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乃国之根本,聊一聊我国古代四大农学家
发布时间:2025-09-05 22:07 浏览量:6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孝文本纪》中说:“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意思是说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最大的事情。
中华文明以农而立其根基,因农而成其久远。《荀子·王制》曰:“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馀食也。”可见,农业之于国,为大计,之于民,为生计。早在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就记载着各种农业活动,蕴含着丰富的重农思想。
比如《诗经·豳风·七月》里逐月描述了农民一年的劳动与生活,从年初的修理农具、下田耕种开始,一直写到年终的祭祀宴饮,充分说明了西周时期我国古人已经有了“农时”的概念,他们遵循自然规律与四季节奏按部就班地进行农业生产活动。
比如《管子·国蓄》中记载:“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粮食直接关乎到民众生死存亡。《管子·治国》里又说:“五谷者,万物之主也;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治国之道也。”意思是五谷是万物之主,粮食生产,是君主的根本大事,是国君的重要任务,是拥有民众的途径,是治国之道。这说明发展粮食生产是保障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事,也是治理国家的根本途径。
在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及其技术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先后出现了诸多关于农业的书籍,其中以《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和《农政全书》等最为著名,被称为“古代四大农书”。
作者氾胜之,注意是“氾”(fán),不是“汜”(sì),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氾水人,即今天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北,西汉著名农学家。
本姓凡,祖上为躲避秦末战乱而逃至氾水,遂改姓氾。大约生于西汉末年,汉成帝时因学识渊博被举荐到长安任议郎。因知农事,受皇帝赏识,任劝农使者和轻车使者,在都城长安附近指导农业生产,后升任黄门侍郎。
虽然身为朝廷命官,但他时刻想着农业丰收,惦记着百姓的温饱。为了总结推广群众中的新鲜经验,他常常微服出访,走遍了关中平原,虚心向人请教,把群众的种田经验同自己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他对北方的水稻、蚕桑、小麦、瓜果等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总结推广了种麦法、种瓠法、穗选法、种瓜法、调节稻田水温法、保墒法、桑苗截干法等。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尊敬和爱戴。
在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实践中,氾胜之总结了中国古代黄河中游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撰写了一部农书,全书2卷18篇,可惜北宋时散佚。后来从《齐民要术》及《太平御览》等书中辑录约3700余字,通称《氾胜之书》。
图‖《氾胜之书》书影
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发展了战国以来的农学,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者贾思勰,生卒年不详,北魏青州益都(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北魏农学家和思想家。出身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祖上很喜欢读书,尤其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对其一生有很大影响。
图‖北魏贾思勰雕像
成年以后,贾思勰走上仕途,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太守等官职。因为目睹生活的年代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所以他深感恢复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对巩固政权实为必要。
自高阳太守卸任后,贾思勰就开始致力于农学的研究,足迹遍及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每到一地,他都非常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农请教,获得了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回到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活动,掌握了多种农业生产技术。
大约是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至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间,贾思勰写成农业科学技术专著《齐民要术》。全书分成10卷,共92篇,共11万多字;书前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150多种,记载的农谚有30多条。
图‖《齐民要术》书影
书名“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这本书的撰写寄托了作者以农业改善民生的愿望。写作中,贾思勰“采捃经传(引用经典),爰及歌谣(收录民间歌谣),询之老成(向有经验者请教),验之行事(世间验证),起自农耕,终于醯醢(xī hǎi) ,资生之业,糜不毕书(全民记录民生相关技术)”,在学习与实践中掌握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书中,他对生产工具、天时地宜、土壤性质、耕田、施肥、选种、育种、种植五谷、耕作制度、防旱保墒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对后世农业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作者王祯,字伯善,1271年生于山东东平,元代农学家、机械设计制造家和木活字印刷术革新者。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王祯步入仕途,出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宣城旌德县)县尹。大德四年(1300年),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上饶广丰区)县尹。
图‖王祯为官像
无论是为官,还是在家乡,他都留心农事,深研农业技术,对农桑、六谷和农器有精深的研究,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主持兴修水利,修筑道路,开办学校,教导百姓种树和改良农具。
在旌德县任职期间,王祯开始着手编写《王祯农书》,直到调任永丰县尹后才完成。
全书分“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计37集370目,共13.6万字,插图306幅。以诗配图,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切合实用。书中对耕耘、种植、纺织、畜养等方面的经营方法,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和特点,都分别作了详尽的叙述。
图‖《王祯农书》书影
《王祯农书》在中国农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前人在农学研究上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元朝以前农业生产实践的丰富经验,涉及地域包括大江南北17个省区,是我国最早一部力图从全国范围对整个农业系统全面论述的经典之作。
作者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谥文定,明代著名科学家、农学家和政治家。1562年生于上海法华汇(今徐家汇),他出身商农家庭,自幼聪慧好学,1581年中秀才后因家贫以教书为生,1604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历任翰林院检讨、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1633年病逝于北京,葬于上海徐家汇光启公园。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至三十八年(1610年),徐光启在为父亲居丧的3年期间,在家乡开辟双园、农庄别墅,进行农业试验,总结出许多农作物种植、引种、耕作的经验,写出了《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棉花法》和《代园种竹图说》等农业著作。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秋至四十六年(1618年)闰四月,徐光启又来到天津垦殖,进行第二次农业试验。明天启元年(1621年)又两次到天津,进行更大规模的农业试验,写出了《北耕录》《宜垦令》和《农遗杂疏》等著作,完成了《农政全书》的编写提纲。
明天启二年(1622年),徐光启因不肯就任魏忠贤委任的官职被弹劾,于是告病返乡回到上海。此时他不顾年事已高,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理资料,撰写农书,以实现他毕生的心愿。明崇祯元年(1628年),徐光启官复原职,在此期间《农政全书》的主体已经完成。
明崇祯六年(1633年)十一月,徐光启病危,仍奋力写作,并嘱家属“速缮成《农书》进呈,以毕吾志”。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由其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的农书刻板付印,并定名为《农政全书》。
图‖《农政全书》书影
全书内容宏富,计有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荒政等12目,共60卷,50多万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穿其中,被誉为“农业百科全书”。
好啦,本期内容就到这里!欢迎下方留言评论,喜欢的话记得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