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记忆·黔岭新生 ——贵州抗战遗址的八十年回响与奋进足音

发布时间:2025-09-05 02:28  浏览量:9

八十年风雨兼程,贵州大地见证中华民族峥嵘岁月。

桥,北有卢沟桥,南有深河桥;今有花江峡谷大桥以625米桥高与1420米主跨创下“横竖”都是世界第一。

路,二十四道拐以24急弯、6米窄道扛起抗战生命线。今朝贵州22万公里公路网连通千寨万乡,天堑变通途。

物,晴隆45万吨抗战物资日夜驰援前线;今日贵州制造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借现代化物流网畅销全球。

人,黔籍将士浴血抗战,参与淞沪、台儿庄等重大战役,血洒疆场;当代贵州兵员质量连续六年全国前列,高原戍边、建功军营,续写家国担当。

深河桥、二十四道拐、图云关……每一处抗战遗址,都是镌刻在黔山秀水间的历史丰碑,记录着烽火岁月的铮铮铁骨。8月29日,国务院公布第四批34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贵州再添2处入选。至此,全省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已达5处。

深河桥(资料图)

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照亮新时代的精神火炬,映照出贵州从抗战大后方迈向内陆开放高地的沧桑巨变。

山河为证,精神永续。这片英雄的土地,正以高质量发展实践传承历史薪火,谱写新时代的壮丽篇章。

花江峡谷大桥(资料图)

山河见证

——从战略大后方到高质量发展

“那是一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岁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我们的国土,无数同胞惨遭杀戮,但我们的先辈们并没有屈服……”9月1日,独山县第三小学在庄严的升旗仪式中开启了新学期。这所距离深河桥最近的学校,将抗战胜利80周年定为“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校长蔡明珊面向全校学生,讲述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壮烈往事。

深河桥始建于明代,曾是黔桂交通咽喉。1944年12月,为阻止日军北进,中国军队毅然炸毁该桥。随后,日军在黑石关、白腊坡遭到中国军队第91师的顽强阻击。经历四昼夜血战,最终日军因深河桥被毁及守军顽强抵抗撤退。

修缮后的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资料图)

抗战时期,贵州作为战略大后方,输送多支黔籍部队参与淞沪、台儿庄等重大战役;全省人民积极募捐、征用民工超1280万人次修建公路机场;承接了浙江大学等高校,以及故宫博物院1022件书画国宝和《四库全书》3467部,在战乱中守护中华文脉。

烽火岁月已远,精神丰碑永存。而今,这片英雄土地正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独山县基长镇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每日将新鲜蔬菜发往粤港澳;安顺平坝区,贵州黎阳国际制造用于LEAP发动机的精密零件,装配于空客、波音及中国C919大飞机,“贵州制造”扬帆出海。

贵州黎阳国际生产车间一角 (资料图)

今年上半年,贵州省经济保持全面稳定增长,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达到11452亿元,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同比增长5.3%。

天路纵横

——从勇护驼峰航线到筑就“市市通高铁”

9月1日,90后女飞行员韩玉驾驶轻型飞机,从黄平旧州机场腾空而起,她的航迹正瞄准当下蓬勃发展的低空经济。

80年前,这片天空见证了一场壮烈的航空史诗——陈纳德率领的800余名“飞虎队”正是从同一机场起飞,勇护驼峰航线,在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

“作为晴隆人,3岁小孩都知道二十四道拐。”当地文史专家陈亚林这句话,道出了这条“抗战生命线”的深刻印记。

作为抗战后方战略物资的集散地,晴隆在抗战中总计将45万吨国际援华物资运抵抗日前线,尤其在抗战中后期,每天有3000多辆卡车盘旋于二十四道拐,将抗战物资送到重庆。

二十四道拐(资料图)

与二十四道拐共同承担运输使命的,还有被誉为“二战钢桥”的盘江铁桥,它作为当时国际援华通道的咽喉,至今仍屹立江上,见证历史变迁。

昔日硝烟散去,交通使命历久弥新。民用航空机场实现9个市(州)全覆盖。二十四道拐蜕变为服务山乡的文旅动脉,新建的320国道复线承接起现代交通使命,年货运量突破百万吨,助力晴隆绿茶、脐橙等“黔货”出山。

贵州境内高铁(资料图)

交通建设仍在不断提速,八月底,盘州至兴义高铁全面进入静态验收阶段。这条贵州“市市通高铁”的收官之作,以90.66%的桥隧比穿山越岭,即将让250公里时速的列车驶过这片曾依靠驼峰空运和公路运输的土地。

开放脉动

——从国际援华中转站到“东数西算”国家枢纽

8月26日,贵阳图云关迎来一群特殊的访客——20多位国际援华医疗队员的后裔。匈牙利医生沈恩之子约瑟夫轻抚石碑上父亲的名字动情地说:“当我看到父亲的名字被镌刻在石碑上时,我才知道父亲在这里深受爱戴。”

1939年,来自英、德、匈等国的40多位医生与中国医护人员在这片山林间并肩战斗。简易手术台上完成近20万次手术,简陋器械挽救无数生命。这里是抗战时期中国最大的战时医疗救护中心,3420名工作人员、200辆救护车构筑起生命防线,培训的2万余名医护人员,成为抗战胜利的重要支撑。

图云关旧址 (资料图)

与此同时,3200余名南洋华侨机工响应陈嘉庚号召,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驰援祖国。他们驾驶卡车盘旋于二十四道拐,在炮火中输送战略物资,以车轮碾出一道抗战血脉通道。

80年前,贵州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相对安全的战时环境,成为国际援华人员、物资等向抗战前线和大后方转运的重要中转站。

如今,同一片山峦汇聚新时代的脉动。贵州山地吸引华为、腾讯、三大通信运营商等投资建设大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指示灯昼夜闪烁,正以每秒百亿亿次的算力吞吐着全球数据流。作为“东数西算”国家枢纽节点,贵州已建成49个重点数据中心,为5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数据服务。

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现场一角(资料图)

8月30日,刚刚落幕的2025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达成投资463.36亿元,吸引375家国内外企业共筑数字未来。

从手术刀到服务器,从物资通道到数据枢纽,贵州的开放叙事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方亚丽

编辑 王维维

二审 虞思滔

三审 张发扬