了军队中后勤保障、医疗救护、运送弹药、传递情报等工作,有时也直接参加战斗。在漫长的抗日岁月里,戴家出来的57人,先后有54人壮烈牺牲。到抗战胜利时,活下来的仅剩下年过七旬的戴广禄、几个寡妇和戴万龄的几个孙子辈的孤儿。

戴家满门忠烈的事迹,在当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投身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 。正如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之一周保中将军所评价的那样,戴家举家抗战的英雄壮举和在作战中表现出来的大智大勇,值得永远铭记和敬仰。

古有杨家将,今有戴家军。戴家的故事,是东北抗联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展现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不屈不挠、英勇抗争的民族精神。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了家园和民族的尊严,他们的英名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